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马王堆是如何“复活”的?
2024-10-24张诗溦
在马王堆汉墓完成考古发掘50周年之际,湖南博物院与中国数字图书馆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Harvard FAS CAMLab)于2024年6月8日在湖南博物院推出“生命艺术—— 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
作为一个已被世人所熟知且在此前有多种研究的历史文化遗存,本次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以下简称为“CAMLab”)如何整合全球领先的学术资源,运用前沿多媒体技术,以数字化多媒体剧场方式全新演绎马王堆汉墓这一举世震撼的文化遗产?CAMLab团队将为我们作出解答。
为什么是马王堆汉墓?
成立于2018年的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CAMLab)这两年在中国“动作连连”。去年上海蟠龙天地的“开目剧场”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文明的融合“驼铃声响——丝绸之路艺术大展”广受好评,本刊亦在当时做了深度报道。
CAMLab 的选题往往从中国艺术与文化史的大脉络入手,以点带面,选择最能勾勒出一个时代文化风貌与精神境界的精粹艺术为研究课题。成立至今,已有三十多个跨越中国历史的项目,被称为是“20世纪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马王堆汉墓自然也是其重要的研究课题。创始人兼主任汪悦进教授是马王堆学研究领域最著名的国际学者之一,对于马王堆汉墓的意义提出了“生命艺术”的全新框架,通过图像、器物、空间、文字的综合解读,分析马王堆汉墓对于人类文明的贡献。
马王堆汉墓是早期中国“生命艺术”的典型案例。西汉时期,古人认为人体与宇宙息息相关,生命过程如同宇宙四季般生长变化。它的结构依据西汉的“宇宙模型”构建,四重套棺的纹饰图像基于“阴阳”二气的升降聚散,描绘了生命孕育与升华的过程;内棺上的“T”形帛画更是展示了墓主人从幽冥重生、驾龙飞升至永恒天界的生命旅程。西汉时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这座墓葬中有深刻的体现。
CAMLab提到,持续不断倾注其中的各界关注和学术研究,也为每一位寻求创新的研究与创意者带来了全新的思考与挑战。与CAMLab其他项目类似,本次马王堆“生命艺术”展览团队也汇聚了来自全球各地、具备不同专长的优秀人才。从最初的学术研究到今天的展览呈现历经了三年以上的时间,非常考验团队成员在各自本职领域内的专业技能和跨学科协作、多部门协同的能力。
其间,项目进程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概念设计、学术深化、空间构想、技术探索、音画制作、展陈搭建。比起线性推进项目进度,更需要的是团队中的众人循环往复地攻克每一个环节中的难题和挑战。
作为一个研究机构,通过展览的艺术实践和体验呈现来持续催化和激活更多学术研究的潜力,是CAMLab与其他团队最大的不同之处。在策展过程中,CAMLab充分重视研究学术、艺术创作、技术实践的互相激发,通过跨学科合作,力求让数字艺术展览在“古今对话”中找到新的突破点。
因此,除了展览现场之外,还衍生出包括围绕学术概念开展的讲座、研讨会、工作坊等国际学术活动,特别制作开发的线上互动游戏、VR体验、沉浸式课堂等艺术教育项目。CAMLab 不会将展览呈现视作该项目的终点,以其为中心,仍有在内容深度上不断突破的无限演变可能性。此次“生命艺术——马王堆汉代文化沉浸式数字大展”既是对半个世纪以来马王堆研究在学术思想上的回顾、总结、提炼,也吸收了不少对马王堆汉代文化的新解读、新发现。
三个板块,直击核心
打造以沉浸式数字文化遗产剧场为核心的多媒体生态系统一向是CAMLab 的拿手好戏。此次展览的三个主题板块(“时空”“阴阳”“生命”),有所侧重地通过三种不同的空间形态、技术媒介来展现马王堆汉墓三个不同的文化侧面,展现了该墓葬所承载的中国古代对于宇宙和生命的宏大想象和艺术表达。
“时空”
首先,CAMLab采用超高清文物扫描、数字文物修复、裸眼3D、三维粒子渲染等技术,引领观众深入了解西汉时期对宇宙和生命运行规律的深刻思考与浪漫表达,展示对古人生命观和宇宙观的深入探究与生动再现。在“时空”主题板块,观众将步入一个由三维投影(projection mapping)构成的多层次影像空间。
