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游戏理念背景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探讨
2024-10-25周晓霞
摘 要:幼小衔接是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过渡时期,由于幼儿园与小学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氛围存在一定的差异,部分学生在刚进入小学时可能出现无法适应的情况,需要通过幼小衔接教学,帮助幼儿实现自身能力的发展,并基于游戏理念设计活动内容,从而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文章主要分析在游戏理念下,幼儿园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策略,进而实现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优化创新。
关键词:幼儿园;游戏理念;幼小衔接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0-0163-04
根据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教师需要将游戏活动作为教学的载体,将知识内容融入游戏中,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活动氛围。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过程中,也需要将游戏理念融入幼小衔接。针对游戏课程活动进行改革优化,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实现自身能力和素养的发展,逐步实现角色的转变。
一、 幼儿园游戏理念及幼小衔接概述
(一)游戏理念
幼儿园的游戏理念是指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幼儿为中心,基于幼儿的成长发展规律,结合幼儿个性以及特长,从幼儿的发展需求出发,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游戏活动,教师也需要为幼儿提供不同类型的游戏工具和活动场景,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二)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幼儿在幼儿园和小学的活动和学习中会表现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征。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分析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让幼儿全面发展,帮助幼儿逐步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二、 基于游戏理念开展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意义
基于游戏理念开展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可以对现有的幼小衔接教育进行优化,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一)帮助幼儿实现角色转变
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幼儿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等都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锻炼和发展。现阶段幼儿是在家长和教师的呵护下成长的,多数幼儿已经习惯依赖家长和教师,自我管理和学习意识不足,而小学的学习生活环境需要幼儿可以自主完成日常学习任务,这也是部分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后无法快速适应的原因之一。以游戏为理念背景开展幼小衔接教育,能基于幼儿学习特点与发展规律,让幼儿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中,从而使幼儿的能力得到发展,帮助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在短时间内实现角色转变。
(二)促进幼小衔接教育发展
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时,对幼小衔接的认知存在误差,存在教育小学化、教育衔接不全面的问题:一方面,教师为让幼儿提前适应小学的学习,在幼小衔接阶段进行小学知识教学,按照小学课堂的教学方式约束幼儿,导致幼儿的学习压力过重,并不符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时间、内容上的有效衔接,导致教学效果无法满足幼儿发展需求。而基于游戏理念设计幼小衔接教学活动,可以在游戏中渗透知识,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同时,不同类型的游戏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对提升幼小衔接教育质量、促进幼小衔接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 幼儿园游戏理念背景下做好有效衔接的措施
结合现阶段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教师需要明确幼小衔接的要点,意识到游戏活动的优势,将游戏与幼小衔接充分结合,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学习活动环境,进而促进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
(一)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幼儿交往能力
