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银杏
2024-10-24张玉明
教室前面是庭院,周围尽是高楼。院子里栽有一棵桂花树和一棵银杏树。桂花灌木丛生,叶色墨绿,银杏细瘦高挑,叶色淡青。本来还有合欢、玉兰、石榴等树,只是长着长着,不见了踪影。
学校从闹市区迁来,已有许多个年头。记得刚开始时,银杏树只是一棵大拇指粗的小苗,如今已长成大腿一般粗了。可大家还是觉得它长得有点慢,我也是这种感觉。有人说是基因所致。银杏树不是又叫“公孙树”吗?爷爷种树,孙子才能吃到果,天生慢。有人分析是土质原因。当初建学校时,地下填埋了许多建筑垃圾,尽是石子断砖,银杏长在上面,既难生根,又缺营养,所以慢。而我以为是四周高楼,遮挡了它的阳光,光照不足。早上太阳照得迟,下午太阳又走得早,一年累积下来,少照了许多阳光,当然慢。
另外我还发现,这棵银杏好像并不急于长粗,它正憋着一股劲儿,一门心思只想着长高。就像教室里朝气蓬勃的孩子们,不见长胖,只见长个儿。早几年我站在二楼,能俯看它的树顶,如今站到三楼,也得仰看了。我知道银杏的心思,只有超过四周的高楼,才可以得到更多的阳光,才能长得更粗。旁边的那棵桂花树已经放弃了长高,正努力地长出更多的侧枝,横向发展,扩展自己的树冠,以便在较短的光照时间内,接受更多的阳光,弥补身高不足的缺陷。而那些合欢、玉兰、石榴,早已泄气了,悄悄退出了竞争。因为一心只想着长高,眼前的这棵银杏树,竟长得像长竹杆似的。尤其是靠近顶端一截,细长细长的,每逢刮大风时,我就替它担心,生怕被风刮断。
银杏叶呈扇形,基部发出放射状的叶脉,很像一把玲巧的小芭蕉扇。这种叶别具一格,与见过的所有叶都不同。像橱窗里摆放的青花瓷,如泥土里挖出的青铜器,一看就知道年代久远,给人一种隔世的感觉。摘一张捏在手中,轻轻摇动,有习习凉风。夹在书里,当作一枚书签,古色古香。枝条上的叶,也生得有趣。新枝上的叶全是单生的,相互间离得很远,而老枝上的叶全是簇生的,三五片拥挤在一起。我好生奇怪,是它学了我们人类的样子,还是我们学了它的样子:年青时追求自由,喜欢独立,年老时则害怕孤独,盼望团聚?
银杏最初的名字叫“枰”或“平仲”,为啥叫这名?有什么寓意?没有答案。也懒得去查阅考证,只觉得很文雅。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有“华枫枰栌” 的记述,枰即为银杏的最早称谓。唐人沈佺期诗:“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平仲也是指银杏。如果不看注解,估计很少有人知道。
银杏还有一个很俗的名字,叫鸭脚,得名于叶。银杏的扇形叶看起来真的很像鸭子的脚掌。名字虽土了些,但非常形象,也很通俗。只是没想到的是,鸭脚一名竟引发了古人无限诗情,纷纷为之写词赋诗,留下了许多传世名句,也算是大俗大雅了。其中以北宋梅尧臣写的最多,也最有名。梅尧臣是宣州宛陵人。古时宣州盛产银杏,竭力为家乡的银杏吆喝代言,也在情理之中。“高林似吴鸭,满树蹼铺铺,结子繁黄李,炮仁莹翠珠。神农本草阙,夏禹贡书无,遂压葡萄贵,秋来遍上都。”“鸭脚类绿李,其名因叶高。吾乡宣城郡,每以此为劳。”诗人对银杏情有独钟,反复吟诵,佳作迭出。黄庭坚也加入进来:“藉甚宣城郡,风流数贡毛。霜林收鸭脚,春网荐琴高。”吟咏的也是宣州的银杏。与梅尧臣私交甚好的欧阳修,也写过多首银杏诗,为好友助阵:“鸭脚生江南,名实未相浮。绛囊因入贡,银杏贵中州。”“去年我何有,鸭脚赠远人,人将比鹅毛,贵多不贵珍。”银杏因鸭脚之名,走红北宋诗坛,一时风头无两,成就诗坛一段佳话。
扬州古时也多植银杏。北宋晁补之《扬州杂咏七首》其六:“龙兴寺里青云干,后土祠中白雪葩。五百年间城郭改,空留鸭脚伴琼花。”龙兴寺是扬州的一座古寺,寺内曾栽有一雌一雄两株银杏树,从隋代一直幸存到北宋。寺内许多建筑因战乱被毁,所剩无几,但这两株银杏却长得枝叶繁茂,生机勃勃。梅尧臣也咏过龙兴寺的这两棵古银杏,他在《依韵和齐少卿龙兴寺鸭脚树》中说:“百战蟠根地,双阴净梵居。凌云枝已密,似蹼叶非疏。”蹼叶就是银杏叶。扬州至今仍有大量古银杏遗存。最古老的当属一棵唐代银杏树,距今已有千年。它矗立在市内淮海路与文昌路的交叉口,与一旁的唐代石塔相望成景,是古城扬州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旁边有一所汶河小学,校门口也有两棵逾五百年的古银杏树。扬州许多著名的景点,如瘦西湖、平山堂、史可法纪念馆等,都有生长了数百年的古银杏树。
