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国歌、国旗、国徽故事
2024-10-24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1949年10月1日,这首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响彻天安门广场。70多年岁月沧桑,国歌里的每一段旋律、每一句歌词,早已深深扎根在中华儿女心中。鲜为人知的是,《义勇军进行曲》最初是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曲。
由许幸之执导,田汉、夏衍编剧的《风云儿女》,是中国共产党电影小组领导下的电通影片公司拍摄的经典影片,于1935年上映后备受观众喜爱。影片讲述了青年知识分子辛白华因同伴在抗日前线牺牲而觉醒,从艺术与享乐的小圈子中摆脱出来,走上抗日前线的故事。
电影《风云儿女》创作于动荡不安的战争年代,创作过程异常艰辛。1999年上映的电影《国歌》,不仅以影像方式讲述了袁牧之(《风云儿女》中辛白华的饰演者)、许幸之、田汉、聂耳等人创作电影《风云儿女》和《义勇军进行曲》的艰辛过程,还以点带面勾连起东北沦陷后全国各地积极抗战的历史景象。
在创作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曲时,田汉迟迟未能动笔,因为他找不到确切的词句来烘托影片悲壮的感情。就在此时,田汉的助手梅香在影片拍摄期间牺牲,紧接着又传来好友齐白山和义勇军战士们相继牺牲的噩耗。悲愤交加中,田汉写下了慷慨激昂、深沉悲壮的主题曲歌词。但他刚写完《风云儿女》剧本梗概和主题曲歌词,尚未来得及谱曲,便被捕入狱。组织上为保护聂耳免遭国民党毒手,安排聂耳出国避难。聂耳深知,此时不仅《风云儿女》需要这首主题曲,全中国的百姓都需要这首战斗檄文。他以音乐为武器,倾泻满腔悲愤。几经磨难,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的《义勇军进行曲》终于唱响。影片结尾,朋友们撑船载着留声机来到监狱外,雄浑有力的歌声传来,令身陷囹圄的田汉热泪盈眶。
1949年10月1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在开国大典上奏响。如今,它已不仅是一首战歌,更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象征,也铭刻着中国电影人对祖国和人民的一份深情。
开国大典上,新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伴随着雄壮的国歌升起。
1999年上映的电影《共和国之旗》,以细腻笔触讲述了国旗的诞生,以及设计者曾联松与五星红旗近半个世纪的情感故事,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国旗的崇敬与热爱。
1949年7月,新政协筹备会发出《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辞谱启事》。当时,在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工作的曾联松,看到启事后即着手设计五星红旗的图案,应征投稿。
影片中,曾联松向年幼的儿子讲述国旗的设计思路:“红色象征着革命,黄色象征着中华民族黄色人种。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则是代表全国人民大团结。”看着儿子懵懂的表情,曾联松语重心长地说:“长大了,你就懂了。”
影片最后,曾联松发出“国旗是谁设计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强大,国旗才伟大”的感叹。
电影《国徽》全景式展现了我国美术界、建筑界工作者设计国徽的全过程。在应征国徽图案的众多来稿中,以梁思成、林徽因为代表的清华大学营建系设计组和以张仃为代表的中央美术学院设计组的方案呼声最高。梁思成等人的设计以一个璧(或瑗)为主体;以国名、五星、齿轮、嘉禾为主要题材;以红绶穿瑗的结衬托而成图案整体。张仃等人的设计,则在图案中突出了色彩鲜艳、风格写实的天安门。电影《国徽》便主要聚焦于两组设计思路,徐徐铺陈,通过梁思成与张仃的争论,具象化、立体化还原国徽设计的过程。
(本版稿件综合《解放军报》《新湘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