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求知与想象:苏富比旗舰艺廊落址香港中环
2024-10-24陈希
苏富比旗舰艺廊于2024年7月在香港中环置地遮打揭幕,以占地2.4万平方英尺(约2229平方米)的多元空间探索零售、展览与拍卖新体验。其中,Sotheby's Salon囊括200件横跨8000万年历史、来自全球各地的收藏,试图重新定义公众与艺术之间的屏障,地下楼层展厅“菩提:佛教艺术萃珍”与“冰:龙美术馆借展双珍”双展揭幕,为观众带来博物馆级别的展览体验。
苏富比旗舰艺廊的新空间约2229平方米,楼高两层,涵盖作品近20个门类并跨越8000万年历史,价格由5000港元至5000万港元不等。地下设有博物馆级展览空间,为访客带来沉浸式观赏体验;一楼则是Sotheby's Salon,旨在提供涵盖近20个门类的零售体验。旗舰艺廊位于中环核心地段,四通八达,每月人流量将达逾130万人/次。
苏富比亚洲区董事总经理洛嘉熙(Nathan Drahi)表示,“苏富比旗舰艺廊筹备多时,我们锐意让这个位于香港的展览空间成为全球访客的文化枢纽。”苏富比亚洲区主席仇国仕表示:“我们的愿景是打造一个激发求知与想象的空间:从恐龙化石到顶级手袋、非洲当代设计家具到意大利古典素描、电影海报绝品到毕加索陶瓷作品、韩国当代工艺到珍罕古董名表、哥德式雕塑到当代珠宝设计、中国古代艺术到稀珍书籍及手稿,乃至当代艺术到武士甲胄不等,在此带来灵感,并吸引现有与新晋的藏家。”新空间由荷兰鹿特丹建筑规划事务所MVRDV设计,突破传统展览空间固有的概念和界限,并试图重新定义公众与艺术之间的屏障,“让艺术文化变得易于触及。”
位于一楼的Sotheby's Salon 为迎合现今跨门类收藏趋势而设,空间共五大区域,分设七间沙龙,展示超过200件横跨8000万年历史、来自全球各地的收藏。每间沙龙各述独特策展,凝聚来自不同领域的美学视角,囊括恐龙化石、珠宝、非洲艺术、球鞋、西洋古典素描及设计,以迎合当今藏家品位多元的追求。旗舰艺廊采用开放式设计,穿透式空间配合玻璃门廊,将原有的独立店铺无缝连接,苏富比经典的蓝金色调贯穿一楼各个沙龙。
作为过渡的梯间通道通向地下楼层,相比一楼明亮而开放的设计,地下呈现恢宏的空间秘境,呼应道家思想中的变化观。地下的空间灵感来自备受中国文化尊崇的供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持续适应和变化之道,与当代社会中所重视的生态环保理念不谋而合。
供石将道家思想实体化,亦是这个沉浸式空间的灵感来源,融会贯通古今。Grotto艺廊位于中央, 紧邻两侧分别是Pantheon艺廊与Sanctum艺廊,每个区域皆以深酒红色和炭黑色的木材装饰。楼高6米,高低错落的天花板营造出石上的玲珑峰谷、骤然起伏。这三处空间将呈现博物馆级别的展览、艺术表演及大型拍卖会预展。
地下楼层的Grotto 及Pantheon 艺廊正在举办展览“菩提:佛教艺术萃珍”,以佛教造像杰作,追溯佛教艺术发展轨迹。紧邻Grotto艺廊,在此层最为隐秘的Sanctum艺廊正在呈现“冰:龙美术馆借展双珍”,两件相距千年的作品分别为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冰山》和北宋汝窑天青釉洗。此件汝官窑笔洗釉如凝脂,冰裂莹澈,为拍卖史上最高价瓷器。
