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速检测技术在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探索

2024-10-26伊丽娟

食品界 2024年10期

一直以来,食品安全问题都是我国政府及人民群众关注的要点问题,随着当前我国食品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食品行业市场在售的食用农产品种类越来越多,这也使得传统的食品检测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很难真正发挥成效,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及行业背景下,快速检测技术应运而生。此项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使食品监管工作的开展能够兼顾到多个层面,并且实现对监管成本及劳动量的有效控制,为我国宏观角度的食品安全调控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对于快速检测法而言,其主要是指一种能够在短时间内活动检测结果的检测行为,一般而言,在现场应用快速检测法对食用农产品进行检测时,往往可以在30min之内得出相应的检测结果,甚至有时可以在10min之内得到结果,因此受到行业内部的广泛欢迎。

1.快速检测技术特征分析

想要使快速检测技术在当前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检测中的应用可以充分发挥成效,应该对此项检测技术的具体特征有深入了解,这样才能使检测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相对于传统的化学检测、仪器检测等方式而言,快速检测技术特点明显,主要体现为检测周期更短,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检测结果,属于方便快捷、经济适用的检测方式。目前来看,快速检测技术可以更为快速、广泛地筛查食用农产品,进而在短时间内确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这也使得农产品安全监管效率得到了保证。目前来看,我国食品检测领域所应用的快速检测技术体现出了多样化特征,常用的快速检测技术主要包括生物传感器技术、化学比色法、酶抑制技术等,在具体开展食用农产品检测工作时,应该根据实际需求来选择最为适宜的快速检测技术。由于使用农产品与一般食品存在一定区别,即销售周期较短、容易腐烂变质等,因此,在进行食品检测操作时,对检测方法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需要保证检测高效性,并且实现对不合格农产品的有效筛查,这样才能使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具体成效得到保证。对于当前我国行业市场中的果蔬、五谷、肉类等农产品而言,其往往有存在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可能性,这些不合格的农产品流入消费者手中,势必会对其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今后在利用快速检测技术开展食用农产品检测作业时,应将上述几个方面的检测作为要点,使检测工作成效得到保障,进而保障食用农产品供应品质及安全。

2.快速检测技术在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中体现出的具体问题

2.1 检测设备较为滞后

在应用快速检测技术对农产品进行检测时,离不开先进的检测设备支持,这样才能使检测作业高效性及检测结果准确性得到保证。但就当前情况来看,部分地区的政府职能部门在开展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时,所应用的快速检测技术往往没有充分体现出技术优势,导致检测成效不佳,归根结底,这与检测仪器设备较为滞后有直接关系,这些设备往往使用年限较长,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其灵敏度、稳定性下降,再加上部分设备较为老旧,很难适应当前的高效检测要求,因此导致所得到的检测结果可参照程度不高,同时也没有使检测过程体现出高效性。由于当前食用农产品检测工作在开展过程中面对的被检测农产品种类繁多,体量庞大,这也导致技术条件较为滞后的检测设备很难满足产品检测要求,进而影响了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开展。

2.2 缺乏统一的检测标准

在开展农产品安全监管检测工作时,需要由完善的、可依据程度高的检测机制对其进行支持,这样才能使高效检测技术的应用发挥预想成效。但目前来看,我国虽然已经出台了相应的农产品安全监测标准体系,但往往只涉及到几种农药的残留标准及快速检测法使用标准,导致检测工作在正式开展过程中,相关标准体系的针对性不强,没能使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真正发挥成效。并且,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方面也没有发布官方的快速检测技术体系,这也使得食用农产品的快速检测法在落实应用过程中时常出现检测效果不尽如人意的现象。

3.快速检测技术在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策略分析

3.1 构建专业化、规范化程度更高的食用农产品检测点

在具体应用快速检测技术对食用农产品进行安全检测时,想要保证检测工作开展成效,应该根据当前区域内食用农产品的分布情况设定相应的检测站点,例如,农贸市场中食用农产品分布密集,这时为了保证检测工作开展更为便捷高效,则可以考虑在市场内部构建起相应的食用农产品检测点,并配备专业的检测仪器设备、检测技术人员,从而使检测点的规范化程度更高,在开展快速检测作业时,可以使检测效率及检测结果准确性得到保证。由于当前我国对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在正式开展检测工作时,对检测人员、检测技术、检测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当地政府职能部门应该组织构建起食用农产品检测平台,借助官方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来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大力宣传,通过这种方式来不断完善现有的快速检测技术体系,将最新的快速检测技术理念及时公布在官方平台上,这样可以使农产品检测工作获得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方便监管部门各项工作开展。还要注意在官方平台上定期展示本地区各个食用农产品检测点的检测工作成果,尊重人民群众知情权。

