新媒体时代融合报道研究
2024-10-27黄玲
摘要: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与广度空前,重塑了媒体格局与舆论生态。在此背景下,融合报道应运而生。融合报道不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实现了内容、形式、渠道等多维度的深度融合与创新重构。融合报道推动了新闻生产流程的变革,提高了新闻制作效率与质量;促进了媒体间的合作与共享,构建了更加开放包容的媒体生态;为受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满足了受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获奖作品展现了融合报道的卓越成就与独特魅力。这些作品不仅内容深刻、视角独特,而且在形式上大胆创新,巧妙融合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元素,打破了传统报道的单一维度,为受众呈现了一场场视听盛宴。其创作特点在于注重跨媒体叙事、强化互动性体验以及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内容分发,实现了信息的精准触达与高效传播。基于此,文章以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获奖作品为例,归纳融合报道的创作特点,并就融合报道对新闻行业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展开深入研究,以期为广大新闻工作者开展融合报道创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融合报道;媒体融合;创新特点;新媒体;新闻报道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7-0135-05
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的崛起,为融合报道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媒体机构通过跨平台、跨介质的融合报道策略,有效扩大了报道的覆盖面和受众群。在这一进程中,创新成为引领融合报道破浪前行的核心引擎。从深度挖掘新闻价值、创新内容呈现形式,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优化传播路径,每一次尝试都是对传统报道模式的深刻重塑,为新闻内容注入了鲜活的时代气息。同时,这种持续的探索与实践,要求媒体机构更加精准地把握受众需求,实现信息的有效触达与深度互动,为新闻行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开辟新路径。因此,新媒体时代的融合报道创新与发展,不仅是媒体自我革新的内在需求,还是推动社会信息流通、促进文化繁荣的重要力量。
一、融合报道的概念
“融合报道”也称“融合新闻”,指的是在信息网络技术的支撑下,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有机组合和创新性整合的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报道方式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界限,实现了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互动方式等方面的创新融合,使新闻报道更具可读性和趣味性。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融合报道”概念日益成熟,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深度融合,形成多元化、立体化的传播模式,已成为新闻传播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引领着媒体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从第28届中国新闻奖首次增设媒体融合奖项以来,从中央到地方,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加入融合报道的创作中,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获奖作品数量逐年递增,成为当前新闻业发展新的“风向标”[1]。
二、融合报道作品的特点
从第28届中国新闻奖的“融媒创新”到后来的“融合报道”,“融合报道”的类别和名称不断变化,但“新闻+创意”的创作理念从未改变。以新闻报道内容为基础,以信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手段为支撑,融合报道呈现出移动传播的基本特征,并衍生出互动性和社交化等新特点。
(一)多样化的内容表达形式
多样化的内容表达形式是融合报道的核心魅力。通过图像、视频、音频、互动图表、虚拟现实等多种媒介元素的巧妙融合,颠覆了传统新闻报道的单一呈现方式。这种创新性的表达方式,不仅增强了新闻内容的吸引力和可读性,还使信息传播更加直观、高效,让受众在享受视听盛宴的同时,深刻理解新闻背后的价值与意义。“融合”不是数字技术与新闻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对新闻事件多维度、多视角、多形式的解读与诠释。这种创新性的表达方式能够在确保新闻深度的同时,满足受众对信息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