银杏叶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叶边缘正中裂开。由于这个裂口,使得银杏的扇形叶看起来又像心形。裂口有深有浅。新枝条上的叶子,裂口深些,老枝条上的叶子,裂口浅些,甚至没有裂口。我又在臆测,是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先的裂口慢慢愈合了?就像夫妻俩口子,由一开始的整日争吵,到后来的包容默契。又像冤家仇敌,时间弥合了隔阂,一笑泯灭了恩仇。
德国伟大的诗人歌德曾写过一首著名的《二裂银杏叶》诗,记述了一段美丽的爱情。1814年,歌德的朋友带着年轻的玛莉安前来拜访。两人初次见面,便一见钟情,歌德深深爱上了这个美丽的姑娘。分别时,歌德送给玛莉安一片象征友谊的银杏叶。不料第二年两人再次见面时,玛莉安却已嫁为人妇。诗人在痛苦之际,写下了这首《二裂银杏叶》:“生着这种叶子的树木,从东方移进我的园庭。它给你一个秘密启示,耐人寻味,令识者振奋。它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在自己体内一分为二?还是两个生命合在一起,被我们看成了一体?也许我已找到正确答案,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你难道不感觉在我诗中,我既是我,又是你和我?”诗人以二裂银杏叶为意象,表达了自己的绵绵爱意,并摘取两片银杏叶,粘贴在这首诗的末尾,寄给了玛莉安。此后,两人再未见面。两枚银杏叶的裂口,永远地定格在历史的长河里,终究未能愈合。
秋天时,银杏叶开始变黄。“门前银杏如相待,才到秋来黄又黄。”银杏似乎在早早地做着准备,只等着秋天一到,就迫不及待地黄了。银杏叶的黄是金黄,一种纯粹的黄,一种彻底的黄,不带一点杂质。不像梧桐叶的黄,黄中带有褐色,是一种枯黄,一种火烧后的焦黄。别的树叶是缓缓地变黄,树上往往黄绿夹杂。银杏叶则是叶边缘先有一点点黄,然后全树变黄。整株树金光闪闪,没有一丝杂色,非常的漂亮,也非常的醒目。如果栽有一片银杏林,景象更为壮观。徜徉其中,仿佛走进了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秋天在旷野行走,层林尽染,色彩斑斓。举目四顾,远处有满树金黄的,不用近看,肯定是银杏树了。这是银杏一年中最高光、最靓丽的时刻,即使银杏当初开花结果时,也没有这般风光过,绚烂过。现在许多地方都在道路的两旁栽种银杏,不为看它的花,不为吃它的果,也不为用它的木,只是想看它秋天时满目的金黄。有人就将道路命名为银杏大道,或者干脆就叫黄金大道。
教室前的这棵银杏,反应好像迟钝一些。别处的银杏叶都黄了,它仍不为所动。其它地方的银杏叶开始凋落了,它才开始黄起来,总是比别人慢半拍。孩子们在作文里写道:别处的银杏树都黄了,我们院子里的银杏树还绿着,是不是天天和我们在一起,天天听我们读书声,它也变得年轻了,忘了落叶?我想这可能还是受四面高楼的影响,银杏始终耿耿于怀,记挂在心上。因为少照了许多阳光,它要迟一点成熟,迟一点变黄,迟一点凋落,好弥补前面的亏欠,就像成绩落后的孩子,“带点晚”,好弥补一点欠缺的功课。
满地的银杏叶也是秋天里的一道风景,尤其在城市里,给人一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感觉。郭沫若的《银杏》诗:“蝴蝶已经死了的时候,你的碧叶要翻成金黄,而且又会飞出满园的蝴蝶。”诗人将飘落的黄叶喻成翩飞的蝴蝶,再形象不过了。为了方便市民观赏,许多城市出台规定,在这段时间里可以“落叶不扫”。但也仅限于银杏的落叶,其它树叶没有这种待遇。学校的孩子们也特别喜欢银杏的落叶,也有意不扫。不知道是班主任特意关照的,还是他们自发的。银杏树下铺了厚厚的一层金黄,每一片落叶都是平贴的,一片叠着一片,没有翻卷,没有凌乱,紧贴地面,守在根旁,风吹不走。
中央电视台曾报道,说有一个年轻人,不用任何剪裁,不作任何加工,就用银杏的落叶,直接做成了九百九十九朵金色的玫瑰花,送给自己的恋人。非常有创意,令人感动。孩子们也用秋天的各种落叶,拼贴出各种美妙的图案,当中就有金色的银杏叶。秋叶静美,秋叶如花,这秋天的银杏真的美如花了。
教室前那棵银杏树静静地长着,如今已超过了四周的高楼。它终于可以见到初升的朝阳,沐浴清晨的第一缕曙光。可以目送晚殒的夕阳,惜别黄昏最后一缕霞光。它的枝叶渐渐稠密起来,它的躯干会渐渐粗壮起来。已有鸟雀在其中穿飞,在枝头鸣叫。
莫非鸟儿们想在树上筑巢安家?
孩子们最先猜到了鸟儿的心思,便在树上挂起了一只人工鸟巢。可等到叶落后,发现鸟儿并没有在人工鸟巢里安家,而是在旁边另筑了一只鸟巢。虽然没有人工鸟巢玲珑精致,有些凌乱,甚至有些潦草,但更写意,更自然。
(作者单位:江苏省仪征中学)
责任编辑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