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山脚下那条清澈的小溪

2024-10-24贺敏

师道 2024年10期

晚上,一众好友相约农庄。饭毕,斟一杯月色,在山脚小溪边摆开临时“论坛”。人群中老师居多,职业使然,话题便围着师生那些事儿聊开了。

一朋友的女儿言道:老师总喜欢以集体主义绑架我们,这样可以吗?

潺潺溪声里,我们正色敛容,听女孩细诉起来:班级只要有一个同学做得不好,大家便都是“罪人”。老师那难听的话“信手拈来”,还说我们都没有集体主义精神。她这样道德绑架,我们听了都很不开心。我们有点感动于娃的坦诚——坦白说,不少孩子在更小的年纪,就已经关闭了与大人们沟通的渠道。同时也惊讶于孩子对于“集体主义”“道德绑架”等概念的熟知。

这是一个六年级的女孩,她妈妈说,印象里孩子平时从未在公开场合表达过看法,更别说这种类似“批判”的意见。

我看着孩子,她的眼神坦诚无比。也许此刻的聊天氛围让她得到某种安全感,知晓她的话可以被听见。此时的我,小时候对老师类似言论的感受在记忆中清晰起来。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回应:“我会站在老师这边。”我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孩子有点讶异:“我觉得你们与其他老师不一样才说出来的。”

“老师的处理或者存在不恰当的成分,但是着眼班级管理的效率,利用集体主义精神来提醒和要求大家,这并不过分。”

“班级是个需要权威的地方,权威的弱化,可能会让同学们的成长受到更大程度的损害。你听谁的?听个别同学的结论吗?出现‘乱班’之后,付出代价更多的是所有学生。”

“其实,改变成年人比改变孩子难多了。所以,你们可以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做出改变,你们才是班级的主人公。”孩子点头,似乎想到更多。

整个过程,孩子看着我们,静静倾听,认真思考,时有回应——孩子确实比大人更容易悦纳外界信息。而作为老师的我们,常常惯于站在权威的高度,笃定地输出观点,甚至觉得要求孩子接受老师的观点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强势的交流方式,无疑会让孩子们逐渐丧失与老师沟通的想法。

这些年,世事往还,舆论开放,社会对权威的消解几成风气。在网络空间,专家往往被冠之以“砖家”。当信息和知识以爆炸的方式出现在每一个人面前,教师群体也普遍感觉到自身权威性的下降。面对这样的变化,老师需要主动适应,去直面信息均等的场景,更多地站在孩子立场,设身处地去思考和表达。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老师要以更开放的姿态,去倾听孩子的心声,去呼应孩子的清澈与宽广。

也许,从崇尚权威的场景中走来的我们,常常在顺从、服从中放弃了思考与质疑。但正因为如此,我们更需回顾自己小孩时期的感受,不把成年人未经充分省察的观点当成天然的真理,这才算是顺应了新媒体时代的变化,以适当的身位守护在孩子们身边。

保持年少的内心——如山脚下的小溪,始终有源头清澈的模样。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三鑫学校)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