g8PUEFTJpLzF78e2YsJl8AWOoe00h5xJO/BT+3G63C0=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如何从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成为媒体内容生产面临的重大挑战。融合报道《新千里江山图》以独特的创意策划和精湛的数字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该作品将数字技术与我国最新发展成果深度融合,以一幅现代版“千里江山图”为蓝本,巧妙地将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并置展现。通过长征五号、大飞机、高铁等国之重器的壮丽描绘,彰显科技的飞速发展与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同时,对抗疫英雄、戍边战士及袁隆平、黄文秀等时代楷模的生动刻画,深刻体现出中国人民的家国情怀与无私奉献,生动诠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深刻内涵。这样的融合报道不仅让人眼前一亮,更在受众心中激荡起强烈的共鸣与自豪[2]。
(二)多媒体技术的创新应用
多媒体技术为融合报道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严肃正统的新闻内容与新颖的数字技术之间找到了平衡点。
融合报道中,如H5、漫画、微视频、游戏、VR、AR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赋予了报道极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给受众带来了精彩的视觉享受和沉浸式的互动体验,有效打破了传统报道沉闷与刻板的印象。这种融合充分满足了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个性化、差异化信息的迫切需求,实现了新闻传播效果最大化。
第33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二等奖作品《数读中国创新——从海底15250米到高空3.6万公里》,以创新应用媒体技术,展现了新闻报道的无限可能。该作品巧妙融合实景建模、三维动画等前沿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新闻报道的空间界限,为受众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从深邃的海底到浩瀚的宇宙,一系列震撼人心的数字场景让受众“上天入地”,亲历国家工程的发展轨迹,深刻感受中国创新的磅礴力量与辉煌成就[3]。
第33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三等奖作品《上海手拎马桶消亡史——家家户户的必备用品如何走向终结?》,也是融合报道创新表达的佳作。该作品独辟蹊径,创新性地采用“漫画+文字+H5”的多媒体形式,将一段看似平常却彰显时代变迁的城市记忆娓娓道来。漫画的生动幽默与文字的深刻剖析相得益彰,H5的交互设计让读者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仿佛穿越时空隧道,亲身体验上海城市建设的历史变迁。这种寓教于乐的报道方式不仅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还深刻揭示了城市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时代变迁的深刻内涵。
(三)互动性和社交导向打破新闻产品的形态边界
互动性和社交导向是融合报道的又一显著特点[4]。在第33届中国新闻奖作品中,出现了大量可互动性、社交化的融合报道作品。这些作品通过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设计出多种交互方式和互动模式,营造出新闻现场的仪式感和参与感,让受众轻松融入新闻作品中,与作品对话,实现新闻信息的双向互动。
第33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三等奖作品《大国工程我来建》,采用3D建模和互动游戏等技术对港珠澳大桥、山东舰等7个大国工程进行等比例还原,引导受众沉浸于一场轰轰烈烈的大国工程建设游戏当中,玩家在建造完大国工程后,还会获得对应的“陆地工程师”“海洋工程师”“空天工程师”称号。这不仅增强了受众的参与感和沉浸感,还激发了受众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第30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一等奖作品《2019对话1949:时代变了初心未变》,通过创新的“单双机”互动模式,进一步拓宽了融合报道的社交边界。受众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可以与亲朋好友共享这份跨越时空的对话,共同感受时代的变迁与初心的坚守。这种基于社交平台的互动设计,不仅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传播力,而且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与价值共鸣,为融合报道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三、融合报道对新闻行业的影响
通过对第28~33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获奖作品的分析,可以窥见各媒体在传播方式、生产流程、技术应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技术+叙事”“创新+内容”已经成为当前融合报道的常态。
(一)新闻传播速度加快
过去,新闻报道主要依靠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传播信息,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投入商用,以及微博、微信、抖音、视频号等新型传播平台的出现,融合报道的生产效率大幅提高[5]。在新闻事件发生后,移动平台往往能够迅速传播信息,为公众提供最新动态。新闻工作者可以利用这一特点,结合传统新闻媒体的深度分析,形成一种快速响应与深度报道相结合的融合报道模式,有效提升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深度。例如,记者可以在现场通过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直接生产短消息、短视频、Vlog(视频博客),编辑可以在线上对新闻进行排版和编辑,受众可以通过移动平台的评论、点赞、分享功能直接参与到新闻的传播与讨论中,成为信息的二次传播者。