幼儿在进入小学后,面对全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和新的同学伙伴,为使幼儿具备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新环境中主动与他人沟通,消除幼儿在新环境中的紧张感,从而真正融入集体,教师需要通过游戏活动的形式在幼小衔接教育工作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及归属感。首先,教师可以设计“了解彼此”的游戏主题活动,目的是引导幼儿主动表达自己,进而在进入小学后可以主动与他人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例如,可以组织幼儿开展“我是谁”游戏,教师需要为幼儿提供卡片材料,卡片上写下自己的性格、特长等信息,之后将卡片回收打乱分给幼儿,幼儿需要根据他人的表述猜测自己的卡片是谁写的,该游戏可以为幼儿创造良好的交际情境,同时对幼儿的沟通技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可以设计“问对方”游戏,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两两一组,分别给予幼儿不同的角色,幼儿需要互相问一些问题,猜测自己的角色,该种游戏互动形式可以充分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其次,教师可以设计合作类游戏,让幼儿在合作中实现合作意识的培养,意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可以在进入小学后主动参与到集体活动中,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并获得集体归属感。例如,教师可以借助户外游戏活动场地,设计“穿越障碍”“合作拔河”等游戏,穿越障碍游戏,幼儿可以自行结组,每组幼儿站在不同的起点,穿过起点和终点之间的障碍物。在此过程中,幼儿需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作用,在合作拔河活动中可以将幼儿分成四个大组,分别进行对抗比赛。该类游戏活动,需要幼儿合作完成,对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人际关系具有明显的作用。
(二)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幼儿学习意识
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后,为适应小学各学科学习,往往将学习放在首位,为培养幼儿的学习意识,萌发幼儿学习兴趣,将学习放在首位,教师需要基于幼儿学习特点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开展衔接教育。
首先,教师可以将绘本与游戏结合,一方面,可以从绘本阅读的角度入手,强化幼儿的阅读意识;另一方面,通过设计游戏活动,深化幼儿学习体验,让幼儿通过游戏理解绘本中的内涵。教师可以针对绘本故事进行适当的改编,强化绘本阅读的游戏性和趣味性。以《小米的十二个月大冒险》为例,绘本故事中主角在十二个月的除夕、元宵、上巳、惊蛰、端午、芒种、大暑、七夕、中秋、重阳、立冬、冬至的日子中展开冒险,在幼儿阅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其与游戏活动结合,提前准备故事中节气和节日的传统风俗。比如,针对除夕,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包饺子的游戏情境,阅读的同时也可以在游戏中体会我国的传统文化,游戏的设计可以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可以深入理解绘本故事的内涵,培养幼儿的主动学习意识和阅读理解能力。
其次,教师可以以游戏形式基于小学语文、数学等学科设计与幼儿语言、科学等领域相关的活动内容。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去小学化,应避免在幼儿园阶段开展小学知识的教学,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发展规律入手,部分知识以游戏的方式呈现,让幼儿在游戏的同时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比如,教师可以设计有关认字的游戏活动,如“找朋友”游戏,教师将具有重复汉字的汉字卡分发给幼儿,幼儿需要找到与自己汉字相同的小朋友。“生日寻宝”游戏需要教师准备蛋糕模型、写有汉字的蛋糕组件道具,在游戏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将蛋糕组件放在指定位置,在活动中,设置一些生活常识问题,并奖励答对的小组一个蛋糕组件。游戏中教师需要分发蛋糕底座,教师说出汉字,幼儿需要将对应的蛋糕组件拼到蛋糕底座上,速度最快的小组获胜。教师也可以将数学作为游戏活动的主体,设计“画积木”游戏,游戏的目的是帮助幼儿感知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画积木,使幼儿初步了解立体图形的概念。
(三)利用游戏活动,加强幼儿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能力是幼儿在幼小衔接阶段需要重点培养的内容,幼儿需要具备自我管理的意识,可以主动遵守学习生活中的规则,约束自己的行为。小学的学习对学生的主动性有一定的要求,需要从小让幼儿具备自我管理的意识。在幼小衔接阶段,可以通过游戏设计,引导幼儿遵守规则,在游戏中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
首先,设计游戏活动,让幼儿形成规则意识,可以主动遵守学习和生活中的各项规则。比如,教师可以将《大卫,不可以》作为故事模板,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扮演游戏,幼儿需要分别扮演主人公大卫、父母、教师等角色。可以对故事进行适当的改编,在角色扮演游戏中,父母和教师需要提醒大卫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的,并说出理由。该种游戏形式可以有效增强幼儿体验感,同时又可以快速掌握一些生活常识知识,让幼儿知道生活中的哪些行为是不安全的或不能做的,从而让幼儿可以主动遵循规则。又如,教师在开展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以幼儿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参与到游戏规则的制订中,使教师和幼儿之间的沟通更加高效。
其次,物品管理能力也是幼儿自我管理的重点内容。在游戏理念下,教师需要突出幼儿在日常游戏中的主人公角色,发挥自身的主人翁精神,在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做好的游戏材料的保护工作,同时在完成游戏后,还需要将物品摆放回原来的位置,以此保证班级的环境整洁度和游戏活动区域的秩序。教师可以以自我管理为主题设计游戏活动,创建物品整理、床铺整理的活动情境,要求幼儿自主完成游戏任务。游戏设计的目的是让幼儿亲自体验物品管理的过程,逐渐形成管理的意识,从而为后续的学习成长奠定基础。
最后,教师需要重视幼儿学习习惯的培养。小学阶段的教学工作无论是学习时长还是学习内容远多于幼儿园。部分幼儿由于缺少自我管理的意识和学习习惯,在进入小学之后无法适应难度增加的学习任务,可能会导致幼儿产生厌学情绪,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负担,并不利于幼儿的成长。为此,需要在幼小衔接阶段让幼儿可以形成针对学习的管理意识,比如,将益智游戏加入日常的教学中,幼儿应自行规划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益智游戏,并对自己的完成时间进行严格控制,教师则需要对幼儿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实现自主管理和主动学习习惯的培养。
(四)利用游戏活动,引导幼儿情绪管理
