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场域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路径探究
2024-10-27陆俊先周丽霞
摘要:数字时代,数字场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交流提供了新途径与新空间。未来,数字场域将成为传播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数字平台在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与交流、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以传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的,探讨数字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效传播路径。文章阐释了数字场域的内涵和特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价值以及数字场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研究认为,数字场域是数字技术所构建的信息空间,涵盖互联网、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虚拟世界,不仅拓展了人类社会的边界,还为理解现代社会的运行规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数字场域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个性化和智能化特征,并隐含着利弊特性,因此,构建健康、安全、包容的数字环境至关重要。文章围绕数字场域对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影响,提出相应传播路径:构建数字平台,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与交流;利用数字工具,深化中华文化的阐释与传承;创新数字内容,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优化数字环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保障。
关键词:数字场域;数字平台;数字工具;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17-0104-06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大思政视域下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的教学改革创新研究与实践”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23JGA295;河池学院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果之一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世界各国均将数字化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重大战略部署[1],标志着我国信息化发展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数字中国建设的持续推进,正日益成为推动信息化发展、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基于此,数字场域传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数字场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述
(一)数字场域的内涵
“场域”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他指出“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个构型(configuration)”[2]。布迪厄所提出的“场域”概念,形象地描绘了一幅由多元成分及相互关联组成的动态图景,这好比一个错综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各元素在特定的情境下互动,彼此影响,共同编织出社会的丰富纹理。社会这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实际上是由多个场域构成的,如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它们各自独立,却又紧密相连,共同描绘出社会的多彩画卷。布迪厄强调社会整体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统一的场域——“权力场域”,它超越并统摄着所有其他场域,体现了社会深层的权力结构与运作机制。由此观之,每个场域都承载着特有的功能与意义,共同推动着社会的演进与发展。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种全新的场域形态——数字场域正逐渐成形,它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它是由数字技术所构建的信息空间,涵盖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虚拟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信息以光速传播,人们随时随地可获取所需的知识和资源。数字场域不仅拓展了人类社会的边界,还为理解现代社会的运行规律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二)数字场域的特征
1.开放性和互动性
互联网的普及,将数十亿人汇聚在一个无边界的数字村落,这一壮观景象生动诠释了开放与互联的时代精神。在这一虚拟空间内,每个人都能自由表达想法、分享资讯,实现心灵与智慧的碰撞。数字领域的联通特性尤为突出,它跨越了地理与文化的界限,搭建起全球对话的桥梁,有力推动了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汇与互鉴。
然而,开放互动的双刃剑效应也不容忽视。一方面,它加速了信息流通,促进了全球一体化;另一方面,也可能成为负面情绪与极端主义观点的扩音器,网络暴力、仇恨言论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侵蚀了网络空间的纯净与和谐。
2.个性化和智能化
得益于大数据的深度挖掘与人工智能算法的精妙应用,数字平台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能够敏锐洞察每个用户独一无二的需求与兴趣点,进而提供高度个性化和智能化的服务。智能化推荐引擎会依据用户过往的浏览足迹及个人偏好,精心筛选并推送相关内容,这不仅能显著提升信息检索的效能,也能确保信息的精准匹配。然而,过分强调个性化服务可能使用户深陷自我构建的兴趣小世界,无形中屏蔽外界多元视角,从而限制认知的广度与深度,增加形成“信息茧房”的风险。
数字场域的独特属性为传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铺设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搭建数字平台、运用数字工具以及革新数字内容,可更有效地传承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深化大众对民族传统的认知与情感联结,进而巩固民族团结的基石。同时,数字场域能够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推动中华民族大家庭和谐相处和共同发展。正如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3]。在数字场域的助力下,能更好地实现这一理念,让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数字世界绽放光彩,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数字场域得以铸牢和传承。同时,不能忽略其带来的诸多挑战,如信息真实性、隐私保护及心理健康等问题。因此,平衡技术发展与社会责任,制定有效的监管政策和技术伦理规范,对于构建健康、安全、包容的数字环境至关重要。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价值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4]4。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丰富而深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5]。这体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内每一个成员的深切归属意识与文化认同,是一种基于对共同历史轨迹、文化遗产及集体命运深刻理解的内在维护与自觉传承。“中华民族大家庭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6]。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对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促进作用上,还在于对中华民族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
从内涵上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华夏五千年文明的深厚土壤,是对中华民族多元共融、一体相依格局的深刻领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倡导各民族间平等相待、团结协作与互助共生,共同守护祖国的统一与民族的荣光。
