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好点“景”之笔 唱响英雄赞歌

2024-10-24暴玉喜

曲艺 2024年10期

中国是一方红色的土地,无论是血与火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干与闯的和平建设年代,都是英雄辈出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祖国是人们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凝望着这片热土,涌动于心的是深切的敬仰和发自心底的顶礼膜拜,因为我们脚下的土地是无数英雄先烈用鲜血染红的,不屈的英雄精神挺起中华民族的脊梁。曲艺作为文艺的“轻骑兵”,时刻紧跟时代,聚焦英雄,写英雄、唱英雄、宣传英雄、学习英雄、弘扬英雄、争当英雄,成为我们每一个曲艺人崇高的使命和责任担当。

面对革命志士、抗洪勇士、扶贫斗士等一个个震撼心灵的英雄群体,我们如何将他们的感人事迹创作成红色曲艺作品;如何才能真正把他们写好写活,写到观众的心坎上;如何才能让他们的英雄事迹写成精品,得以广泛的颂扬和传唱。笔者认为,聚焦英雄群体这道亮丽“风景”,写好其中的点“景”之笔,是创作的关键所在。

一、选准切入点,情景再现立形象

曲艺的特色之一就是娓娓道来讲故事,同时鉴于曲艺短小精悍的特点,讲故事的方式和手法,就要根据作品的需要和人物的特点来选择。对于英雄群体来说,关键要通过讲述他们的事迹,让英雄群体的形象在作品中立起来,在观众心里站起来。英雄群体的形象一定是顶天立地的。一部优秀的曲艺作品都是有一个好的故事承载深刻的主题,红色题材的作品更要以贴近社会现实、弘扬英雄事迹、提振民族精神为特点,不能用概念化的语言宣传大道理、讲解大道理,而应用艺术构思感人的和动人的情节,开掘生活中体现思想意愿,传递艺术创造与理想追求的坚定信念,做到人物形象自然、性格立体、情绪饱满顺畅,让英雄艺术形象永远光照人间。为了让观众产生极强的带入感,创作要经常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选准故事的切入点,聚焦英雄群体中代表性人物典型的行为、动作、言语等外在表现,通过一些具体的情节来凸显人物的精神高度、人格力量,显示英雄的优秀品质,塑造英雄的光辉形象。

在沁州三弦书《十七棵松》中,笔者就从英雄参军报名说起。1934年,举世闻名的长征前夕,为打破敌人“围剿”,中央苏区发号令,补充兵源要扩红。华屋村43户人攒动,17位青年来报名。最小的华崇宜只有13岁,和最大的华质彬一起报名当红军,在他们的心中,红军就是人民的军队,他们深知长征的使命和责任,“此番长征路遥远,临行前,咱每人要种一棵松。要学青松直而挺,绝不当叛徒和逃兵。一旦谁牺牲在战场,活着要续写故土情。替兄弟孝敬爹和娘,要护好岭上十七棵松。十七棵青松根连根,十七位弟兄是手足情。”报效祖国就是他们心中的理想。然而,后来这17位红军战士有的牺牲在了湘江、有的躺卧在了雪山、有的长眠在了草地,他们全部壮烈牺牲在长征途中,再也没回到这片生他养他的红土地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17棵青松”。“十七棵青松成风景,十七棵青松祭英灵。十七棵青松喻信念,十七棵青松展雄风。青松化作信念树,十七棵青松万古长青留美名。”通过这一段段情景再现式的叙述,就把17位青年参军、母亲坚决送儿去参军、英雄一心一意干革命的形象充分展现出来。17棵青松,镌刻着17位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青松常在,革命必胜!”,干革命要有坚定的信念,干事业自然也要有坚定的信念,17棵郁郁葱葱苍翠挺拔的青松,永远镌刻着信念的永恒。