该空间以“四方四厢”模型布局,利用三维投影和镜面地面设计,通过中心及辅厅空间的“筑”“器”“道”“境”四幕共计20分钟的数字影像,展现了马王堆汉墓的椁室结构、精美随葬器物、数术图示及简帛文字。
“阴阳”
在“阴阳”主题板块中,展览团队在镜像空间中通过竖式投影融合技术,用16 块吊装半透明纱幔展现出层层无尽的云气世界,串联起马王堆一号墓套棺纹饰中反映阴阳两气离散、萌发、交缠与结晶的生命戏剧。
黑底光纹图式的影像展示了将墓主与生者“阴阳”分隔的黑漆素棺,象征生命消逝,如万物在冬季的潜伏;接下来,玄色云气纹及神怪形象的影像则对应着天气与地气进入萌发阶段的黑地彩绘漆棺,象征生命如春日中万物复苏;继而,充满金红色祥瑞图像的朱地彩绘漆棺影像描绘了“阴阳”二气交合的热烈场面,象征生命如盛夏般荣发;最后,菱形勾连纹图式影像描绘了代表“阴阳”结晶的贴羽毛锦饰内棺,象征生命如秋季结晶羽化、步入仙境。超高纱幕影像和镜像空间营造了无限延展的观展体验。“阴阳”两气无穷交织的云气图式不仅实现了马王堆汉墓与观者的跨时空交流,更再现了古人对于生命由死入生、逐渐升华的壮阔想象与浪漫表达。
“生命”
作为展览的高潮和终幕,在“生命”主题板块中,CAMLab 利用生成算法艺术与古代乐器音声采集等前沿的多媒体数字技术,在直径15米的大型沉浸式LED球幕中,呈现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中展现的“由地入天”的生命转化之旅。
通过12分钟的“幽冥”“祭祀”“合气”“登遐”四幕数字影像,将观众带入生命飞升的艺术世界。“幽冥”一幕展现了“T”形帛画底部所绘北冥黄泉世界巨鱼翻腾的影像,阴阳两气于寒境勃发;“祭祀”一幕展现了人间祭祀仪式的影像,民众祝祷生命的重生;“合气”一幕在双龙交合腾飞中展现了墓主人飞升仙境的过程;“登遐”一幕展现了日月交辉、群鹤齐鸣的神灵之境。沉浸聆听箜篌、编钟等汉代乐器的背景音乐,视听结合,观者将沉浸式感知马王堆“非衣帛画”中所描绘的神秘仪式,深刻感受千年前的生命蜕变与飞升的浪漫。
为了实现全年龄段友好的观展目标,CAMLab 在对文字的应用、视觉语言选择、人物形象设计,乃至空间设计和新媒体设备选择等方面,从易懂性、安全性、美观性等多个方面,与博物馆进行了数轮的探讨。此次展览不断促使CAMLab 去思考如何将以往高校中一些更加偏向教学化和实验性的策展思路,在更加多元的公共展览场域加以呈现,也激发其进一步追问中西方观众理解中国文化切入点的异同。
CAMLab 团队成员真诚地分享道:“我们对国内大型公共展览的运营模式还处在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有一些在概念设计阶段更加实验性、先锋性的设计,在落实中面临着很多现实困难。一些在高校空间中可行的视觉展示方式和展览组织方式,未必适应大体量博物馆标准化的展览运行模式。因此,我们抓住这次展览的契机,努力和博物馆的开放部、保卫部、公教部、学术部等部门人员交流学习,把他们在博物馆运营的经验和思路融入设计方案中。”
最后,通过双方的共同协作和不断努力,比起最初的设想,CAMLab 对整体内容增加了更多的文字提示;对球幕中造成眩晕和强视觉冲击的画面进行了一定取舍;去掉了第一幕中的顶盖幕布和部分镜面设计;去掉了语音讲解词中一大部分更加学术化的讲解。
对此,CAMLab 团队成员表示:“单从艺术实验性的角度看,这些调整在某种程度上,的确造成了一些遗憾,但我们更希望让大家看到、看懂、看完,找到一个‘我们想说的’和‘大家可听到的’之间的平衡点。”
CAMLab 认为,艺术作品需要在坚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上进行审美的实验性创新,由此为观众提供既有新鲜感又不失文化担当的作品,而非盲目追求传播性而陷入为流量服务的窠臼。充分、持续地关注不同观众的审美特点和倾向,在保持和公众互动的前提下适度引导和提出问题,同样十分必要。
在进行了深入学术研究、负责任的艺术转化和表达,并且努力实现公众的参与、接纳和共鸣后,任何的艺术都可以达成艺术自身的功能,成为人类成就自我和链接彼此的通道。这也是CAMLab 作为一个国际语境中的艺术研究和创意机构对于中国艺术的理解。
由此可见,整个展览通过前沿数字技术,将马王堆汉墓千年的璀璨文化再次呈现在世人的眼前,使得这不仅是一次数字大展,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