从价值维度审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民族认同感与文化自信心的源泉,也是维系国家安全与社会和谐的关键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共同性与不可分割性,突出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4]4,能凝聚民族精神,增强各族人民的向心力,促使人们在共同理想与愿景引领下同心协力,共同抵御外来挑战与威胁。更为关键的是,它为中华民族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劲力量。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愿景,亟须凝聚全民之智与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唤醒民众的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鼓舞各族人民在共谋发展的道路上同舟共济,齐心协力铸就辉煌。
二、数字场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
(一)数字场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方式的改变
在数字场域的推动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传统的传播渠道,如报纸、电视等,虽然仍具有影响力,但数字平台的崛起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普及与深入人心构筑了稳固的基石。QuestMobile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3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活跃用户规模达12.32亿,同比增长超2000万;同时,微信、支付宝、百度、抖音平台小程序流量分别达到9.45亿、6.48亿、3.89亿、2.32亿[7]。以微博、微信为例,用户间活跃的交流与分享,能够显著加快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特别是在庆祝重要节日或纪念历史时刻之际,这些社交平台往往会发起热点话题或组织特色活动,邀请广大用户积极参与讨论与内容创作,以此加深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共鸣,强化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
与此同时,短视频平台的迅猛崛起,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开辟了全新的路径。短视频以直观生动的形式,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更加鲜活的方式展现,让广大网民在轻松愉悦的观看氛围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对民族文化产生强烈的共鸣。
数字场域不仅拓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路径,还显著提升了传播的速度与效率。运用先进的数据分析技术,可以精确锁定潜在受众,实施定制化内容分发,有效提升信息触达率。此外,数字平台特有的实时互动特性,允许传播者迅速获取受众反应,灵活调整传播方针与素材,以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利用数字场域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还应重视对信息的甄别与整合,保证信息的精确性与全面性。
(二)数字场域促进中华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
数字场域的独特传播特性与广泛的触达能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开辟了崭新的天地。在数字技术的引领下,民族传统文化瑰宝得以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展现风采,激发年轻一代的浓厚兴趣。诸多在线视频平台涌现出大量以传统文化为内核的微视频内容,其凭借鲜活、生动的表现手法,成功地让越来越多的人领略并倾心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短小精悍的视频片段,不仅在国内各大网络平台传播火热,还通过社交网络跨越国界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韵味与无穷魅力。
数字场域不仅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增添了新的篇章,还促进了跨文化深度交流与互鉴。在数字平台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精华得以同台竞技,绘就了一幅丰富多彩的文化共生图景。这一跨文化的互动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肌理,还强化了各民族间的情感纽带与文化共识。数字场域的广阔舞台,不仅为那些濒临消失的传统技艺与民间传说提供了留存与传播的可能,让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薪火相传,也为新一代文化创作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
(三)数字场域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优势
数字场域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展现出了独特的优势。首先,数字场域以高效的信息传播能力,极大地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传播。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关于中华文化的相关内容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数以亿计的曝光量,这种传播速度和广度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8]。其次,数字场域为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互鉴提供了便捷的途径。以微型短剧为代表的在线影视作品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截至2023年,微型短剧的拍摄登记数目已攀升至3574部,总集数高达97327集,与往年相比,作品部数与集数分别实现了9%与28%的增长幅度。网络视频平台纷纷推出精品扶持计划,鼓励高质量微短剧创作[10]。通过在线视频平台,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可以共同观看、讨论和分享关于中华文化的纪录片、电影等作品,从而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数字场域还通过创新数字内容,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四)数字场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生发展
面向未来,数字场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生发展将呈现出更加紧密的趋势。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和普及,数字场域将成为传播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近年来,网络平台上关于中华文化的讨论和关注度持续上升,这充分证明了数字场域在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方面的巨大潜力。
同时,数字场域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2023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包括“故宫博物院”小程序智慧开放等共30个首批“5G+智慧旅游”应用试点项目[9]。借助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等前沿科技,实现了传统文化与当代智慧的无缝对接,提供了既新颖又沉浸式的数字盛宴。这样的体验设计不仅紧紧抓住了青年群体的心,更点燃了他们探索华夏文明的热情,激发出强烈的民族归属感。
为维护网络世界的健康生态,构建有序的线上空间,必须配套出台相应的监管政策,以确保线上内容的品质与安全。这要求建立健全信息审查体系,有效屏蔽庸俗或有害信息的传播,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10]。此外,加强公众的数字技能教育,提升全民的网络素养,是塑造健康数字社会的基石。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1年),要求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推动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进一步缩小群体间的数字鸿沟,提高数字生活质量。
三、数字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
(一)构建数字平台,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与交流
数字时代,构建数字平台成为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搭建数字平台,可以有效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支撑。
其一,通过搭建具有广泛覆盖性和高度互动性的数字平台,可以有效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例如,各级政府纷纷推出官方政务新媒体平台,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渠道,及时发布政策信息、解读社会热点,与受众互动交流[11]。这些数字平台显著提升了政务公开性和运行效能,不仅增强了公众对政府的信任,还深化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
