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股市寻找长期资本
2024-10-25谭保罗

2024年9月底开始,A股迎来了久违的一轮上涨,上证指数重上3000点,甚至一度突破3600点。大量的个体投资者开始兴奋起来。
在股市上涨的同时,一些似曾相识的“怪现象”也如影随形。在社交媒体上,部分网红博主一度公开怂恿个体投资者追涨杀跌。当然,有关博主也因此付出了代价。在资本市场发展的特殊时点,这样的行为必然受到查处。
个体投资者另一个更常见的通俗称呼是“散户”。但和“散户”这一富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名词相比,采用个体投资者的说法,更能表达对这个特殊投资群体的尊重。在过去的牛熊转换过程中,很多个体投资者坐过了个人财富瞬间扭转的过山车,市场的涨跌,在很多人的脑海中留下了印记。
然而,印记虽然深刻,却不一定能够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相反,由于过去的损失而产生的代偿心理,反而可能强化那些并不理性的行为模式,产生更严重的羊群效应。
有关方面很清楚,必须不断给个体投资者提示风险:投资股市从来都不是钱存银行,这里没有刚性兑付。在宏观经济换挡,并不断影响个体生活的时候,个体投资者手中并不充裕的现金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弥足珍贵。更重要的是,一个真正的牛市,从来靠的不只是个体投资者的钱。
A股,需要更多的长期资本。
牛市,有“规律”吗?
所谓牛市的产生,主要有两种维度的逻辑。
从根本上讲,牛市来自上市公司的质量,当上市公司都是经济体内部最优质的公司,那么在这样的市场,牛市的诞生就只是一种基于实体经济上行的副产品。好的上市公司,自然吸引了资本的进入,市场一片向好。过去,A股很多划时代的结构性改革,如股权分置和注册制改革等,就是旨在从根本上改善上市公司质量,构建更健康的市场。
除了企业质量之外,牛市的另一种逻辑是,有足够的资金愿意在某一个时段进入这个市场,从而托起资产价格。当资金的意愿越强烈,牛市来得也就越快,是“快牛”;当意愿越持久,牛市就是“长牛”。
就上市公司质量这个基本维度而言,暂时没有过多探讨的必要,它涉及了太多深层次的改革议题。在当下,从资金入市的角度审视市场动向,更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要探讨2024年9月启动的这轮行情其最终路径到底会如何,就必须回顾距离现在最近的那一波牛市。
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
2014年年中,A股开始震荡上扬。最终,到2015年6月,上证指数一度飙升到超过5100点。在一些较为激进的投资者看来,上证指数继续飙升,回到2006年的6000点,已经指日可待。然而,从2015年7月开始,股市走向逆转直下,成为了很多投资者不愿提及的回忆。
本轮行情和2015年年中之前的牛市,在宏观背景上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着明显差异。
从资金入市的角度,回溯分析2015年的那一轮行情很有价值。时间始于2013年和2014年,其时,国内货币市场发生了所谓“钱荒”,银行间市场的资金利率飙升,一些中小银行出现了资金周转困难。为解决“钱荒”问题、稳定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开始变得相对宽松,央行利用各种政策工具为市场不断供应资金,整体利率逐步走低。
货币政策的宽松,并不是股市上涨的必要充分条件。某种意义上讲,最多只能算一个必要条件。货币政策的放松,首先带来的是银行间市场货币的宽松,降低银行体系的资金成本,然后再通过银行体系的慷慨放贷,给信贷市场带来流动性,降低实体企业和家庭单位的债务融资成本。最终,民间的流动性变得宽松。
民间充裕的流动性,必须在强烈的资本市场上涨预期之下,才会流入股市。那么,预期在哪里?