“菩提:佛教艺术萃珍”以一系列佛教造像杰作,从古犍陀罗到中国盛明,沿南北各朝,途经赵宋,追随历史足迹,见证慈法弘扬,展览以期在探索佛教艺术嬗变之余,显法扬道,让观者得以窥觑凡尘世外,在别有天地之中找到一方净土。
菩提,另译为“觉”,乃一切修佛者终极所求。两千余年以来,修行之人依佛菩萨形象可近圣道,虔心向佛者更视修造佛菩萨形象为无量功德。论宗教性,佛教形象蕴含超凡之力,脱尘入圣,论艺术性,佛教造像不乏绝美之作,尤其是中国造像,朝代兴衰更迭、社会信仰嬗变均可从中洞见。造像发展丰富多样,其内核不外发心恭请释迦牟尼佛示现,若遇身量魁伟之像,瞻礼者勿论僧俗,皆肃然起敬,时至今日亦复如是。
佛教形象起源,即佛陀初用具象表达,可溯至公元前五世纪佛祖释迦牟尼之生平及涅槃。释迦牟尼火化后,遗骨舍利安放于佛塔下,以塔象征佛陀之身;彼时,佛陀尚无拟人化形象,佛塔便在佛教早期为形象崇拜埋下伏笔。阿育王(约公元前304-232年)于孔雀王朝广袤国土大力弘佛,立存世最早佛教纪念物以崇奉释迦牟尼,世称阿育王柱,然拟人化形象仍未出现。
作为宗教,佛教于公元前3世纪已自印度流传,然直到公元1世纪前后,古犍陀罗(今巴基斯坦西北部及阿富汗东部)才以拟人化形象塑造释迦牟尼佛。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大帝征服犍陀罗,希腊罗马传统渐来此地,于贵霜治下形成犍陀罗造像风格。“菩提:佛教艺术萃珍”呈现了从贵霜帝国(约公元前2 世纪至公元3世纪),至南北朝、隋、唐、宋、元、明各时期的佛造像,见证佛教发展史上诸多高峰。
“冰:龙美术馆借展双珍”为苏富比旗舰艺廊地下举行的两场开幕展之一,两组杰作突破时空界限,展开别有天地的鉴赏体验,北宋汝窑瓷洗巧遇格哈德· 里希特的《冰山》。
汝窑雅色,有“雨过天青云破处”之誉,轻罩冰裂片纹,学士文人、鉴藏大家,千年以来奉若瓷中神品,趋之若鹜。里希特的《冰山》聚焦在孤独的冰川,遗世队列,望而畏之,捕捉寒极纬度那片烟雾弥漫的迷人冰洋,展现安娜·卡万在《冰》一书中言及之境(页172):“极地的壮丽犹如海市蜃楼,高耸入云、漫天盖地,是冰超然诡异的建筑。”
里希特的《冰山》被描绘为像是受“梦中古典风格绘画和未被玷污的原始世界启发,换言之是受缅怀过去驱使的”(迪特马尔·埃尔格编,《格哈德·里希特:风景画作》,奥斯特菲尔登吕伊特,1998年,页21)。冰峰巉崖耸立海上,迷雾笼罩,寒气慑人,海面未见任何光源,却透现幽幽暮光。里希特以晕涂法逐层叠加绿松石色与各种浅灰,色彩微妙递变,画面捕捉了梦境所见的瞬间。当问及里希特为何创作风景画,他断言:“我要绘画美丽的事物”(同前注,页12)。
汝窑脱俗独特,但釉色变化范围广泛,存世作品中从平素无纹的乳浊淡绿,到如本次展出之作般密布片纹的润泽天青皆有,不一而足。光线落在器表天青釉上,折射出犹如冰面开裂的“冰裂纹”,让人联想到里希特在《冰山》描绘的冰川和巨缝。釉面开片纹原为制瓷工艺瑕疵,乃出窑冷却时,釉层与胎身之收缩速度不同所致,起因偶然,却成汝瓷特色。因此即使窑工竭力营造开片条件,最终仍可能功亏一篑。烧成如同天然冰晶般闪烁迷人之冰裂釉色,实需天时地利,非人为可控。
《冰山》描绘的凛冽景象曾是摄影镜头瞬间捕捉的风景,现在却顺从过去的表达形式,转化成画布作品。“就如自然界各类景致般美,也如彩绘工艺品般美,无须理会周遭而散发隽妙之美”(罗伯特·施托尔,《格哈德·里希特:绘画四十年》,纽约,2002年,页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