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初中作文教学:聚焦关键视角的教学策略

2024-10-24王久香

成功密码 2024年3期

作文难教、作文难改、作文教学成效不明显、讲与不讲一个样、讲多讲少一个样,是当前初中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作文教学常常流于形式。如何优化初中作文教学,着力提升初中作文教学质量?本文聚焦以下两个关键视角来进行教学策略的探讨。

一、聚焦“写什么”,处理好“写什么”与“怎么写”的关系

简而言之,“写什么”是内容,“怎么写”是方式、方法。内容是一篇文章的根基,方式、方法就像锦上添花,对一篇文章起辅助性的作用。可现实中的作文教学,往往是教写作的方式、方法,而很少教给学生内容。因为对每个人而言,写作都是非常个性化的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感受,即使针对同一话题,每个人想表达的内容都不会相同。所以,作文教学往往只讲“怎么写”的方式、方法了。然而现实的问题是,教师的方法讲得再精彩,学生本身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空有写作文的“千方百计”,并无半点写作文的源头活水,写好作文就成了奢望。

那么,如何进行高效的作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怎么写”的方式、方法外,首先要解决的是“让学生知道写什么”,即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充实的内容再辅之以适当的写作方法,学生的作文自然会有可圈可点之处。

(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体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每个人都在生活。然而,当教师让学生围绕自己的生活进行写作时,他们往往一脸茫然,似乎生活与他们毫不相干,写起来也就无话可说了。这缘于学生对生活的不关注、不思考、不体悟,对生活缺少关心。其实,每个人不管生活得怎样,只要活着,他就在生活。即使是单调的生活,它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滋味。

因此,要想让生活成为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就要让学生学会咂摸生活的滋味。让学生以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学生多角度去解读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形成自己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独特思维习惯……总之,要让学生睁开心灵的眼睛,做生活的主人,感知生活的斑斓色彩。教师可以在要求学生体悟生活的基础上,再根据作文的写作要求,引导学生于生活中发现自己要写的内容,然后再用自己学到的作文写作方法进行有创意的个性化表达。

从根本上讲,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思考生活、体悟生活,从而获得生活的乐趣,正是教师教学(不仅是作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如果一个人真正地懂得了写作,那他一定是一个懂生活的人,是一个能品尝到生活滋味的人。

(二)引导学生多读有益的书,拓宽视野,增长见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引导学生多读有益的书是解决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内容可写的问题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有益之书,使学生博闻强识,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写作提供除生活外的另一个素材库。

二、聚焦“怎么写”,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

解决了“写什么”的根本问题之后,怎样才能“锦上添花”呢?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写作方法的指导。然而,作文方法的教学也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每个语文教师心中都有一套自认为合适的作文指导方法。虽然每个教师的作文教学方法并不相同,但其教学原理大抵相同。经过实践与调研,笔者认为要想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作文方法指导,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整合知识,遵循规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方法指导

笔者在课余的调查与了解中发现,虽然作文在学生的考试中所占比重很大,但语文教师多是口头上强调写作的重要性,而很少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写作指导,反而把绝大部分时间花在阅读教学(主要以课文的讲解为主)上。有的教师即便进行了一定的作文指导和作文训练,也往往是为了应付检查和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作文教学流于形式。尤其是带双班或跨年级带班的语文教师,教学任务异常繁重,作文的“全批全改”就显得尤为困难,而高效的作文教学也难以实现。

整合知识,形成自己系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既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成长,又能够给学生有效的指导,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若形成一套系统的作文教学法,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必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写作方法皆大同小异,然而传授给学生时,哪怕仅顺序不同,也有可能造成极大的效果差别。虽然我们说针对同一个东西,教无定法,但必须在遵循基本教育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作文教学乃至所有的教学都脱离不了这样的规律。

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的写作方法学习,长此以往,学生将形成系统的写作知识体系。在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的基础上,学生的作文水平会得到有效的提高。例如,针对初中作文教学,我们可以重点去构建以下五个教学小体系:一是叙事作文指导体系。于初中生而言,这个体系又以“写人”“记事”为主,可分别先就“写人”和“记事”构建一个写作指导分支,再把“写人”“记事”合二为一,形成一个综合的、难度更高的写作指导体系。二是议论文写作指导体系。三是实用的应用性文体指导体系。如说明文、简单的调查报告、活动案例、请假条等。四是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作文指导体系。五是篇幅稍长的散文指导体系。从笔者自身的作文教学实践来看,有层次性地把写作知识教给学生,要比随意把它塞给学生的教学效果好得多。

(二)先整体后局部,在整体把握中指导学生进行局部的写作训练

在作文教学系统化训练的基础上,还应坚持先整体后局部的指导顺序。写作文亦如修房造屋一样,先搭起一个好的整体框架结构,再去添砖加瓦、砌墙嵌窗。这样的话,写作的方向和要表达的意图就一目了然了。框架弄好了,大问题就解决了,即使某个局部的写作不成功,修改完善起来也很容易。如若反其道而行之,往往只是其中某个局部的修正,也会带来整篇文章的大改动。这样的话,要完善一篇文章,难度就于无形中增大了。当然,不管怎样,结果都有可能是一篇好文章,但“先局部后整体”的写作方式定然谈不上高效。

所以,在进行某个类型或某篇文章的教学指导时,应先培养学生的整体构思习惯,再着眼于局部的写作指导。笔者认为,作文的立意、选材,素材组合,以及主题、体裁的确定皆属于写作的整体构思范畴,而其中的开头、结尾、中间的片段写作则属于局部范畴。至于中间的片段写作,则要根据前面整体的构思方向来落实具体的素材选择。这样,在整体构思指导下写作的片段,就不会出现选材不当的问题。

为了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教师要转换角色,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进行“下水作文”是个不错的方法。所谓教师“下水作文”,即与学生一起进行写作,同时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样,教师就会进一步理解学生,想学生作文之所想,急学生作文之所急,这个基础上的作文教学指导才会更有实践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聚焦作文教学的“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关键视角,在作文教学过程中遵循规律、系统指导、整体把握、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从多元、独特且具有深度的视角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培养独立思考与创新表达的能力,就一定能有效地提升初中作文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谢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