(二)新闻报道方式愈发多样化
新媒体时代,传统的文字报道、照片、视频等已不再是新闻报道的唯一形式,融合报道突破传统媒体的边界,结合多媒体元素、数据可视化技术、互动性设计等手段,提高了新闻内容的吸引力和阅读体验[6]。例如,已有不少媒体将VR与AR技术引入互动性报道中,用户佩戴设备,仿佛置身于新闻现场,能够获得身临其境的新闻体验。这种技术已经在灾难现场报道、历史事件再现等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除此之外,融合人工智能和虚拟角色等技术,也可以创造出模拟人类形象、声音和表情的虚拟主播,应用于直播、虚拟演播、AI问答等各种形式的融合报道,实现24小时不间断的高质量新闻播/41i3C5YpvNZrPLUWlqWMw==报。
(三)增强了新闻报道与受众的互动连接
社交媒体的蓬勃兴起,不仅重塑了新闻传播格局,还对融合报道的创作理念与实践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信息爆炸时代,社交媒体不仅是新闻快速传播的加速器,更是融合报道创新探索的前沿阵地[7]。一方面,社交媒体以独特的互动性和即时性,为融合报道开辟了全新的表现形式,让受众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能通过评论、答题、游戏等互动方式,深入探索新闻背后的故事,实现与新闻内容的深度对话。另一方面,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用户生成内容(UGC)也成为融合报道不可或缺的创作素材。在大型事件或热点话题的报道中,新闻媒体往往会开设专门的互动话题,鼓励受众通过社交媒体或特定应用程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通过筛选和展示这些来自不同背景、不同视角的UGC内容,新闻媒体不仅可以不断拓宽融合报道的消息来源,扩大新闻的题材范围,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社会舆论,促进对公共话题的讨论与反思。
四、传统媒体融合报道面临的挑战
(一)“造血”能力弱,难以参与市场竞争
数字技术在融合新闻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融合报道形式创新就是数字技术与传播技术在新闻生产中的融合应用[8]。从近年来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获奖作品来看,VR技术、5G现场连线、虚拟演播室、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融合报道中,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等视听内容形态不断创新,致使新闻生产对技术的依赖越来越强,加速新技术和新设备在新闻传播实践领域落地已迫在眉睫。然而,无论是技术迭代、设备更新、新媒体产品运营还是购买大数据服务,对许多完全依靠或部分依靠政府资金扶持的新闻媒体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许多传统媒体还未找到符合自身、符合市场的运营模式,产业化布局与资本化运营仍面临诸多风险,单纯依靠财政“输血”实现媒体转型并不是可持续发展道路。
(二)人才队伍结构亟待优化
除了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融合报道“求新、求异、求变”的创新性思维特征也给传统新闻生产模式带来了新挑战。当前,传统媒体在融合报道的生产环节仍存在一定的技术短板,具备跨领域能力的融合报道人才稀缺。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往往缺乏新媒体运营思维和操作技能[9],而新媒体从业人员则大多缺乏深度报道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支撑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技术,大多还是依靠市场“外包服务”来完成,打造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全媒体专业人才队伍的重要性、紧迫性,已空前凸显。
五、融合报道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创新与应用,融合报道将在新闻个性化与定制化、实现信息双向传播以及多媒体跨平台融合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个性化和定制化报道将成为发展趋势
新媒体时代,个性化与定制化报道逐渐成为新闻报道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深刻反映了受众需求日益多样化和碎片化的现实状况。随着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受众不再满足于同质化的新闻内容播报[10],而是更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个性化信息。为向受众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服务,新闻媒体正积极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等先进技术,深入挖掘受众行为和偏好数据,以更精准地把握受众的兴趣点和需求点,从而提高融合报道的针对性、精准性。除此之外,在内容创作环节,媒体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分析的结果,预测某一新闻话题的兴趣趋势,从而引导新闻生产方向,确保报道内容能够紧贴受众需求,进一步提升受众的阅读体验和满意度。
(二)PGC与UGC“双向奔赴”
