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中国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与方向

2024-10-24陈仕友王秀珍姜春前鲁德王蒨

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2024年9期

人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人类始终要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寻求多种方式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结。随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自然教育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尽管自然教育在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人们对自然教育的概念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但从业者对自然教育的内涵已达成基本共识:一是自然教育的活动方式更多注重参与体验,强调实践性和互动性,让教育自然而然发生;二是自然教育的内容更多围绕自然环境,把公众带到自然中去,向自然学习,汲取自然智慧;三是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公众认知和欣赏自然、理解和认同自然、尊重并保护自然,实现人的自我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近年来,在政府机构和一些社会组织的推动下,中国的自然教育快速发展,各地自然教育机构数量快速增长,公众对自然教育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为我国自然教育发展带来了崭新的机遇和广阔的舞台,自然教育正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阶段。

一、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路径

近半个世纪以来,自然灾害频发、环境问题突出、气候变化加剧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面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责任,面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人们开始进一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许多专家学者、社会组织、政府部门及公益机构等开始关注自然教育。一大批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开始探索发掘其自然生态资源的新价值,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通过建设自然教育设施、开发设计自然教育课程,培养一定数量的自然教育专业人才等,积极为自然教育服务,为探索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搭建高层次交流平台

构建一个自然教育信息交流综合平台,能够为政府、从业机构、参与公众等各方提供更加准确、全面、及时的信息服务,促进自然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自然教育行业的蓬勃发展。2017年,中国林业教育学会成立自然教育分会,凝聚各方力量推动森林自然教育创新发展。2018年,自然教育产业国家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召开。

2019年,中国林学会创办了中国自然教育大会,该大会的宗旨是广泛总结、交流自然教育行业先进经验,开展理论研讨,分享学术成果,推动跨界合作,促进信息共享,为自然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自然与实践教育分会、地方自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继成立。通过政府职能部门、自然教育运营企业、自然教育基地以及从业专家代表搭建交流平台,为进一步推进自然教育产业向纵深发展凝聚了力量,指明了方向。2024年,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在上海举办,发布了自然教育“上海宣言”、 《2023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报告》等重要成果,展示了我国自然教育在新发展阶段取得的新成果。中国自然教育大会已逐渐成为自然教育领域的靓丽名片,联合各方力量,交流自然教育学术思想,丰富自然教育形式,展示全国先进经验,推动自然教育事业迈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二)实施国家行业标准

实现自然教育从繁荣起步到规范稳定,必须依靠引领性的行业标准,推动自然教育良性发展。我国首个以“自然教育”为主题的林业行业标准《自然教育指南》(LY/T 3329—2022)于2023年4月1日开始实施。该指南向全社会提供了自然教育总则和操作流程的指南,明确规定了自然教育的资源、对象、目标、主题、内容、设施、人员和监测评估的实施要求,针对各类自然保护地、国有林场、重点国有林区、集体林区以及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海洋等机构的自然教育活动实施与事业管理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自然教育指南》行业标准的制定和颁布实施,填补了我国自然教育标准体系的空白,也将助力中国自然保护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做到生态为民。目前,中国已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1.18万处,约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8%,2035年将基本建成世界最大的国家公园体系。对于促进保护地自然教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帮助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对于促进美丽中国建设以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推动自然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自然教育师等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关键。自然教育师不仅要热爱自然,还应具备自然教育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符合职业条件和要求。在自然教育快速发展时期,尽管有大批人员涌入自然教育行业,但缺乏具有专业教育背景的从业人员仍然是当前自然教育机构面临的迫切问题。

2019年4月,在305家单位的倡议下,中国林学会成立了自然教育专业委员会,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开展活动、编写教材,不断探索和实践我国自然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面对自然教育专业人才匮乏的局面,自然教育专业委员会遴选了482家自然教育基地,致力于突破人才需求瓶颈,针对从事或有意从事自然教育活动的人员,系统组织开展自然教育师培训,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目前已开展了120余期线下自然教育师培训。累计已有近7000人通过线上考核,3300余人获得“自然教育师”证书,自然教育专业人才队伍持续得到有效扩充。

志愿者逐渐成为自然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力量。在自然教育活动过程中,担任自然导赏员,安全责任员,基地引导员和活动设计员等多个角色,极大地提升了自然教育的效果,助推了自然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华侨城湿地自然学校积极探索深圳自然教育志愿者的培育和激励机制,加强自然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打造了支高素质志愿者服务团队。自然教育师、自然教育志愿者的大力培养为全国自然教育,特别是自然教育产业的加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夯实了自然教育行业人才基础。

(四)打造自然教育载体

要系统深入地进行自然教育,就离不开自然教育学校(基地)这一重要载体。2019年,首批20所自然教育学校(基地)从全国众多自然教育单位中选拔而出,在自然教育资源、基础设施、专业人员队伍和自然教育实践等方面各有独到之处。同时也要看到,在自然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不同类型从业机构所能够提供的各类自然教育资源,以及推行相关工作的积极性存在差异。自然教育基地准入机制逐渐建立,中国林学会先后遴选推荐了4批共482家全国自然教育学校(基地),分布在全国27个省级行政区,中国自然教育基地网络搭建初见成效,同时不断地推进自然教育学校试点建设工作,甄选了两家全国自然教育实验学校,为引领全国各地地自然教育活动开展提供了基础场所保障,有效推动了自然事业的良性发展。