在翼城琴书《花鼓魂》中,就着眼于言语来展现。在一群民间花鼓艺人中,杨老汉为保护鼓谱宁死不屈,慷慨激昂,“小日本!花鼓只在中国演,岂能拱手献敌人?休想把鼓谱来窃取,花鼓是中国拨不走的根!”“宁死不屈的花鼓队,怀抱热血化忠魂。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高昂着,民族大义一颗心。”杨老汉的儿子小石头目睹日寇的残暴罪行,他以传承民族艺术瑰宝为己任,牢记父亲的教诲“儿知道,花鼓就是你的命,花鼓就是你的魂。儿要把花鼓传下去,传不好花鼓枉为人”。他用生命谱写出一曲传承花鼓、弘扬花鼓、繁荣花鼓的生命强音。

壶关鼓书《一个孩子二十八个妈》描写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3200余人在校长何长工、政治部主任铁剑的带领下进驻壶关县子团山,借庙堂之地育抗战健将。日寇疯狂围剿八路军抗大一分校,铁剑率领钢铁营与敌人展开血战,铁剑夫人秀姑在战斗中诞下女婴,起名斗生(化名英莲)。孩子出生不到半个月,铁剑夫妇随部队开拔,只好将英莲寄养在当地老羊头张秋月夫妇家。敌特探知消息,日寇对子团山一带包围,寻找英莲的下落。张秋月和27位太行女人为了保护孩子,有的献出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老羊头为了保护乡亲和孩子,被日寇残杀在子团沟。张秋月躲在深山含辛茹苦抚养孩子16年,太行女人经历了生死离别,缔造了守望相助,大爱无私,超越血缘的母女亲情,用母亲一样的胸襟演绎了她们的传奇人生。创作中就用讲述的方式一点一点地刻画,展现出面对血腥的屠刀、身处艰苦的环境,无私地奶儿、养儿、护儿的“太行奶娘”这一英雄群体形象。“山前栽花背洼洼开,太行养娘八路军的孩。春天里种地把你搂在怀,夏天里太阳怕把你来晒。秋天涨河不敢河边走,冬天里刺骨风莫把儿冻坏。”“望眼欲穿十六年。十六年,爱意绵延满期盼,十六年,养儿育儿不歇肩。十六年,奶娘摸河探深浅,十六年,望眼欲穿亲情牵。十六年,莲儿有病同守护,十六年,点灯熬夜补衣衫。十六年,苦水泪水肚里咽,十六年,奶娘深恩重如山。山一样高峻海一样宽,地一样厚重载山川。奶娘乳汁融血脉,化入江海载航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太行奶娘铸丰碑,镌刻着固若金汤万代江山!”伟大出自平凡,英雄来自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人民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的志气,成为牢不可破的铜墙铁壁、钢铁长城。

二、聚焦动情点,丝丝入扣吐心声

群体性英雄人物的形象无疑是高大的,但他们也是有情有义有爱,铮铮铁骨之中蕴藏的是人之常情、似水柔情。人物塑造离不开对人物感情的诠释,只有人物感情充沛丰满,才能够支撑曲艺作品中角色的感情走向和落点,让人物情绪、情感体验交织成经纬纵横的网,进而让作品达到立体的、全面的、逻辑的动人心弦的效果,唱响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壮歌。在创作英雄的曲艺作品中,一定要避免就形象说形象,不能用概念化的语言宣传大道理,讲解大道理,给人一种“硬生生”“生添硬塞”的感觉。而要选取特定的场景,诠释英雄人物的感情,使英雄人物的形象立体全面、有血有肉、厚实饱满。

淮河琴书《生如夏花》中的张淑贞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面对即将分娩的胎儿,那种视死如归的英勇气节和本能的母爱交织在一起,让观众的心越发震颤。“腹中胎动难忍痛,似听见,儿在娘胎啼哭声。腹中的小脚丫不停地蹬,好似儿击鼓为娘愤不平。等不到瓜熟蒂落儿降生,听不到我儿坠地声隆隆。看不到儿在怀中跳又蹦,娘和儿一同赴难向刀丛。”“儿是娘的心头肉,娘为儿压惊挡寒风。娘是儿的避风港,娘为儿挡雨唤天晴-娘盼望中华民族得解放,迎来我儿新生命,我儿定是好后生!”那种对使命无私无我的担当,为人民无怨无悔的牺牲,对亲人无穷无尽的思念,对骨肉未来的生命寄托令人感动,英雄人物丰富的情感内涵、鲜明的价值取向让观众深受启迪和反思。