3.2 组建高素质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人才队伍

由于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供应的食用农产品种类众多,且基数大,因此,需要有快速检测技术对农产品安全监管检测工作进行支持,与此同时,想要使检测工作成效得到保证,还应该构建起结构完善、综合素质更高的快速检测人才队伍,从而使检测人员在开展本职工作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完成检测作业,因此,需要对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并扩展检测技术人员视野。整体来看,由于我国在快速检测技术领域的起步发展时间较晚,这也导致相关专业人才数量有限,甚至部分职能部门的食用农产品快速检测人员在上岗之前并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农产品快速检测技能培训,因此,其在开展检测工作时,依然习惯于传统检测理念,导致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成效有限。今后,在对快速检测技术型人才进行培养时,应该注意将岗前培训及在岗深造结合,进而使相关检测技术人员在开展农产品快速检测作业时,可以灵活运用检测技术及相关仪器设备。此外,还应该设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可以通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的方式来激发检测技术人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这也有利于挖掘员工自身潜力,使其在岗位工作中有更为突出的表现。

3.3 扩大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范围

当前,虽然快速检测技术已经在我国食用农产品检测中有所应用,但整体来看,其应用范围依然存在局限性,很多地区对快速检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尚且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充分发挥出快速检测技术优势。今后,需要职能部门结合当前区域农产品供应情况制定出更为灵活的、可执行性更强的快速检测标准及方法,同时,还应该加大在此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引进先进的仪器设备、试剂,进而使快速检测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可以保证检测作业灵活性、高效性、精准性,这样才能使快速检测技术在食用农产品检测工作中的应用充分发挥效用。今后,当地政府职能部门还应该加大对快速检测技术的普及力度,使其在当地农业种植、农产品销售市场等领域产生广泛影响,进而逐渐提高人们对快速检测技术的认可程度,这也可以使当地的农产品供应质量及安全得到保证。

3.4 提高快速检测技术在食用农产品安全检测中的运用规范程度

由于当前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实现了对食用农产品行业稳定发展的有效促进,今后,在对食用农产品进行快速检测时,应该对快速检测技术的运用过程进行规范,以此来保证快速检测质量评估方法认证制度的可执行性,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首先,确立官方备案机制。快速检测技术应用的官方备案机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有较为广泛的运用,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例,其要求了食品生产企业方面必须向当地的政府监管职能部门提交具体的检测技术报告,由监管部门进行审核,审核合格之后,才能向企业颁发注册号。今后,我国也应该践行这种官方备案机制,进而使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及相关食品检测工作的开展规范程度更高;其次,要设定第三方机构认证机制。在以往运用快速检测技术开展食用农产品检测作业时,往往缺乏完整的评估技术体系作为支持,这也使快速检测技术的应用层面较为单一,同时也没有实现对检测结果的有效利用。因此,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尽快出台针对快速检测技术手段的产品规范监管法案,并且确立第三方机构认证机制,通过这种方式来促进优秀食用农产品企业创新性、可持续性发展,这也可以提高当前我国食品行业产品供应综合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快速检测法在现阶段我国农产品检测工作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实现了对以往食用农产品检测方式的有效优化,更加符合我国现代化农业产品供应领域的发展需求。目前来看,我国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规范程度逐渐提高,并且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出台了相应法规政策,使得监管工作的开展更具系统性。今后,在将快速检测技术应用到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中时,应该充分发挥出此项技术的应用优势,通过对快速检测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使食品检测过程中人力资源投入总量得到控制,同时也降低了检测成本,尤其提高了检测效率。但就当前情况来看,快速检测技术在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尚且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检测设备滞后、缺乏统一的检测标准等。今后,在利用快速检测技术时,应该注意从构建专业化食用农产品检测点、扩大快速检测技术应用范围、构建高素质食用农产品检测技术人员队伍等几个方面入手,这样不仅可以保证检测过程更为流畅、高效,同时也使最终得到的检测结果精准程度更高。对当前我国食用农产品监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我国在引用快速检测技术开展监管检测工作时,依然还有较为广阔的技术进步空间。今后,应该将快速检测技术在食用农产品安全监管中的应用探索作为重要研究方向之一,进而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稳定发展。

作者简介

伊丽娟(1976-),女,满族,河北围场人,本科,质量工程师;研究方向:产品质量检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