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上好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的思考
2024-10-24黄红
一、新时代下少先队活动课的主要特点
少先队是党领导下的少年儿童组织。少先队要生动、具体、准确有效地向孩子们传播党的意识形态,对少年儿童进行政治启蒙。在新时代,我国全面开展素质教育。传统教育更侧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现如今素质教育更加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对此,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学校应借助少先队活动课,为学生引入党的思想观念,让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学习探索过程中,笔者发现新时代少先队活动主要包含以下的特点:
1.自主自愿。在上少先队活动课时,应全面贯彻“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重视少先队员的主体地位,从活动中来到活动中去,让学生能够在辅导员老师的引导下,真正地感悟活动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激发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
2.快乐发展。斯宾赛率先提出了“快乐教育”理念,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快乐的。在上少先队活动课时也应该是让孩子感到快乐的,能够真正促进少年儿童不断发展成长的。
3.自我创造。每一节少先队活动课都有明确的主题内容,会设置与主题相关的环节,但在开展过程中,教师不应局限于原有的内容,应引导学生去自我创造,让学生在活动课中通过亲身实践、不断探索来培养自主创新的能力,鼓励学生们更好地去创造和发挥。
二、上好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的“五性”贯彻
在探讨如何上好小学少先队活动课这一问题时,需要在明确少先队活动课的主要含义后针对课程的设置原则、设置依据进行细致探究,如此才能够保证少先队活动课设计的合理性、深入性与有效性。基于以上观念,在实施少先队活动课程期间,应全面贯彻以下5个原则:
1.规范性。在实施少先队活动课程期间积极引入党的思想观念,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建设和谐集体,创造快乐生活,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因此,课程设置的主要目标与学校教育是相通的,所以辅导员教师在制订活动目标时,要牢牢把握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方向,保证活动课程的规范性。
2.趣味性。小学生的年纪较小,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较为薄弱,并且大部分学生没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在上少先队活动课时,教师需要明确小学生新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以及认知水平,引入趣味化的内容,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分析、去发现。
3.科学性。科学性是科学本身与科学态度精神及方法的总称。在设计少先队活动课时,应遵循科学性,按照少先队工作的规则办事,保证方案内容和方案中所引入的思想情感的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在设计课程方案时,也应重视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规律和特殊性,不能过于成人化和行政化,应根据学生的主观意见进行细致调整。
4.联动性。在设计少先队活动课时,教师应积极联动各方资源,其中主要包含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以及社会资源,只有联合社会各方的力量才能够保证少先队活动课的多样性、丰富性以及全面性。
5.时代性。少先队活动课具有短小、精悍、灵活的特点。在新时代,少先队活动课的内容的选择、核心主旨的引入也应结合时代所需和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理念进行论述,使得小学生能够对国家、民族、集体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以此升华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品行。
三、上好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的“四步”策略
第一步:明确活动内容,优化活动主题。
在开展新时代的少先队活动课时,辅导员和少先队员之间需要达成合作共赢的共识,辅导员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放权给学生。要坚持以少先队员为中心,遵循少年儿童的成长规律和党领导的少年儿童组织的工作规律,充分发挥少先队员“小主人”的自主作用。活动课主题是活动课开展的主线内容,也是活动课的核心要点。因此,为上好小学少先队活动课,辅导员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活动主题时,不仅应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也应全面体现出学生“主体化”的动态过程。在设计少先队活动课的主题内容时,应重点关注热点、焦点、重难点、亮点、结合点、公分点、视点。这七点所设置的内容应与活动课的主题相一致,呈现出丰富主题思想、拓展主题内容的情况,进而保证少先队活动课能够更加有序地开展。
第二步:重视准备工作,做到集思广益。
好的教育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精心的准备,少先队活动课亦是如此。在开展小学少先队活动课之前,教师需要进行更为周密的前期准备,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活动课的开展内容、相应环节以及学生在课上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保证准备工作的全面性、细致性。在此观念下,少先队活动课准备工作在进行时,教师应集思广益,了解更多的想法与意见。同时做好以下准备:
一是思想准备。辅导员应端正自己的思想观念,明确一周一次少先队活动课对于组织成员的重要性,在活动课开展之前就应借助多种宣传方式,让学生对于活动课的开展有更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是客观环境的准备。在实施少先队活动课程时,为保障活动的开展效果,真正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就应借助多方资源和力量,为学生准备相应的客观环境。在此期间,辅导人员可以与校内领导人员、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联系,运用各方力量为少先队活动课选择适宜的场所,带动小学生的内心情感,让学生对活动课的主要内容产生更深的思考和印象。
第三步:了解学生需求,保证内容贴合。
一节好的小学少先队活动课需要以学生的视角进行分析,明确学生的兴趣特点,保证活动内容能够真正贴合学生的需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喜欢新鲜的事物,兴趣点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在实施少先队活动课程时,如果依旧沿用单一的组织形式,设置固定的学习内容,则会降低学生的探索欲望,难以提高活动课的开展效果,所以,教师要基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设置活动。例如,在校园内部可以设置角色体验活动,让学生分别担任校园中的各个岗位,如年级值周的纪律检查员、卫生角的卫生管理员、一周组长等,使得学生能够更加真切地体会不同角色的责任,更好地规范个人的行为。同时,在积极运用社会资源期间,也可以借助于社会的力量,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校外实践活动场所。例如,可以设置走进社会课堂、走进大自然课堂、走进家庭课堂、走进红色历史等不同内容的少先队活动课,让学生能够投身于自然、投身于社会,了解国家的发展,不断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将校外实践与少先队活动课的相关内容进行紧密融合,最大限度地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根据个人能力进行思考和探究,既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能保证活动内容的趣味性、多样性以及实践性。
第四步:督导融合激励,落实多元评价。
在小学少先队活动课开展期间,辅导员既需要通过多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关注,引入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个人情感,同时也应借助多元评价来激励学生,增强学生的内生动力。在对少先队活动课评价这一问题进行探究时,俞伟跃老师曾提出,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要将少先队的各项活动和工作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因此,为保证小学少先队活动课的开展质量与效果,应全面落实多元评价,对学生的德育表现情况、学习情况、个人能力提升情况进行总结。
首先,辅导员可以引入诊断性评价、及时性评价,针对学生现阶段的德育表现情况进行点评,发挥督促与引导的作用。其次,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索期间,教师也应全面引入激励性评价,表扬学生现阶段的表现情况,发现学生的优势和亮点,让学生带着更大的积极性和信心参与活动课。最后,应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增设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价等各类环节。在学生评价期间,教师要再次引导学生针对活动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整理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为上好小学少先队活动课,辅导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在真正了解学生需求情绪特点后,确定活动课主题,设置相应的内容并贯彻多元评价,以此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保证少先队活动课的有效开展。
(责任编辑: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