在进入小学之后,幼儿在陌生的环境中,个人的情绪会受到严重的影响,但部分幼儿是在父母的宠爱下长大的,在物质条件较为丰富的今天,部分父母都会尽可能地满足幼儿的各种要求,这就导致一些幼儿存在以自我为中心。当实际情况与自己的想象存在出入后,情绪会出现较大的波动,不仅影响幼儿的与人交往以及环境适应,也不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为此,教师需要借助幼小衔接教育的机会,引导幼儿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可以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将游戏作为载体,让幼儿在游戏中实现情绪管理能力强化。首先,教师应设计情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情景情节的冲突产生情绪或感受不同的情绪。例如,在“孩子与父母激烈沟通”的游戏场景中,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父母和幼儿针对“玩电子产品”话题进行争论,幼儿在情境中会扮演不同的角色,根据自己的立场阐述理由,在游戏中扮演孩子的幼儿认为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下可以玩电子产品,而扮演家长的幼儿则是从视力、习惯等方面讲解电子产品的负面影响。在游戏中,教师应鼓励幼儿自主发挥,并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适时的引导,幼儿通过换位思考可以了解父母约束的缘由,并在与父母交谈中可以学会情绪的控制。其次,教师需要在幼小衔接教学中时刻关注幼儿的情绪变化,可以设计情绪控制的小游戏。例如,教师在教学初期可以设计情绪拼图游戏,幼儿在游戏中会根据自己对各类情绪形成的表情的理解进行拼图,并通过镜子观察自己的表情,模仿不同的情绪,并以绘画、手工等方式对各类情绪进行表达,在游戏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幼儿绘制的情绪表情等讲解情绪管理的相关知识。幼儿结合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经历以及情绪控制的经验,对情绪管理的方法进行分析。游戏化的教育模式可以让幼儿更好地掌握情绪知识,对各类情绪有正确的认识,从而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能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运用理性思维以及乐观情绪解决问题,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五)利用游戏活动,强化幼儿身体素质
身体素质也是幼小衔接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增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身体素质,同时运动能力的培养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开展体育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活动中放松身心,提高身体素质。首先,教师需要明确体育游戏活动的开展目标,以足球运动游戏为例,教师可以将游戏目标设计为:1. 培养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强化幼儿的基本体育技能,包括跑步、跳跃等;2. 提高幼儿的协调能力和平衡能力;3.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设计足球传递游戏过程,让幼儿在传球和接球的游戏中实现游戏目标,教师可以将幼儿分成多个小组,小组成员站成一排,依次传递足球,重点考查幼儿传递的速度和准确性。其次,为充分吸引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教师还需要对现有的游戏素材进行创新,设置具有创意性的游戏内容。以轮胎游戏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材料设计不同的游戏形式,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例如,跳轮胎可以锻炼幼儿的协调性和灵敏性,滚轮胎需要幼儿双手扶稳轮胎两侧,推动轮胎向前滚动,待动作熟练后可由双手滚变为单手滚,还可进行绕障碍滚,这样可以锻炼幼儿的力量和协调性。走轮胎,将轮胎一个个放在地上,幼儿需要选择自己的好伙伴为一组,相互扶持着走过轮胎小路,锻炼幼儿的平衡能力。此外,幼儿也可以以自行设计轮胎游戏的形式,强化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以此增强体育游戏活动的效果。
四、 结论
总而言之,幼小衔接是幼儿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关键环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刻意识到幼儿园和小学在教学模式、教学环境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基于游戏理念设计幼小衔接的教学内容,将游戏与幼小衔接结合,利用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习意识、自我管理能力、情绪管理以及身体素质等。在培养幼儿综合素养的同时,为幼儿创建良好的游戏学习环境,使幼儿可以具备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能力,并以健康的体魄、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等身心基本素质,顺利进入和适应小学生活。
参考文献:
[1]冯杨一.小幼衔接中的儿童需要——基于儿童视角[J].教育观察,2022,11(36):9-13.
[2]谢玉晶.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优化路径探析[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12):182-184.
[3]刘丽英,陈寒.“幼小衔接”背景下做好幼儿入学准备的实践探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41(12):75-81.
[4]李敏.学段转换论视野下“幼小衔接”的科学内涵与工作对策[J].当代教师教育,2022,15(4):85-88.
[5]罗红霞.幼小衔接视角下大班幼儿规则性游戏的指导策略[J].教育观察,2021,10(48):30-33.
[6]于芳心.基于“安吉游戏”谈“幼小衔接”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上旬刊),2020(22):160-162,181.
[7]郭阳芳.幼儿园中幼小衔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研究[J].才智,2020(12):171.
[8]李红.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中国新通信,2020,22(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