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著名学府 杏坛诗意中的古塔伴读

2024-10-24张研

北京 2024年10期

在北京这座文化底蕴深厚的古都,厚重与活力交织,古塔与学府相映生辉。中国国家画院的白塔,隐匿于繁茂的树荫之中,虽低调却满载着历史。相传这座覆钵式塔因建文帝而建,在吴作人先生的提议下,它不仅得以重修,还成为画院的象征。古塔静静矗立,守护着艺术的殿堂;与之相对的,是北京大学内那座为人熟知的博雅塔,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古塔,而是为了解决供水问题而建的水塔。它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展现了独特的砖石结构之美。这座仿古塔与未名湖畔的景色相得益彰,象征着知识的积淀与青春的理想,在燕园的历史与未来之间,屹立不倒。

从有塔而建的画院,到因学府而建的塔,古塔与学府共存,谱写了一段段与古塔相伴的杏坛佳话。

在北京西三环,有这样一座不起眼的砖塔。人们或许因为乘坐公交时通过站名听闻过这样一个名字—白塔庵,却鲜少有人见过这白塔的真容。

在西三环北路54号中国国家画院内,树木掩映中坐落着一座高25米的覆钵式砖塔。其塔基为单层须弥座,座上是雕刻而成的六层仰莲,塔身四面均有佛龛,相轮由环形石料垒筑而成,上面安置着两吨重的铜制华盖和宝瓶。虽名为白塔,塔身却不是白色,而是以青砖所砌。塔的始建年代已无法考证,相传为明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逃出南京削发为僧,晚年来到北京,去世后在此处所建的衣钵塔。

同为“白塔”,相比妙应寺内赫赫有名的白塔,白塔庵塔显得格外低调,直到1981年才被列为区级文保单位。其实,在20世纪70年代,白塔庵所在的紫竹院西百胜村一带因有过许多大小不一的古塔而被附近村民称为“和尚坟”,白塔庵塔是其中最大的一座,它幸运地得以留存下来,成为附近仅有的一座孤塔。白塔庵塔的“生存”环境一度极为恶劣。由于缺乏维护,塔身开裂,基座崩塌,附近杂草丛生,更有一半塔身被围到北京市自来水公司院内。

彼时,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正在筹建,有几处备选院址。中国当代画家吴作人先生因不忍看到拥有悠久历史的古塔残破荒芜不堪,提议在白塔庵附近建立新画院,以保护和修缮白塔。吴先生的愿望得以实现,中国画研究院出资重修白塔,并将此地辟为院址。古塔不仅获得了良好的保护,也与周围的仿古建筑相映成趣,成为如今中国国家画院的标志性景观。

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决定,成全了一段古塔与杏坛相伴的佳话,而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古塔伴读故事则发生在古老的燕园里。

在莘莘学子向往的著名学府—北京大学的校园内,有着被人们称为“一塔湖图”的名景,这蔚为大观的“一塔湖图”为校园内三处地点—博雅塔、未名湖和图书馆的合称。有多少人来到美丽的燕园,只为一睹这座古老学府内的绝美景观。

博雅塔曾是北京大学校园内最高的建筑物。它默默矗立于未名湖的东南角,淡赭石色的塔身使其外观颇具古韵。很少有人知道,外表看起来似为佛塔的博雅塔塔身并没有采用中国古塔通常使用的木质材料,实际上除塔基外,都是用钢筋水泥修筑的。了解到这样的“玄机”才会令人恍然大悟—博雅塔并非古香古色的老物件,而是后建的一座仿古造型塔。其实,它是为校园供水的水塔。这座高高矗立的塔今年刚满百岁,比起未名湖畔的石舫、西门里的华表这些来自清朝的“遗老”算得上十分年轻。

博雅塔的建造要从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落成新校址说起。1921年,未名湖一带也成为燕京大学的一部分。彼时,校园出现了供水困难的问题,为了使全校师生的生活用水问题得到解决,校方决定修建一座新的水塔。此时有人提议,为了与燕京大学,尤其是未名湖畔古典的建筑群相得益彰,新水塔应采用古塔的外观。这一提议却遭到了非议,反对者们认为,在古代,塔多建造于寺庙中,因而在校园中树立一座佛塔多少有些不合时宜。最后,燕京大学校方向当时的社会名流征询意见,得到支持后方于1924年在校内建造了一座古塔式样的水塔,这便是今天的博雅塔。修建水塔的经费由燕京大学美籍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James W. Porter)捐赠,其姓氏旧译为“博雅”,而当时燕京大学校内受捐的建筑多以捐赠人姓名命名,因此水塔取名为“博雅塔”。现在看来,在校内沿用古塔形制修建新水塔这一决定无比正确,博雅塔不仅与未名湖畔的景色相适应和协调,湖光塔影更是塑造出一个经典,成为中国最高学府中象征性的存在。值得一提的是,博雅塔的设计建造参照了通州的燃灯塔。通州燃灯塔全称为通州访圣教燃灯古佛舍利塔,始建于北周时期,塔身为砖木结构,密檐实心,八角十三层,每层八面塔檐均悬有铜铃。从博雅塔的修筑上,北京大学治学的严谨可探知一二,塔在建造时溯本求源,极力仿造燃灯塔的外观和结构。水塔与燃灯塔相同,采用的是八角密檐式形制,塔高十三层,约37米。塔身八面,其上门窗相间。塔基为上有三层仰莲瓣的双层砖砌须弥座。博雅塔的外部塔檐下有繁复精细的斗拱,垂脊上排列着小巧玲珑的仙人走兽。然而,博雅塔的内部却是与外部形成鲜明对比的西式建筑风格。塔内墙壁被粉刷为极简风格的灰白色,带有几分刚硬味道的水泥台阶一级级盘旋而上,直通最高处的塔顶。虽为仿古,博雅塔却不仅仅拘泥于仿造,它适时地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有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和性格。

博雅塔的存在早已超越了一座水塔或“古塔”的意义,而成为照明学府精神的灯塔。如果说未名湖像是清澈的眼睛,那么博雅塔便是炯炯的瞳仁。在过去的百年里,博雅塔静静伫立于湖畔,见证着燕园内寒夜苦读的勤勉,未启混沌的清尽,高瞻远瞩的灼见。悠然岁月中,与未名湖朝夕相伴的博雅塔,在北京大学校园内凝聚着一份淡泊明远的高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