其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传统文化遗产得以系统梳理、分类管理及电子化存档,确保了宝贵文化资产的持久保存与世代相传[12]。更重要的是,数字媒介为文化创新创造了无限可能,为艺术家和创作者提供了展示才华的舞台,促进了中华文化繁荣与传播,进而扎实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根基。
其三,构建深度交互与全民参与的数字平台。通过鼓励用户原创内容、策划在线互动项目等手段,能极大地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提升平台的吸引力与社会影响力。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洞察用户的行为模式和偏好,为制定更加精细化、高效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广策略提供依据,确保信息传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二)利用数字工具深化中华文化的阐释与传承
数字时代,运用前沿科技诠释并延续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已然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其一,采用数字化方式,将古典文化元素转化为鲜活、直观的数字形态,让公众得以近距离触摸悠久历史的温度。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刻历史现场,引领观者穿越时空,体验华夏文化的博大精深。数字技术不仅有助于文化遗产的深度挖掘与体系化整理,还能够提炼文化精髓,传达其内在价值。数字技术还能架起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沟通的桥梁,通过社交媒体、网络课堂等渠道,让四海之内皆可领略中华文明的风采。以故宫为例,这座承载着千年文化底蕴的宝库,正巧妙地运用数字科技,开创中华文化传播的新篇章[13],推动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
其二,在数字化浪潮中深化中华文化解读与传播,内容创新与品质把控至关重要。数字工具仅是辅助手段,核心在于如何将其与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出既有深度又具有吸引力的数字内容。同时,倾听受众声音,适时调整和优化传播策略,是保持数字工具应用活力的关键。唯有如此,方能在数字时代,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芒,续写中华文明新篇章。
(三)创新数字内容,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数字时代,创新数字内容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染力和影响力的关键。要探索数字技术与中华文化深度融合路径,创作出更多具有创新性、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数字内容作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支持。
其一,借助尖端数字技术和创意思维创造出多姿多彩、内涵深厚的数字作品,以新颖独特的方式展现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价值观以及精神特质。例如,一批高质量的数字纪录片、短视频以及互动游戏等,通过深度探索中华文化的内核,以创新且富有感染力的手法,向广大受众生动呈现,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与反响。这些作品不仅使受众在享受中领略中华文化的浩瀚与精妙,还在不经意间加深了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感知和认同。
其二,创新的数字内容能通过社交媒体等网络平台广泛传播,显著扩大辐射范围。据统计,纪录片《中国》播放期间,湖南卫视累计有1.86亿人次观看,芒果TV等新媒体平台,传播总量高达76.6亿次。欧洲通讯社、美联社、德新社等海外媒体报道2000多次,相关稿件以5种语言传播到54个国家和地区[14]。这部聚焦中华文化的纪录片在社交媒体上的点击量高达数十亿次,引发了社会层面的广泛关注与热议。这种规模化的传播不仅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声望,还在整个社会层面营造了浓郁的民族共同体氛围。同时,互动游戏等数字媒介为受众提供了体验中华文化的机会,通过亲身体验,受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得到了显著增强。
(四)优化数字环境,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保障
数字时代,优化数字环境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一,加强数字平台监管,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通过建立健全信息审核机制,及时辟谣和澄清误解,能够有效维护数字空间的清朗,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
其二,注重网络文化的建设,优化数字环境。网络文化作为数字时代的重要文化形态,对于塑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通过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共同体意识,是优化数字环境的重要一环。
其三,运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优化数字生态环境。通过对用户行为模式的深度分析,能够更精确地洞察网络用户的需求与兴趣焦点,从而制定出更为精准有效的传播策略。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能够显著提升信息传播的效率与准确性,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播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总之,优化数字环境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强化网络监管、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以及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能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广泛传播奠定坚实基础,促进数字时代中华民族的互嵌式团结与融合。
四、结语
数字时代的到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数字场域的传播提供了宽广的舞台。数字场域不仅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还展现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独特优势和特点。
通过构建数字平台、利用数字工具、创新数字内容、优化数字环境,可以有效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播与交流,不断深化中华文化的阐述与传承,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感染力和影响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0.
[2] 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134.
[3] 丁元竹.费孝通和中国特色社会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3:288.
[4] 本书编写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4:4.
[5] 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1).
[6]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的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0.
[7] 北京贵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202pBKgUZTPTwoXKYyPbQj7Rx2VhWi+vH+xXFpb2/trbKE=4中国移动互联网春季大报告:用户规模达12.32亿[EB/OL].澎湃新闻,(2024-05-07)[2024-06-19].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284979.
[8] 金晏.抖擞传统 记录传统文化之美[N].中国文化报,2019-05-17(7).
[9a2RkzoDYBzJVEa3qWH+wsm2+rkdBThBpsKTYMEUgofM=] 金歆.互联网激发经济社会向“新”力[N].人民日报,2024-03-23(5).
[10] 新华通讯社课题组.学习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的重要论述[M].北京:新华出版社,2022:121.
[11] 崔东,董菁,孙娜,等.中国为什么有这么多政务新媒体?[EB/ OL].中国政府网,(2019-10-11)[2024-06-19]. https:// www.gov.cn/xinwen/2019-10/11/content_5438342.htm.
[12] 方丽瑜.博物馆在线藏品数据库的关键质量框架设计:以故宫博物院数字文物库为例[J].故宫博物院院刊,2024(5):13-23.
[13] 李亚娟,张云.城市文化建设专家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3.
[14] 吴月玲.纪录片《中国》:立体展现中华历史之美、文化之美[N].中国艺术报,2023-12-20(1).
作者简介 陆俊先,讲师,河池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职工教育管理与培训、思想政治教育。周丽霞,讲师,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青少年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