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弟子的“高光时刻”
2024-10-25王强
《史记》记载,孔子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很多孔门弟子,都是学问家、思想家、政治家,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论语》一书,记载了许多孔门师徒的事迹与对话,其中最为突出者,莫过于颜回、子路和子贡三人。
颜回
孔子的弟子中,最受称赞的是颜回。颜回具备典型的“学霸”特质。比如,他上课从不发言,好像愚笨没有领悟,但课后却能融会贯通。有一回,孔子问子贡:“你觉得你和颜回谁的水平高?”子贡说:“我怎敢和颜回比。他听到一个道理,能举一反十,我不过能举一反二。”孔子感叹道:“你的确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颜回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犯过的错误绝不犯第二遍。对于孔子所讲的道理,也能够全盘理解并践行。
颜回的安贫乐道,也是最令后人称道的一点。尽管他日子过得很穷,却很快乐。孔子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吃得差,喝得差,住得也差,但他的快乐却从未改变。颜回的了不起就在于“安”和“乐”二字,无论外在的物质条件如何,他都能自得其乐、安然自在。
子路
相比而言,子路就要张扬得多。孔子第一次看到子路,他头上插着野鸡毛,脖子上戴着野猪牙齿,正招摇过市。
在《论语》中孔子对他的批评最多。虽如此,孔子依旧特别喜欢这个弟子。有一天,孔子忧愁道:“要是我的道推行不了,我就出海隐居。那时估计也只有子路能跟着我。”子路一听,高兴得手舞足蹈。孔子马上批评他:“我也就是看你勇猛,除此之外,毫无优点。”子路虽然只比孔子小九岁,在孔子面前却像个孩童。
子路的身上,永远有一股英雄豪迈之气。明明与颜回一样穷,子路的志向却是与朋友共享他的车马和皮衣,哪怕用坏了、穿坏了也不要紧。孔子曾说:“子路穿着破衣烂衫,同穿着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会不自在!”所以古人都称赞他是“贫侠”。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128/f2VrBiVNZGkTHZnUMKbyro.webp)
子路后来在卫国做官时,遭逢动乱。众人四散奔逃,他却尽忠职守,抵抗叛军。在战乱中被打掉了头上的冠,他说:“君子死,冠不免。”戴冠是君子的礼节,宁死也不能掉了冠。于是他从容地整理自己的冠,最终倒在了敌人的f686d571e5c740c3acd4cad89f8be99fd3b688c0cadd13c0af353a67ebc3e74d刀下。这便是子路的君子之风。
子贡
子贡在孔门弟子中,是罕有的富商。他总能准确预测市场行情,做得一手好买卖。他还特别擅长外交。孔子周游列国,被困于陈蔡之间,是子贡跑到楚国,一番说辞,让楚王发兵救下孔子。
子贡在做买卖、忙外交之余,还保持着对治学修德的热情。有一次,子贡说:“贫穷的时候不谄媚,富裕的时候不骄傲。”孔子回应道:“这还不够。不如努力达到贫穷了却快乐、富裕了却喜礼仪的精神境界。”子贡说:“老师您说的正如《诗经》所讲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做人要像制作玉器一样,要不断打磨,不断上进。”可见,子贡是德才兼备之人。
子贡更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按照对待父亲的礼仪,守孝三年。三年后,大家纷纷散去,只有子贡在孔子墓旁搭了间茅屋,又住了三年才离开。
儒学后来的兴旺,正因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的奔走推广。《论语》中还提到了“四科十哲”,包括这三位在内,将十位杰出弟子分归四个门类——德行:颜回、子骞、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子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由此可见,孔子门下人才济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