当下,受众不再只是被动地接收新闻信息,而是可以通过互动访谈、留言、投票、弹幕、游戏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信息的双向互动[11]。未来,专业生产内容(PGC)与用户生成内容(UGC)将进一步融合,成为新媒体时代新闻内容生产常态。这种融合能够提升报道的多样性和丰富性。PGC保证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UGC则提供更广泛、更接地气的视角和素材,两者融合能使报道更加全面、立体。同时,这种融合能够增强报道的互动性和参与感。UGC的引入使受众不再是单纯的内容接收者,而是成为内容生产者和传播者。这不仅让新闻报道更加贴近受众,还利用知名UP主、大V、网红的流量带来更高的关注度和影响力[12]。
例如,B站作为年轻群体聚集的互联网社区,用户间往往互为内容消费者与生产者,并时常作为“合伙人”共同创作。2019年9月,新华社进驻B站,在新华社发布的视频作品中,10%的作品为共创视频。通过与UP主联动,新华社不断挖掘用户潜力,博采众长,形成了主流媒体与网民之间交流互动的良好创作氛围[13]。
(三)多媒体和跨平台融合将更加深入
新媒体时代,多媒体和跨平台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推进,为融合报道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一方面,跨平台融合为融合报道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渠道和更强大的传播能力。主流媒体通过构建拥有海量用户和多种资源的资讯平台,能够实现跨媒体广告和跨平台内容分发,将新闻内容快速、准确地传递给目标受众。跨平台融合不仅能够加快新闻报道的传播速度、扩大传播覆盖面,还能够增强新闻报道的针对性和精准性,使新闻报道能够更有效地触达目标受众,并产生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多媒体和跨平台融合促进了媒体间的深度合作和资源共享。媒体融合发展背景下,各媒体纷纷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构建起一个开放、协同、共赢的媒体生态体系[14]。例如,人民日报“中央厨房”与腾讯合作,将腾讯的社交数据引入新闻内容生产过程,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确保整个新闻内容生产发布环节都有数据支撑。这种深度合作不仅有助于推动融合报道创新发展,还有助于提升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15]。
六、结语
新媒体为融合报道的创新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在此背景下,传统的新闻边界被打破,多媒体元素与跨平台传播机制深度融合,新闻报道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展望未来,融合报道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受众需求的变化,融合报道将不断创新发展,呈现出更丰富多彩的面貌。新闻工作者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适应新的技术变革和受众需求变化,探索新的报道形式和传播策略,生产更多能够带给受众丰富视听体验的融合报道精品。
参考文献:
[1] 朱建华.何以融合:融合报道主要特点及问题探讨:基于第33届中国新闻奖融合报道获奖作品的思考[J].海河传媒,2023(6):16-22.
[2] 许益明.新媒体时代内容生产的传统路径创新[J].中国地市报人,2019(12):16-18.
[3] 史伟.用守正创新争做新时代媒体融合的弄潮儿:央视时政新媒体融合报道特色探析[J].中国电视,2019(9):91-93.
[4] 罗培新.融媒体时代媒体融合报道的内涵探索[J].记者观察,2023(32):145-147.
[5] 汪少冲.融媒体时代县域新闻报道融合创新[J].中国报业,2023(13):234-235.
[6] 贾明华.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融合报道方式研究[J].中国报业,2023(9):166-167.
[7] 潘登.新媒体时代地方主流媒体做好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策略探析:以广西日报和广西云客户端2022年的实践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9):96-98.
[8] 刘偲琦.探究自媒体时代党报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报道2022年全国两会为例[J].科技传播,2022,14(19):63-67,71.
[9] 唐克军.全媒体时代行业媒体主题报道的融合创新:以《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2022年春运报道为例[J].报林,2022(2):52-53.
[10] 史树梅.浅谈新媒体背景下党报新闻报道的创新[J].中国地市报人,2022(3):143-145.
[11] 刘晓莹.论全媒体时代平台和报道方式的选择[J].新闻传播,2021(13):55-57.
[12] 龙新蔚.全媒体时代直播报道的融合创新: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直播报道为例[J].电视研究,2020(12):67-69.
[13] 郗芙蓉,贺伟天.融媒体时代重大节庆报道的融合策略:以新华网“庆祝建党99周年”系列策划为例[J].出版广角,2020(20):62-64.
[14] 杜洋.新媒体时代电视数据新闻报道的创新[J].东南传播,2019(8):41-44.
[15] 阮锡桂.全媒体时代增强重大主题报道传播实效探析[J].东南传播,2023(12):6-7.
作者简介 黄玲,助理记者,研究方向:电视纪录片、融合报道、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