潞安大鼓《儿的魂 娘的心》中,当左权的母亲闻听噩耗,那种撕心裂肺的哭诉让人为之一震,感同身受。“闻噩耗,天旋地转站不稳,撕碎肝肠痛碎娘的心。想不到,正当之年儿命尽,恨不能,拿出娘命换儿命,舍去娘身换儿身。”“我的满崽儿啊——太行山巍巍儿挺立,娘点亮灯笼挂房门。灯笼照明将我儿引,灯笼高悬我儿看得真。灯笼高照我儿不会迷方向,通天大道定将我儿引进门。娘知儿,革命道路走得对,娘懂儿,一生报国主义真。娘敬儿,危难时刻秉大义,娘叹儿,赴汤蹈火为他人。娘喜儿,对党忠诚儿孝顺,娘赞儿,太行山上壮英烈,英雄丰碑染忠魂。”可谓是万千英豪敬效模,英雄事业播神州,太行精神传千古,留得清嶂吐血花。

河南坠子《长征托婴》描写的是在长征途中红军女英雄群体中典型人物贺子珍的故事。长征途中忍受着伤痛生下了个瘦弱的女婴,此刻上有敌机,后有追兵,面临危急关头,为不影响红军长征,贺子珍分娩后,面对虚弱的身子,毅然决然把孩子送给山里人养育。在这段母女离别的场景中,通过对白和内心描写,以女性特有的柔软和细腻,折射出一位母亲无尽的温柔与牵挂,以及对革命理想的不懈追求。“让她留在大山里,亲吻土地扎下根。谁也不能讲特殊。贺子珍也是一个普通人。不怕人生路漂泊,千山万水一条根。漫漫长征走天涯,月儿也要半半分。”她对女儿有情有爱有渴望,有追求,有理想“孩子影响长征路,恐怕连累急行军。就让孩子山里养,隔山隔水难隔心。”怀抱娇儿母亲吻,别离难舍又难分。小脸蛋挨着妈妈的脸,小嘴儿亲着妈妈的唇。“孩子啊,不是妈妈不爱你,只因为,万里长征日夜奔。孩子啊,不是妈妈不顾你,只因为,漫漫征途山嶙峋,孩子啊,不是妈妈不带你,只因为,固守险关救图存。孩子啊,革命胜利盼团圆,到那时,红旗漫卷飘入云。”与孩子的别离,与爱人的割舍,柔弱中不乏刚强,芬芳中不乏坚韧,充盈着丰富的情感,立体而饱满,深情抒发了为革命甘于奉献、对革命无限忠诚的高尚情操。

三、探寻融合点,以小见大显主题

英雄群体的事迹集中,主题突出,精神凸显。在创作曲艺作品时,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更好地展示英雄的事迹,要探寻英雄群体实际的大场景与舞台表现的小场景两者之间的融合点,采取以小见大浓缩的手法,运用艺术的形象在设定的场景中再现,看似虚拟,实质实景,看似小场景,实质大主题,看似小人物,实质大形象,让观众能够更快更好更集中地了解英雄的事迹,在动人的故事和焕然一新的场景中了解、接受作品的主题。