作为全国自然教育示范省,广东省近年来大力推进各级自然教育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省级自然教育基地135家,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13家。2024年,广东省林学会发布了《自然教育基地户外活动安全管理指引》,对自然教育的交通设施、医疗急救设施、消防设施等提出了安全管理要求,并对组织管理、预案与培训、人员管理做了相关规定,旨在消除或降低自然教育户外活动中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最大限度减少风险发生时造成的损失。同时,将优化用户体验,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保护与有效利用,使自然教育活动进一步向专业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五)提升自然教育课程多样性

自然教育的核心是课程,激励自然教育从业人员提高课程质量,大胆创新、研发、设计精品课程,是进一步加强自然教育能力建设、推动自然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自2021年起,广东省开始开展自然教育精品课程的认定工作,旨在鼓励更多人投身于自然教育领域。此举推动了自然教育活动的多样化、创新性和丰富性,为广东省自然教育的规范化和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至今,广东省已认定了40个自然教育精品课程,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自然教育资源,也确保生态发展的成果更广泛地惠及社会各阶层。

未来,自然教育行业的参与主体还需要继续加强自然教育课程研发工作,探索更灵活的体制机制,撬动多方资源共同投入到自然教育中来,加大自然教育特色资源挖掘和优化整合力度;开发特色自然教育线路、产品和课程,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自然教育活动和生态文化产品;着力培育自然教育事业共同体,构建多元推进的工作模式和自然教育网络体系,在更宽领域、更广范围推动生态建设成果普惠共享。

(六)推进自然教育理论研究

自然教育理论体系建设还不够完整,许多的自然教育课程设计、自然教育活动具体实践还缺乏专业理论指导,活动目标向体验与互动过度倾斜,对自然教育真正的内涵,鲜有专业的思考和分析。中国林学会积极开展自然教育行业发展战略,明确行业发展框架、发展目标、核心策略、功能定位,统筹推进全国自然教育行业有序健康发展。目前,中国林学会已连续发布2019年、2020年、2021年自然教育发展报告,提供全国自然教育调查研究,加快自然教育理论体系建设。《自然教育指南》的实施,也为自然教育从业者提供了更为全面可靠及时的信息,促进了自然教育行业良性发展。此外,2023年由中国林学会牵头编制并发布的《全国自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5)》成为我国第一部具有引领性作用的自然教育行业行动指南,有效推动了自然保护工作的社会化参与,为指导自然教育实践提供了科学参考。未来,还需要依托专业院校,进一步加强自然教育的理论体系建设和专项课题研究。

二、深化自然教育发展的三大方向

中国的自然教育事业不断迈向高质量发展路径,未来的自然教育行业发展还需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持续发力。

第一,持续推动制定自然教育相关政策。自然教育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推动。2023年,首个以“自然教育”为主题的《自然教育规划》出版,这是自然教育行业的大事件,对自然教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随着《全国自然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2023—2035)》的发布,地方自然教育行业发展标准、自然基地建设指南等官方文件推出,自然教育行业发展不规范的局面得到了有效改善。但是,要真正发挥相关政策和文件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政策引导、体系建设等多维度努力。政府决策机构要积极引导行业机构制定具体的机构战略规划,同时开展相关指南和规范的学习培训,分享最佳案例等,让政策文件能够真正地服务于行业和机构发展,助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

第二,持续健全自然教育人才培养机制。自然教育人才是自然教育活动的实施者,如何建立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是从业机构关注的核心议题。随着自然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从业机构所需的人才既要有热爱自然的生活方式和丰富的自然知识,又要具有主题策划、活动设计、科普解说、媒体传播、安全防范等综合能力。目前中国林学会自然教育专业委员会、国家自然教育创新产业联盟等平台,为从业者提供了学习培训机会和机构人才成长的支持等,但面对自然教育人才素质能力的多元化需求,全国自然教育师培养机构还需要考虑人才能力提升的综合性和持续开发性,探索自然教育职业发展体系等,积极推动更高层级的人才培养解决方案。

第三,持续探讨研究自然教育的价值和理论。十余年来中国的自然教育快速发展,在公众认知参与度、自然教育基地建设、行业从业机构与自然教育课程丰富性上已初具规模。随着自然教育与大健康、中小学教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等趋势的出现,一方面拓展了自然教育的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带来很多新的问题。有人将自然教育视为自然知识科普,也有人认为自然教育是研学的衍生产品,泛化发展自然教育的目标,以自然体验或自然教育之名推出的产品良莠不齐,或者只把自然作为活动背景带领公众参与活动,完全忽视人类的自然性、深度联结性等。那么,到底什么是中国真正的自然教育,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自然教育,它的核心价值是什么,自然教育的核心价值怎样与公众的需求和认知有效衔接,面对气候变化、人口增多、资源短缺等全球性挑战,自然教育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和责任?这些问题在中国自然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不断被提出和讨论,中国政府、机构、公众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思考和讨论,将决定未来的自然教育行业能走多远。

结语

我国自然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行业发展还面临许多机遇和挑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自然教育作为联结人与自然的重要桥梁,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将不断被社会各界认识和重视,特别是随着美丽中国建设的进程不断推进,社会对自然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会更加突出。未来,经过全体自然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志愿者、自然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不断推动自然教育良性发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然教育体系,必将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陈仕友,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王秀珍,中国林学会;姜春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鲁德,亚太森林恢复与可持续管理组织;王蒨,爱自然基金会

编辑|邓茗文 dengmingwen@sdg-chin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