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开国大典留影的湖南人
2024-10-24
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央档案馆公布了以俄罗斯联邦档案部门提供的开国大典彩色影片为基础剪辑制作的开国大典影像档案,真实鲜活还原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看到这段影像档案的陈正青之女陈平心血澎湃、热泪盈眶,因为她在其中寻觅到已故多年的父亲——正在天安门城楼拍照的陈正青的身影。
陈平告诉记者,她在央视《国宝档案》节目中了解到,父亲陈正青是冒着生命危险完成开国大典拍摄任务的。“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为了拍下这个重要历史性时刻的完整画面,父亲尽量把身子向后仰,以扩大取景的范围。由于他身体重心已经移到栏杆以外,情况非常危险,站在主席台上的朱德见状,赶忙跑过去,牢牢抱住父亲的双腿。在朱德总司令的帮助下,父亲顺利完成了拍摄任务。而《开国大典》这幅照片中,却遗憾地没有了朱德总司令的身影。”
陈正青拍摄的这张照片在新华社向全世界播发时,被命名为《开国大典》(亦作《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是一张刻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照片,这是一张刻在华夏儿女心中的照片。这是一张永恒的照片。因它定格的典型瞬间,因它承载的深层内涵,因它包蕴的伟大意义,因它喻世的民族腾飞,而名垂青史、永世流传!”在中国照片档案馆工作的学者蔡毅,不知多少次与档案馆中珍藏着的这张照片、与非凡的历史瞬间照面,她饱含激情地写下了以上的文字。
陈正青1917年12月生于湖南长沙,幼年在长沙修业小学读书,后随家庭迁居北平上中学。在北平汇文中学毕业后赴上海就读于大同大学。1936年12月在陕西云阳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后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抗战胜利后赴东北解放区,历任辽宁省文工团副团长、嫩江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等职。1946年调到新组建的东北画报社,先后任摄影记者、出版科科长和采访科科长。在此期间,拍摄了大量纪录东北解放战争的珍贵照片。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后,陈正青任《东北画报》特派摄影记者,长驻北平采访。
曾任新华社摄影部副主任、时为大会筹备会新闻处摄影科科长的吴群在生前撰文回忆(收录于《中国摄影发展历程》一书):当时负责拍摄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摄影记者中,“32岁的陈正青在当时摄影科诸人中年纪最大,参加革命和入党最早,摄影艺术水平较高,工作活动能力较强,所以大家公推他担任这次摄影的主力,让他充分发挥专长。在现场下功夫多拍主要人物的活动及重要的场面、生动的情景。”
被寄予厚望的陈正青没有让人们失望,《开国大典》就是最好的证明。此外,他还为历史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镜头:政协会议上的《毛泽东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会场挂起第一面新国旗——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礼,毛主席首先执锹破土》;如开国大典上的《朱总司令在开国大典上发布进军命令》等,都凝结了伟大的历史瞬间,用照片书写了新中国的诞生。
吴群生前撰文回忆:陈正青同志不负众望,他全力以赴、精益求精,拍照显出特色,受到新闻单位与广大读者的好评。这次会议摄影科总计选编发稿7次,共发出新闻照片175张,而陈正青拍摄的就有56张,几乎占全部发稿量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