曲艺小品《情定地窝子》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创作的。这是一块西部热土,富于创造的伟力。中国西部边陲新疆,20世纪50年代,当人民解放军西北某部数十万官兵遵照毛泽东的命令,征尘未洗,扑进荒无人烟的戈壁大漠,新疆的屯田便掀开了它辉煌壮丽的新的一页。兵团人——一代代可敬可爱、可歌可泣的军垦战士,用崇高的理想,闪光的年华,满腔的热血,无私奉献的精神,开创了中国西部屯垦的新世纪。这些兵团人有爬过雪山、走过草地的老红军,有与日本鬼子打过游击、拼过刺刀的老八路,有解放战争中血火考验的老战士,有南下北返,中原突围,两渡黄河,回师延安,进入关中,挥戈西北的英雄汉。他们挺进新疆,在这里安下家,人拉犁,宿露天,住草棚、地窝子,忍饥挨饿,以超乎常人的耐力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在戈壁荒漠建设绿洲,贫瘠盐碱地建设新城。曲艺小品《情定地窝子》,采取艺术的手法,聚焦一对青年恋人相亲这一小片段、小场景,将兵团人这一英雄群体的优秀品质全新展示出来。在他们轻松幽默的对白和笑中带泪、柔中带刚的诉说中,了解美丽的故事和现实中的“神话”。“过去,我们用刺刀将敌人刺倒,今天,我们把家安在这里,就是我们要把大自然的‘敌人’踩在脚下!”“我们是一支钢铁战士,我们的任务就是屯垦戍边。我们要用坎土曼去开荒、去挖渠、去种田。”“我们的任务是:屯垦戍边,扎根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千里跋涉的征尘未洗,战马未歇,又把拉犁和绳索扣在肩头。天当被,地当床,开荒地,人拉犁,一寸一滴汗,一步一哼呵,在与荒原的较量中,不毛之地有了鲜花和爱情,充满生机和骄傲。一块块处女地开起来了,一条条水渠修起来了,一排排林带栽起来了,一座座地窝子亮起来了。正是这一个个第一犁,开拓出了一个春天,一个世纪。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带给我们的是美好的憧憬和向往,带给我们的是一块块纵横千里的秀丽绿洲,让观众深刻了解到没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没有新疆今天繁荣稳定的发展这一大主题。

四、找好落脚点,自然升华扬精神

英雄事迹,精神永存。我们学英雄、唱英雄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学习英雄精神、弘扬英雄精神,让英雄精神发扬光大,并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更好地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更好地推动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英雄的形象是高大的,但并非高不可攀,只要心中有英雄,将英雄的精神学习到身到心,自己也会成为英雄,其实英雄就在身边,就在自己前进的路上。在具体创作中,我们不能就英雄事迹谈英雄事迹,一定要与现实生活相衔接,并且在讲述中,找好落脚点,让英雄事迹在观众心里自然升华,让英雄精神真正成为现实生活中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山西东南,太行之巅,在山西省陵川县,一座烈士纪念塔静静伫立。高耸的塔顶上,是一座金色的号兵铜像,号兵昂首挺立,目视前方,奋力吹响进军号。从1943年到1949年,陵川县作为重要的号兵培训基地,共培养出1700多名号兵,其中有700余人参加正规部队。年轻的号兵们,走出太行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100多种号谱成为军队的纽带,如起床号、开饭号、集合号、冲锋号、防空号、熄灯号,以及专门用作部队调动、互相联络的特殊号谱等,他们以号当枪,既要传达作战指令,危急时刻还要担当起鼓舞士气的重任,冲锋陷阵,攻营拔寨,随着嘹亮军号声的响起,战士们就获得了无穷的精神动力。陵川钢板书《陵川号兵》,就是据此创作的,创作聚焦杨大娘家里四个孩子。四个儿子都要报名当号兵,战争的洗礼,练就了四个儿子的英雄品格。“一日军号千声响,迎着山风传悠扬。夜幕降临不停息,军号声声传四方。满天星星闪闪亮,好像是听他吹号喜欲狂。”“接到命令上战场,四兄弟好像猛虎下山岗。冲锋号嘹亮,杀声震天响,迎着子弹冲,夺路旗飘扬。战士们冲锋陷阵往前闯,小鬼子死的死、伤的伤、一个个屁滚尿流哭爹喊娘。一场场硬仗打下来,攻下了多少阵地战旗扬。”正是这英雄的号兵冲锋在前,开创出一条血路,他们牺牲在了冲锋一线,留下了可歌可泣的故事。“一场场硬仗打下来,攻下了多少阵地战旗扬。只可惜,大强、二强、三强、四强,四兄弟,血染疆场壮烈牺牲,再也看不到亲爹娘。爹娘啊,日夜盼望,永远盼不回四个郎。”“春来冬去一年年望,望不尽南来北往雁飞翔。寒来暑往一天天想,思不尽英雄号兵万古扬。”“今天我把号兵唱,太行号兵铸辉煌。唱号兵,踏雪寻芳傲腊梅;唱号兵,不畏冬雪送寒香。唱号兵,冲锋陷阵气宇轩昂;唱号兵,凌云壮志壮志凌云,挺起了中华民族时代脊梁。”这冲锋号穿透历史,穿越长空,融入当前伟大复兴的进军号中,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样照应现在,烛照未来,作品的思想意义得到自然升华。

