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枣庄画卷”
2024-10-24曹瑞民
2022年7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枣庄市以“创新引领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获批两年以来,枣庄市聚焦乡村经济、城乡融合、生态环境、创新驱动等重点任务,着力打造绿色转型先行区、城乡融合引领区、和美乡村样板区,在争取国家政策、创新体制机制、谋划重大项目、创新引领示范等方面精准发力、狠抓落实,确定以实施五大行动、20项重点工程和一批典型示范项目为重点的“5+20+N”技术路线和系统方案,探索实践智慧农业、数字乡村、低碳生活的乡村可持续发展路径,取得显著成效,逐步形成了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经验、发展模式,城乡共建、财富共创、生态共美、民生共享、社会共治的“枣庄画卷”日益显现。
乡村资源挖掘面临三大挑战
枣庄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处,为山东南部黄淮农业区,是中国南北方的过渡带,南北经济与文化融通融合。枣庄乡村经济发展历史悠久,但乡村经济、乡村文化优势及丰富的农业资源尚未有效转化为发展优势,要实现枣庄示范区建设目标,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挑战。
一是农业资源价值实现不充分。2023年枣庄市市级以上知名农产品品牌达到73个,“厚道枣庄人、放心农产品”整体品牌逐渐打响。但总体来看,枣庄市高端、优质、具有品牌价值的农产品占比偏少,整体上农业品牌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强,与枣庄市相对丰富的农业资源条件反差明显,品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
二是农产品加工链条延伸与完善程度有待提高。目前枣庄市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值约为3:1,与发达国家的4:1左右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农产品加工业带动能力与农产品流通辐射力不强。农业上下游产业衔接不紧密,产业链和产出效益等方面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三是农业多功能价值拓展与挖掘途径单一、速度慢。除了传统的生产、经济功能外,枣庄市对于农业的社会、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的挖掘、延展不够。进一步拓展开发农业景观资源、旅游休憩资源、科学研究资源从而丰富农业价值体现的能力欠缺。田园综合体、农业公园、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特色小镇等农业多功能开发路径及模式尚处于探索发展阶段,未形成多元化的乡村经济业态。
创新打造乡村可持续发展“枣庄方案”
三产融合发展打造石榴新品牌
门前有棵石榴树,吉祥又多福。枣庄市是我国石榴集中连片种植面积最大、品种最多、产业链最完整的地区之一。示范区创建以来,枣庄市委、市政府研究制定推动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1333”规划布局,以增强石榴产业综合效益为核心,纵向贯通产加销,横向融合农文旅,推动石榴产业向全链条、高附加值迈进。
立足一产标准化种植。枣庄市发展壮大石榴种质资源创新应用、石榴精品种植生产、石榴盆栽盆景和苗木“三大基地”,建成数量全国第一、世界第四的石榴种质资源库,保存种质432份,自主培育的“秋艳”石榴为国内唯一国审良种,获得石榴种植生产国家标准3项、省级标准2项,全面推广先进种植技术。2024年枣庄市全力推进适宜地块应植尽植,通过“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和引导农户通过集体林地流转等方式,扩大连片种植面积,石榴种植面积达12万亩、年产量超过1.2亿斤。
连接二产全产业链发展。枣庄市加快建设石榴产品精深加工、石榴产品贸易、石榴文旅休闲观光“三大中心”,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璐琦、俄罗斯工程学院外籍院士吴炯等高端人才团队,研究开发10余个石榴新产品;联合广药集团建设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园,形成以产业园为主体,从石榴饮品、食品到药品、化妆品、养生保健品,再到石榴文创产品的全产业链发展态势。目前,枣庄市石榴深加工和销售相关企业发展到30余家,拥有系列产品20余个。
融合三产打造农文旅新业态。枣庄市积极谋划“石榴+”等新业态,全面开发农业休闲、医药康养、文化旅游等体验性新产品,让石榴“种赏加销”全链条都有干头、有看头、有赚头。“石榴盆景栽培技艺”入选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立体的画,无声的诗”每年产出约20万盆,年产值超过5亿元;成功举办“榴光溢彩·欢乐一夏”群众文化节系列品牌活动,柳琴戏《榴花正红》荣获省群众性小戏小剧“大擂台”金奖。2023年12月,枣庄市获得“中国石榴生态之都”品牌,吉美大健康产业(山东)有限公司石榴系列产品获得“中国生态原产地标志保护产品”品牌。当前,石榴已经成为枣庄市最有特色、最具优势、最有影响的农业产业品牌。
盘活闲置资源推进乡村生态增值
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发展,乡村土地、房屋等资源闲置“沉睡”状态日益凸显。对此,枣庄市积极规划整合乡村生态资源,促进资产要素有效流动,推进农业资源按户入市、议价入股,加速乡村资源市场化开发,培育乡村生态资源新业态。
闲置院落变身特色小院。在山亭区小李庄,通过征收、租赁、共享、股份四种方式,将村民闲置房屋打造成玫瑰小院、葫芦小院、非遗传习所等,让沉睡的生态资源摇身成为“网红”小院,平时的“门可罗雀”摇身变为“宾客如云”,城里人、乡亲们都说这里有景观的看头、文化的说头、产品的卖头、再来的念头。在市中区前良村,连片盘活闲置院落,改造成集樱桃历史、樱桃盆景、樱桃茶室、樱桃蛋糕于一体的樱桃小院;改造成好客小院,设置灯塔书屋、棋牌室、游艺室、红色驿站,为村民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平时的“无人问津”摇身变为“诗和远方”,成为远近闻名的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网红打卡地。
