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耕地方资源 教好红色故事

2024-10-24高云

成功密码 2024年3期

1935年,方志敏在狱中写下了《清贫》一文,他在文中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经过一代代共产党人百年来的实践和创新,《清贫》一文中的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已深入人心。在新时代,要不断加强青少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教育,实现传承红色文脉,弘扬时代精神的目标。

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我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找到了教学契机,义务教育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以“责任”为人文主题,安排了革命文化题材篇目《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叙事类作品。三篇课文旨在通过革命人物故事引导学生感受革命伟人情怀,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学习激情。《清贫》的作者方志敏,为中国革命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笔,他一腔热血染红了赣鄱大地。方志敏烈士牺牲在南昌。在南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纪念方志敏烈士的地标:方志敏烈士陵园、方志敏烈士纪念馆、方志敏大道等,这些都是教材之外的学习资源,也是结合地方革命场馆资源,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题材情境化教学的契机。本文以五年级语文下册《清贫》一课的教学为例,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结合地方资源的革命题材课文情境化教学策略。

一、研读教材,走访场馆

《清贫》以略读课文的形式编入了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从课前提示可以看出,本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事例感受人物品质,理解“清贫”的含义。文中的革命人物方志敏离我们而去已有八十余载,由于年代久远,学生不了解相关历史背景,文中如“铜板、手榴弹、汗褂裤”等词语,为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如何把学生带人特定历史情境,使其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难点之一。

要想学好革命题材的课文,不仅要研读课文、了解学情,还要搜集和筛选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借助本土革命场馆的优质资源,课前教师走访了方志敏烈士长眠的方志敏烈士陵园和发现方志敏烈士遗骸的方志敏广场,穿过方志敏大道,浏览了方志敏烈士子女的回忆录,并观看了相关采访视频。通过以上走访,教师对方志敏烈士的事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通过筛选,分别选择了场馆提供的方志敏人物专题片、毛泽东主席亲书的“方志敏烈士之墓”墓碑图片、党和国家历任领导人对方志敏的评价、方志敏线上纪念馆等资源,将其作为本课情境化教学的教学资源。在课前,开展以“我们永远的记忆”为主题的少先队活动,带领学生到方志敏烈士陵园祭扫,学生向方志敏烈士敬献花圈并参观了其纪念展,收集了图片资料,初步做到知其人、知其事。

回到课文,抓住“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这句,我们可以搜集人物生平及党和国家历任领导人对他的评价。通过学习这些生平事迹和评价语,学生认识到方志敏烈士是值得人民世世代代缅怀的革命者,对革命者的伟大形象有了初步认识。

二、整合资源,撬动课堂

革命文化题材类的课文,难在带领学生走进历史,读懂特定历史情境中的历史现象。正如李吉林老师所提倡的:情境不应是图解式的,而应作为一个整体,展现在学生的眼前,且要能“为学生开拓广远的想象空间”。为此,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可以通过视听材料、课前搜集资料、资料分享等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作为学习参与者,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为了将活动贯穿于学习过程,教师设计了“线上纪念馆+文本阅读”的教学方式,把方志敏线上纪念馆搬进课堂。创设参观纪念馆的学习情境,给予学生更新的学习体验,营造轻快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其中。

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参与进来。本次学习参观活动,根据线上展厅的浏览顺序,将学生分组,并为每组分配任务,即分为“生平信息搜集组”“《清贫》人物饰演组”“《清贫》密码解读组”。生平信息搜集,是指浏览线上展厅,以表格形式搜集方志敏生平信息,通过汇集、编录,深化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这给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汇集整理资料,学生对于人物形象有了理性认知。这种学习情境缩短了学生与久远人物的时空距离,增强了人物形象的真实感。

学生了解革命人物之后,再走进作品,就更易于理解了。在线上3D展厅参观过程中,学生认识了铜板、手榴弹、汗褂裤,从这些革命文物中了解方志敏生活的清贫和革命斗争的危险性。再引导学生回到课文,运用勾画圈注、品词析句等方式了解文章结构,读懂这个故事。最后进入“小剧场”情境,由“《清贫》人物饰演组”,分角色扮演。除了饰演者,每位学生都是帮助大家理解人物的文本解读者,师生共同推敲人物语言。故事中的语言分为两类,一类是方志敏自述,另一类是他和国民党士兵的对话。这一环节重点让学生在演绎中感受截然不同的人物形象,再辅以肢体语言,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反复朗读和推敲中,体会国民党士兵自私贪财,方志敏廉洁奉公、矜持不苟的品质。让学生在演绎中达到以演促读,在读中做到以读促悟,通过读演结合,学生既品味了文字,赏析了人物形象,又感受了革命人物品格。在线上场馆丰富的学习情境导览中,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对方志敏的人物认识。整个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基于课文,又高于课文。

在参观方志敏线上纪念馆的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为方志敏坚定的革命信仰、顽强的革命精神所感动,在历史情境中,读懂了方志敏笔下的“清贫”。借助纪念馆留言区功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写信的方式,开展书写“致方志敏烈士的一封信”活动,并将学生写的信编成该月的墙报,作为参观纪念馆的延续。

三、联系生活,锤炼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将红色基因渗进学生的血液中,并且赋予新时代的含义?在《清贫》课文结尾处,这样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文章正是通过这句话由写方志敏个人延伸到了写“革命者”这一类人,也正是这句话给了教师引导学生感受共产党人大公无私、艰苦朴素的革命情怀的教育契机。

为了引导学生对“清贫”有更多元的理解,笔者摘选了纪念馆里参观者的感想:“毫无疑问,我们所说的‘清贫’并非方志敏时代的清贫,更非提倡摒拒基本物质需要的苦行主义,但其间所蕴含的不以物欲为尚的革命精神,则是永远无法丢弃的时代给养与食粮。”阅读这段文字,让学生明白真正要学习的是方志敏烈士不以物欲为尚的精神。在“教师一文本(革命文化、革命场馆)一学生”三者螺旋式递进爬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方志敏的革命人生,还领悟了“清贫”蕴含的深刻含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谈谈自己如何去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教师启发学生聚焦身边的小事——浪费、攀比等行为,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浪费不攀比,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扎根学生心田,涵育伟大品格。

四、拓展课外,研学场馆

课堂教学应如同源头活水,不仅浸润课内,还要辐射课外。深耕地方场馆资源的情境化教学,不能局限于课堂的学习情境,而应尽可能地带领学生走进真实的革命场馆。在方志敏诞辰之际,教师带领学生来到方志敏广场,在此共读方志敏名篇《可爱的中国》和《狱中纪实》。在红色资源丰富的南昌,教师可以借助红色场馆,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故事,感受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革命精神。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八一起义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朱德旧居……都是很好的课外研学资源。教师可以以综合性学习的方式组织开展“跟着课文,走访江西革命场馆”的活动,带领学生跟着课文游览江西革命场馆——前往井冈山追寻“八角楼上”的灯光,寻访“朱德的扁担”;到瑞金打起井水,追忆“吃水不忘挖井人”,一心一意为民服务的革命初心……

五、结语

革命文化题材情境化教学路径,以“情”为纽带,创造真实可感的“理寓其中”的学习情境。革命文化题材教学立足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借助地方革命场馆资源,把学生带入真实而丰富的革命文化学习情境中,推动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教师要深耕地方资源,教好红色故事,发挥情境教学在革命文化题材教学中特殊的育人价值。行而不辍,履践致远!

(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