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辅行思
2024-10-24骆新强
1000座房子与1000篇文章
我的父亲是地道的农民,他一生建造了1000座房子。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我的愿望是发表1000篇文章。
我的父亲十几岁开始在工地干活,以后四十多年,农忙时种地,农闲时盖房子,起初几年是在乡里的建筑队。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农民开始着手改善居住条件,纷纷将土坯房推倒改建砖瓦房,掀起了一轮建房热潮。这个时候我父亲回到村里组织了建筑队,带领二三十人农闲时在当地盖房子。
有一次闲聊时又聊到了盖房子,他骄傲地说这辈子建过的房子能有1000座了,我听了这个数字很震惊,但仔细想想又不感到意外。父亲那一辈的农民一年忙到头,只会种地很难过好光景,基本都有点手艺或靠谱的营生,如磨豆腐、木匠活等。这些手艺、营生和农活一起,共同编织了丰富多彩的农村社会。
隔行不隔理。只会种地的农民很难过好光景,只会教书的教师也难称优秀。且不说学生是“三分教七分管”,没有管理才能很难真正把学生教好,没有教科研的助力,也很难成长为优秀教师。所以我们看到有的教师擅长管理,成为班主任或学校领导,有的教师擅长教科研,成为教科研先进个人或教研员。
写作教辅也是一线教师的重要选项。我曾在发表的《“双减”后,教辅应该被“禁”吗?》一文中对教辅展开详细探讨:“教辅资料可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与教科书联系的紧密程度来看,教辅可以划分为同步类教辅和非同步类教辅;从形式上看,可分为教辅类图书、教辅类报纸、教辅类杂志以及学校自编的教辅资料和网络教辅资料;从内容上看,可分为试题类教辅、知识讲解类教辅、知识拓展类教辅。”教辅的历史很悠久。在科举时代,为了迎接科举考试,考生四处寻找可以参考的资料,催生了教辅市场的繁荣。改革开放后,我国教辅产业迅速壮大,目前已经形成了庞大的教辅市场,教辅的重要性得到学生、家长和教师的认可,大多数学生除学校订的教辅材料外,自己及家长还买有多套教辅材料。在亚洲其他国家,如日本、新加坡等地,教辅资料也很流行。
教辅资料的写作主要由一线教师完成,通过教辅写作,一线教师也能提炼教学成果,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很多,其中教育写作的重要性一直被强调,以至产生了一种说法:名师是写出来的。特级教师高万祥认为:“写作,是平庸教师与卓越教师的分水岭。”教育写作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包括教学论文、教学随笔、教育日记、教学设计等,还有长期被忽视的教辅写作。
犹记毕业找工作时我应聘过很多学校,在这些学校看过很多名师介绍,这些名师通常在教科研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绩,有的名师发表教育教学文章达两三百篇之多。这让初出校门的我大吃一惊,因为这是让很多大学教授都“望尘莫及”的数字。后来我明白了这些文章大部分应该是教学随笔或教辅文章,不太可能都是学术论文。从教后我也走上了教辅写作之路,我要像父亲建造1000座房子那样,发表1000篇教辅作品,写好教辅,做好教师!
教辅写作与课堂教学
2023年春季,我参加了县教师发展中心组织的历史学科优质课大赛,内容是七上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复习课。我误以为是现场制作课件,到了比赛现场才知道要提前做好课件。教研员劝我放弃比赛,我自信地说半个小时之内就能把课件做好,因为我“早有准备”。关于这个单元我发表了十几篇教辅作品,我创作的这个单元的学习指导也发表于《中学政史地》杂志。我将那篇学习指导的内容复制到课件上参加优质课大赛,也得到评委好评,获得一等奖。
表面上看起来我的获奖是幸运、是偶然,实际上是厚积薄发的必然结果。初中历史教材的每一单元我都撰写过学习指导,每一课我都发表了相关的教辅作品,所以每次讲课比赛都能从容面对,日常的教学更是“弹药充足”,游刃有余。
由于教辅作品是写给学生看的,更贴近一线教学实际,所以和学术论文写作相比,教辅写作与一线教学有着更直接、更密切的关系。而且学术论文写作难度较大,教辅写作起点低、难度小,出成果又快又多,有利于初入教科研之门的青年教师树立教科研的信心。基于这些原因我将教辅创作与教师成长结合起来,提出了“教辅—教学—教研”这样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新模式,并申报了市级课题。这一模式得到同事的认可,他们将教辅、教学、教研结合起来,实现了更快更好的专业成长。
误解之困与名利之惑
教辅市场繁荣景象的另一面是“人人喊打”,“教辅=教腐”“教辅=教负”“教辅=教副(教师的副业)”等言论不绝于耳。所以,虽然教师学生都离不开教辅,但教辅其实是“烫手的山芋”,教辅行业的地位并不高,当你走上教辅写作之路,会发现一路上不只有荣誉和表彰、鲜花和掌声,还有更多的不屑、不解。
2017年我申报过一个中学教辅方面的课题,在课题准备期间,我和多位教师同行进行了深入交流,他们都从事教辅写作多年,成果丰硕。谈及共同申报该课题时,有位老师毫不犹豫地一口回绝,他的一番话让人难忘又难过。他说写教辅不能张扬,只能私下里搞,和做家教一样,学校如果知道你写教辅影响工作,肯定对你有意见。原来在有的人看来,写教辅是如此不堪,教辅成果评奖评优不算,评职称不算,不仅不能与论文写作等教科研活动相提并论,甚至只能和家教一样沦为“灰色产业”。
我相信在大多数学校这位老师的担心是多余的,一般的学校还是鼓励教师读书看报写文章的,哪怕是与学科教学无关的文章。但写教辅确实是耗时费力不讨好的,所谓的“成果”通常就是孤芳自赏。以江苏省为例,省市教学成果奖评选、职称评审等基本将教辅作品排除在外。2010年我开始写教辅,当时人民教育出版社创办了中学历史教学网刊《半亩历史》,我热情很高,不惜耗时费力投稿,每篇都被选中,而且基本上都成了封面推荐文章。后来我常骄傲地想,这也算是“出道即巅峰”吧!我连续写了一年半,共发表了近二十篇文章,收到稿费几百元钱。其实稿费多少无所谓,我更在乎人民教育出版社隔三岔五寄来的发表证书。后来我把这些证书整理到一起,厚厚的一叠,摸着满满的幸福。有一次,同事看到这些证书,疑惑地问:“这样的证书评职称没有用吧,你搞那么多干什么呢?”