闲置土地变身边角经济。在薛城区沙沟镇张庄村,村集体积极唤醒房前屋后等边角“沉睡资源”,因地制宜发展“边角经济”,走出强村富民新路径,自2023年至今,为片区内村集体增收253万元、628户村民增收1570万元。在市中区孟庄镇大郭庄村,因地制宜整合村内11家企业周边的零散土地,盘活闲置资源,建设大型停车场2处、仓储场地1处,年增加集体收入3万余元。在山亭区徐庄镇安上村,整合周边甘薯种养资源,打造3000吨单体联排智能甘薯窖,建设“科技+生产+加工+储存+销售”的现代甘薯产业集群,年增加集体收入10万元,普通“空闲地”变成村民“增收园”。从村头到镇尾,从田间到屋舍,现代文明的春风拂面而来,让乡村不再是闭塞与落后的代名词,而是成为充满活力与希望的现代生活新空间。
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近年来,枣庄市示范区聚焦现代农业、数字农业、绿色农业,针对农业资源价值实现不充分的瓶颈问题,集成应用智慧农业、生态循环、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先后实施国家和省、市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00余项,科技创新支撑现代农业的能力愈加强劲。
科技创新推动关键技术研发,塑造优质品牌。山东省科技厅与枣庄市联合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0余个,聚焦乡村大健康领域,实施基于医养健康的绿色资源技术集成科技示范工程,结合鲁南绿色优势资源丰富实际,开发大健康产品20余个,并构建农产品质量精准追溯体系。聚焦石榴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特色浆果智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等4个重点项目,研发构建了石榴特征性营养功能成分指纹图谱,完成7个石榴系列大健康产品配方筛选。
数字赋能、科技先行。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建设一批数字农场、智能菇房、智慧渔场。在滕州市洪东村,建设信华新格林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园,采用工厂化集约种植、立体生态种植等模式,建成5G智慧农场。建立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土壤、气象、水质等数据,能够定时更新、定向分析、实时监测,实现传统农业向优质、高效的现代化智慧农业转变。在薛城区小营村,利用闲置土地建设生态循环光伏“智能菇房”164间,主要种植秀珍菇、金耳等名品菌菇,每年可产菌菇6000余吨,实现产值9300余万元,税收450余万元。依托区块链技术,搭建菌菇溯源平台,实现生产“上云上链”;依托5G技术,实现菇房内部温度、湿度、CO2浓度等环境参数综合分析,实现生产生长智能感知、自动调控。在峄城区古邵镇,建设国际领先、国内顶尖的智慧渔场,植入中国水产科学院渔机所最新理念,配备国际先进的智能渔业设备,运用5G/4G/NB-IoT异构网络、AI等,推动养殖系统自动化、操作管理数字化、渔情动态可视化,达到精准投喂,数据追溯。通过苗种繁育重点研发,打破南北空间壁垒,实现彩虹鲷“南鱼北养”;年可孵化苗种2.25亿尾,养殖能力超过同面积水面外塘33倍,形成鱼苗繁育闭环式全产业链生产态势。
生态银行让生态资源更有价值
枣庄市山亭区生态资源丰富,林场经营林地面积近10万亩,林木总蓄积量33.5万立方米,城市绿化面积572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8.3%。2022年,山亭区在全省率先成立山东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和鲁南“生态银行”,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市场化机制。
摸家底算好生态资源账。枣庄市山亭区主动打通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通道,组建森林、乡村文化、水资源、新能源、农产品等N个专项生态资源部,对全区生态资源分布、质量、保护等级、权属等进行调查摸底,进行确权登记,实现生态资源“一张网、一张图、一个库”数据管理,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将零散化、碎片化的生态资源,实施集中储备、规模提升和产业转型,形成集中连片、优质高效的资产包。
促交易推动生态产品“变好现”。山亭区瞄准全国生态产品大市场,推动交易平台规范高效运作,推进生态产品“市场链”迭代升级,开发生态产品交易平台,引导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类生态资源及衍生产品线上交易,探索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农村集体产权交易等权益类交易。搭建“鲁南碳普惠”网络新平台,将公众的减排贡献与生态产品挂钩,拓宽自然资源向经济资源转化新路径,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全社会参与的低碳社会建设新格局。
盘资源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山亭区将森林、文化、水、新能源、农产品、生态旅游等六类资源的生态资产存入鲁南“生态银行”,通过“划入、购买、租赁、托管、入股、质押”等单一或组合方式,全面盘活生态资源价值。“山亭区城头镇涝泉村山体治理项目松柏树处置”项目通过线上交易平台,经过81次竞拍,最终以22.61万元成交,是最初标价的近三倍,生态银行真正成为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桥梁。鲁南“生态银行”成立以来,共存入生态资产2066宗,生态资产价值344亿元,同时吸纳8家银行机构入驻,共同开展生态金融业务,助力生态产品高价值实现。
作者单位:枣庄市科技局、枣庄市科技信息研究所
编辑|王秋蓉 qiurong.wang@wtoguid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