在全球各个经济体的金融市场,有一个很明显的“跷跷板”效应,即股市和债市互为“跷跷板”。当股票市场上涨,债券市场会大概率下跌;反之,当股票市场下跌,债市就会大涨。其中的道理很简单: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是容纳投资者所持金融资产的两大“资产池”,两者此消彼长,逻辑清晰。
但中国金融市场的“跷跷板”现象,更容易出现在股市和楼市,而不是股市和债市。在2015年之前,基本上都存在着股市和楼市的“跷跷板”现象,只是不同时期,表现的强度有所不同而已。2014年启动并于2015年达到高峰的这一轮行情背后,同样存在着这一现象。
2013年,国内各大主要城市开始着手调控楼市。2013年10月,北京推出七条商品房限购措施,俗称“京七条”,楼市调控全面升级。此段时间,从一线城市到二线城市或者强省会,各种调控措施纷纷出台。
于是,一头是为了应对“钱荒”而持续下行的融资成本。另一头是调控之下,资金进入楼市的障碍越来越多。那么,资金从楼市转入股市,推动股票上涨的预期就出现了,投资者的热情快速被点燃。
这些年,对于上涨的逻辑,有的分析侧重于“板块拉动”,有的侧重于“政策驱动”,还有各种“结构牛”或者“改革牛”,这些分析都有道理。但是,不少观点往往存在过度分析,或者夹杂“私货”。从根本上讲,和其他因素相比,宏观利率环境和金融资产市场的“跷跷板”效应,无疑是观察A股运行更加关键的变量。
从这个维度看,本轮行情和2015年年中之前的牛市,在宏观背景上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着明显差异。首先,利率环境存在着高度的相似性。2020年疫情暴发之后,我国就进入了利率下行的通道。即便在美联储加息的情况下,我国的货币政策也始终保持着前瞻性,对内多次下调利率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有效降低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也给民间带来了相对充裕的流动性。
然而,楼市面临的情况却和2014年行情启动之时,有很大不同。
长期的钱,很重要
当下,提振楼市信心的努力是不言而喻的。在需求端,按揭利率一直在下行之中,很多热门城市的购房门槛也在不断降低。在供给端,对房地产商的信贷规制从2023年开始即出现部分放松。
目前,楼市尚未像一些人所期待的那样,回归以前的火爆状态,但楼市事关经济大局的客观事实,是不可否认的。10月8日,在一场广受关注的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明确表示,将针对楼市持续偏弱,采取综合性政策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表态如此明确,可见提振楼市的努力未来还会继续。
在这种预期之下,要出现资金单方面从楼市流出、进入股市的情况,并不容易。那么,如何让更多的增量资金流入股市呢?
在股市出现“异动”,同时信贷利率也不断走低的时候,不少人往往会收到银行推销贷款的电话。现实中,用个人消费贷去炒股的情况,并不稀奇。尽管监管层多次提醒,但在银行有贷款业绩压力,个体投资者有放手一搏冲动的情况下,要完全去禁止这种情况,需要的监管成本的确太高。
股市需要的是长期资本。所谓的长期,并非仅仅关乎期限,而是指投资风格,特别是对优秀公司内在价值的笃定。比如,5年是个人消费贷的最长期限,但个人投资者主动地对某只股票长期持有5年的情况并不多见,被套牢而被动长期持有的情况可能更常见。此外,从楼市进入股市的资金,也很难说是长期资本。“卖房炒股”的投资者,是很难进行长期价值投资的。
强大的机构投资者对优质公司的持有,才是股市最需要的长期资本。回过头来看,2015年的那一轮牛市,之所以最终爆发,很大程度在于机构投资者的加入。提到机构投资者,一般会想到基金公司。实际上,就市场大趋势而言,保险公司是远比基金公司更具有信号意义的投资者。
2015年的中国股市,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年中出现大跌;另一件是当年12月爆发了万科股权争夺战。
股市需要的是长期资本。所谓的长期,并非仅仅关乎期限,而是指投资风格,特别是对优秀公司内在价值的笃定。
两件事其实有着内在的关联。从2014年到2015年年中这一时间段,股市的上涨和保险公司作为重要机构投资者不断在股市上买入,基本上是同步的。保险资金的进入,是股市上涨极其重要的推动力。反过来,保险公司也从股价上涨中,斩获良多。2014年,保险资金运用收益为5358.8亿元,同比增长46.5%,创历史新高。
保险资金的进入在2012年就埋下伏笔。2012年7月,当时的监管机构中国保监会发布了《保险资产配置管理暂行办法》,要求保险公司根据业务和资金特点,划分“普通账户”和“独立账户”。在两类账户划分前,保险资金投资股票有严格的比例限制。但划分之后,“独立账户”中的资金等于被解放,这类账户的资金有多少投在股票上,由保险公司与投保人或受益人约定。
这一划分对于保险业来说,几乎是划时代的改革。北京和深圳的一些民营保险公司之所以开始重仓蓝筹股,最终爆发了万科股权争夺战,很大程度便在于这一次改革带来了充裕的可投资资金。
更重要的是,和基金公司相比,保险公司特别是寿险公司需要保证对客户未来的兑付,因此在投资股市标的时,往往更加谨慎。因此,其他那些相对保守的资金更倾向于跟随险资进入股市,并和其投资方向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保险资金的“带头作用”,远远胜过普通的股票基金。
9月底,中央金融办、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打通影响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制度障碍”。更值得注意的是,该意见对保险公司的着墨颇多,这一细节非常值得重视。在一些市场人士看来,作为一种重要的中长期资金,和其他类型的大型机构投资者相比,保险资金进一步入市的潜力较大。
在全球任何资本市场,保险资金持有者等相对保守的机构投资者的投资方向,都是观察市场动向的优良指标。在多次经历了风浪的A股,观察类似的机构投资者更有着特殊的价值。
但无论如何,投资都有风险。逆天改命,绝非鼠标轻轻一点就能实现,世界上从来没有稳赚不赔的机会。尤其在当下,每一位个体投资者更要懂得家庭现金的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