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
2024-10-24姚丽
摘 要: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认识融入的重要性,针对教学现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开设“四史”教育主题选修课、创新融入实践教学形式、扩充思政课教师知识储备、构建“线上+线下”连通式教学、营造融入软环境等方面,探索“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从而推动思政课教学的守正创新。
关键词:“四史”教育;高校思政课;融合;教学创新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合格人才首先必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了解祖国发展历史,坚定文化自信、历史自信。因此,推进“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不仅能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思政课教学成效,还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自觉性,使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将所学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心,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如何更好地将二者有机融合,是当下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着重研究的课题之一。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为真实有效地了解“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笔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从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取得的成绩
1.大学生对“四史”教育有一定的认知
笔者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问卷共面向在校学生发放了100份,回收有效问卷79份。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到“你知道‘四史’教育有哪些内容吗”时,有61个学生选择了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这个选项,回答正确的学生占比为77.1%,选择其他选项的学生占比为22.9%。在问到“你认为‘四史’教育对你的学习和成长有意义吗”时,有46个学生认为帮助非常大,选项占比达到58.2%;有33人选择有一定的帮助,选项占比达到41.8%。这两项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四史”教育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并能意识到“四史”教育的重要性,但还有部分学生存在认识有偏差的情况。
2.思政课教师对“四史”融入教学有较高认同
自中央发出加强“四史”教育的通知以来,各高校思政课教师普遍已认识到“四史”教育的重要性。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学资源,“四史”教育已经渗透到各门思政课教学中。以新乡市高校为例,河南师范大学现有思政课教师81人,河南工学院现有思政课教师54人,新乡医学院现有思政课教师47人,三所高校均开设有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在内的六门思政课。在授课过程中,思政课教师都能有意识地针对不同课程特点采用红色电影穿插、革命故事讲解等方式融入“四史”内容,教师对融入的认同感也在不断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
1.学生的认知不够到位
当问到学生“你对学校开设的‘四史’课程了解吗、参加过学习吗”时,有6人选择非常清楚、参与过多门课程学习,此选项占比仅为7.6%;有40人选择一般了解、参与过一两门课程学习,此选项占比50.6%;但也有33人分别选择了听说过、没有参与课程学习以及不关注、不参与,这两个选项占比总计达41.8%。这个结果可以反映出,尽管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到“四史”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学习,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四史”知之甚少,更没有主动学习,对其重视程度不够,存在认知偏差。
2.教学设计不够完善
在教学设计上,一是内容零散,缺乏整体布局。“四史”教育内容被分散在高校思政课各门课程中,各门课程各取所需,在教学过程中虽然看似都涉及了“四史”教育素材,但是每门课程又难免浮于表面,即使是融入内容最多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也因为受限于自身课时和教学要求,无法做到全面深度地融入。二是注重形式,缺乏内容提炼。从学缘结构来看,新乡市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多是哲学类或者思政类专业毕业,党史类专业毕业的不多。他们大部分能认识到“四史”教育的重要性,也能自觉融入,但授课时无法准确把握“四史”教育体系,也导致学生的学习呈现出碎片化的情况,没有形成系统性认识。
二、“四史”教育融入新乡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优化途径
(一)搭建以“四史”教育为主线的思政课课程体系
1.开设“四史”教育主题选修课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宪法法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高校教学管理部门在保证“四史”教育模块课程开设的同时,还要考查课程安排、教学设计、课堂评价等环节是否融入“四史”内容,并将其纳入教学考核之中,从而推动切实融合。比如,河南工学院、新乡医学院目前在通识教育模块中开设了“四史”类选修课程,并且要求每名学生必须在本类目下修够相应的学分。
2.创新“四史”教育融入的实践教学形式
在“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方面,要积极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传统的实践教学形式多为展馆参观、暑期社会实践等,而随着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的形式也应不断创新。比如,可以利用大学生善用网络、热衷新媒体和视频拍摄的特点,鼓励他们运用新媒体平台制作有关“四史”题材的视频短片并在社交媒体播放,优秀作品可以选送至学校官媒账号进行推送。
(二)提高思政课教师“四史”教育融入的教学水平
1.扩充思政课教师“四史”教育融入的知识储备
随着时代的发展,“四史”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拓展,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通过学习和实践扩充自身的“四史”知识储备。一方面,教师要主动阅读“四史”教育相关书籍。另一方面,高校主管部门要丰富培训形式,通过各种途径和平台完善思政课教师的知识结构。比如,聘请专家学者作为兼职教师,定期给校内专职教师开展培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
2.构建“线上+线下”连通式教学
完善“四史”教育主题展馆建设,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足够的场馆支持。图书馆要丰富“四史”类和思政课程相关图书的类目,加大数据库资源建设力度,为扩充学生的知识储备提供数据支持。比如,新乡市各高校可联合开发“四史”教育融入不同思政课的慕课,学生在云端就可以学习不同教师的授课内容,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同时,不同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可以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学情不同,教学侧重点也会有差别,定期交流有利于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借鉴。此外,各高校应积极拓展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教学。新乡目前有刘庄、唐庄、京华村、回龙村、裴寨村等多家红色教育基地,各高校可以与这些基地开展交流合作,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带领学生实地参观、聆听历史故事,引导学生感悟红色精神,汲取奋进的力量。
三、营造“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的环境氛围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还应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氛围。校园文化融入“四史”内容,不仅能够提高校园文化层次,eLYhRQN6eKcomtiLW5aGOw==还能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四史”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四史”教育深入人心。比如,各高校可以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四史”类文化活动,以学生社团组织为活动实施载体,以重大节日和纪念日为时间节点,为“四史”实践教学搭建平台,使广大学生能深度参与其中。可以通过校园宣传栏、校园广播站、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渠道,加大对“四史”教育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四史”、愿意学习“四史”,从而持续推动“四史”教育活起来、热起来。还可以在主题班会、主题演讲比赛、心理团体辅导等活动中有机融入“四史”内容,提高学生对“四史”的学习兴趣。
总之,如何与时俱进地探索出一条常态化路径,使“四史”教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让“四史”教育持续为育人工作赋能,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未来的工作中深入思考,找准切入点,通过不懈努力去发掘“四史”教育的丰富内涵和积极意义,从而为思政课改革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建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EB/OL].(2020-01-0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01/08/c_11
25436863.htm.
[2]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N].中国青年报,2019-08-15.
[3]田克勤.郑自立.在历史与理论的贯通中增强思想和行动自觉: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好“四史”的论述[J].思想理论教育,2020(7).
[4]杜丽.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2.
[5]谈振好.新时代高校“四史”教育的方法论原则与实践路径[J].社科纵横,2021(2).
[6]靳诺.围绕立德树人 加强“四史”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20(5).
责编:初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