一句话让我从自我陶醉中冷静下来。说实话,这些证书从来没有用到过,也几乎没人知道我有这些证书。但这些都不影响我写作的热情,因为写出来的教辅确实很有用。以我在《半亩历史》发表的第一篇教辅文章《雅典、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关系》为例,因为这篇文章,我在讲授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这部分内容时特别从容,也比较精彩。多年来这篇文章一直在网上流传,我的大学同学在备课时看到了这篇文章,特地和我取得联系,一顿夸奖!
与教辅的尴尬地位对应的,是对教辅研究的漠视。国内教辅的系统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至今还没有关于教辅研究的学术专著,相关的学术论文也很少,且基本都是关于教辅资料出版发行的。我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大家对教辅的认识有偏见,认为教辅写作与教育教学论文不同,没有含金量,不值得研究。就像卖猪肉,没什么技术含量,研究不出什么学问。
其实,只要肯钻研,处处皆学问。“北大屠夫”陆步轩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诸事不顺,生活所迫只能街头卖肉谋生,一度引起了全国的关注,后来他与北大校友陈生合作养猪卖肉,还写了一本书——《猪肉营销学》,把卖猪肉做成了一门学问。陆步轩接受采访时谈及此事,说了下面这番话:“我为屠夫学校编写教材,压根儿找不着参考资料,几乎全凭自己依照经验摸索、调查、探究。撰写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一般专家教授多从生猪的养殖、繁育、防疫上阐释,可能是‘君子远庖厨’的原因,对猪肉销售环节的关注度不够,更谈不上实践经验;而杀猪卖肉的,实践经验丰富,但缺少探究、分析、总结、表述的能力。我综合二者长处,操刀卖肉十余年,接触过的猪成千上万,实践经验可谓丰富;受过几年高等教育,文字表述不会太差;又是个一根筋的人,遇事喜欢较真,再假以时日钻研探究,有可能成为猪肉营销方面的专家。”
陆步轩的故事让我受益匪浅,卖猪肉都能做成一门学问,教辅更是一门大学问,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创作教辅、研究教辅,更好地服务教学、服务学生。
回想自己走上教辅写作之路的初衷,和其他教辅作者一样,是为了准备课堂教学所需,锻炼自己的教研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但写得多了以后,也面临着“利”和“名”的诱惑。如果抗拒不了这两个诱惑,不但无法提高自己的教辅创作水平,沦为劣质教辅的制造者,还会影响学校教学工作,彻底背离提高教学水平的初心,远离教书育人的本心。
“利”的诱惑指的是稿费。历史教辅写作的前几年,我主要写知识拓展类文章,挣的稿费很少,但藉此阅读了大量历史专业书籍,教研能力、教学水平都得到迅速提高。后来我编写教辅图书,每年的稿费收入增加了几倍,很快就乐此不疲,有一年参编了近十本教辅书。教辅书的特点决定了原创性的内容很少,编写教辅书主要做的是收集整理的工作,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耗费于此,对提高教学水平帮助不大。
有的教辅作者一味追求“产量”,希望发表的教辅文章、主编的教辅书越多越好,这就是“名”的诱惑。走不出“名”的诱惑,教辅作品再多,教辅写作水平、教学水平仍然是原地踏步。这些年的教辅写作中我认识了不少教辅作者,有的作者还是我写作之初崇拜的对象,但是几年后再看他的稿件,水平还是那样,甚至还下降了,约莫是被名利所累。只有走出名利之惑,才能潜心研究教辅,创作出高质量的教辅。
2021年开始的“双减”改革强调提高作业质量,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出台的中考改革方案和高考改革方案都对试题设计提出了明确要求,当前如火如荼的教育改革为广大教师研究作业、创作教辅、命制试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创作研究教辅,吾辈正当时!
(作者单位:江苏响水县实验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