五、激发共鸣点,满腔热血颂英雄

英雄烈士冲锋陷阵、不怕牺牲、敢为人先、视死如归的勇敢令人敬佩,不惧苦难、心忧百姓、舍生忘死、侠骨柔肠的坚贞让人崇敬,顽强拼搏、锐意进取、无私奉献、忠诚报国的壮举被人赞扬,默默无闻、不计得失、甘愿吃亏、敢为人先的情怀为人传颂,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积淀和传承,这些都是英雄血脉的流淌和浇灌。一个又一个感天动地的英雄群体,引起我们强烈共鸣,心里除了崇敬还是崇敬,我们的使命除了创作还是创作,唯有坚持不懈写英雄、唱英雄、争当曲艺战线上的英雄,才能对得起曲艺人这个光荣称号,才能对得起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

但要真正把英雄群体的事迹写到曲艺作品里,搬到曲艺舞台上,宣扬到百姓心里边,靠的就是我们曲艺人的苦读苦学苦写苦练,功到自然成,下不了苦功,不可能推出精品。我们不能一味地追求手法和技法,只要下到功夫,点“景”之笔就会真正成为“点睛之笔”。在红色题材曲艺作品创作中,笔者认为,有“三个做到”非常重要和必要。一要做到读懂英雄。写好英雄,就必须读懂英雄,对英雄的事迹要深入了解,查阅资料,实地走访,真正把英雄的事迹了解清了解透,让英雄站立,让情思旋转,让理想升腾,让英雄人物形象得到最大张扬。切忌浅尝辄止,稍微了解就动笔,把握不住精髓,掌握不了要领,寻找不准主题,找不出最亮点,就不能写准写深写透。二要做到感动自己。英雄的事迹要感动观众,首先要感动自己,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感悟的作品,才能唱出生命之歌,才能写出富有生活诗意,展现人性之美,深化思想内涵,弘扬中华民族的英雄作品。这就要求自己必须读进去,要fxqp4vl13C493Nyie0tgMs4O3IGCQhVxLGO+DlRHcj0=走心。要感动自己,自己就应该是满满的正能量,作品如人品,我们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不能走偏,瞄准目标,忘我追求。三要做到不懈创作。出精品,没有捷径,就是一门心思、心无旁骛多写多练,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丝毫不能懈怠。在这个伟大时代,需要英雄精神的持续引领和滋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曲艺人大有可为,大有作为,只要我们勇敢地去担当作为、去迎接挑战。

英雄人物无私、无畏、忘我、血性以及对党和人民那种滚烫的、纯粹的爱,需要创作者们用心捕捉,用情演绎,用理归纳,既要把握好作品的吸引力和艺术张力的尺度,又要展现出精神动力和价值引领的高度;既要表达浸润心灵和陶冶情操的温度,又要彰显出悠久文化和历史血脉的厚度。创作者要用身、用心、用情、用功,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向人民弯腰,向生活弯腰,做到道德和才情交融、人品和艺品统一,将把英雄写好宣传好当成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不懈追求,在培根铸魂中展现新担当、守正创新中展现新作为、勇攀艺术高峰中展现新气象。

(作者:中国曲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

(责任编辑/陈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