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起读书吧
2024-10-24姜丽华
暑假坐在书桌前梳理这两年自己的阅读拐点和带领班上孩子读书的一些做法,发现自己和学生都在阅读的熏染中悄然生长。曾经以为读书是私人的事,依着个人兴趣,满足个人精神需求;现在看来,一群人,一起读,有交锋,有共鸣,也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在共读中,不同的思维在碰撞,平等的个体联结起来,有了共同的沟通密码,有了共享的精神符号,这是最好的陪伴和成长。
参与共读营是改变的开始
先从自己的阅读谈起吧!我一直担任班主任,而班主任的工作量极其饱和,往往忙完一天的工作,到家已经疲惫不堪。有一段时间,读书怎么都不得朝前,就在自己困顿于这样的状态时,我发现中国教师报正在组织一个21天共读营的活动。那是2022年的暑假,记得当时自己毫不犹豫第一时间报名参加了活动。第一期,参加的是朱爱朝老师领读的《以教学打开生命:个体成长的教学哲学阐释》,一群人共读一本书,回溯教育的源头,探寻教育本源,探索教学如何打开人的生命,促进个体的完整成人。我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形式的共读。这个学习空间既有界限又是开放的,“界限”是指领读者和阅读者想要探索的主题是确定的;“开放”指读书会向所有真正的学习者开放,向与真正的学习相伴随的精神探索开放,向所有可能促进教师发现成长“惊喜”的路径敞开。21天的坚持中也有偶尔的懈怠,结束时意犹未尽。紧接着,我又加入了第二场,冷玉斌老师关于《儿童立场》的领读营。冷老师用21个问题带领我们去读“儿童”这本大书。我慢慢适应了这个开放空间,这里既支持个体阅读,又随时有群体的资源支持。每天思考当日话题,倒逼着自己静下心来沉到书里面,然后用文字留存思考,打卡任务完成后欣赏群内伙伴的文字与思考,亦是对书籍的反复涵咏与咀嚼。
21天共读营的经历让我意识到:真正的阅读离不开自己的静思,但也需要共同体的交流。心理学博士陈海贤在《了不起的我》中提到“环境场”的概念。这个“场”,是一个空间,是个人在空间里做事的习惯。习惯会形成稳定的心理预期,稳定的心理预期又会巩固习惯的行为。共读,就是这样的“环境场”。回头看,参加共读是我个人阅读的一次拐点。
线下,我们很幸运地集结在“情境润德”德育工作室,提出“情境润德”主张的郭敏老师是工作室主持人。这里汇集了一批德育工作者,大家一起读书、思考、工作、研究,以良好的生命状态投入小而美的班主任工作之中,欣赏儿童、赞美儿童、期待儿童,不断探索和创新,以个人成长滋养学生成长,彼此见证生命的美好。
教师的改变带动教室的改变
21天是个隐喻,它所指向的是长期主义。带着共读营的收获再次开展班级读书会活动,我会有意识地避免走过场,让阅读更有序、更合理、更有计划性和系统性。在序列化的引导下,孩子们在阅读中亲近文字,融入生活,感悟生命,悄然成长。
《夏洛的网》是我所带班级的寒假共读书目之一。这本小书的主题很温暖,文字富有力量。开学后,我也学习冷玉斌老师的方法,抛出问题串起共读,引导孩子们向思维更深处漫溯。
因为有了寒假初读的经历,这一次共读计划10天左右读完,我们按日推进,每天一个共读话题。共读期间,其他语文作业减量,保证孩子有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思考、记录。集结孩子们阅读后留下的文字,居然有厚厚的一本。
例如,共读话题6为:夏洛送给威尔伯的字,让威尔伯有了进一步要求自己的目标,努力做到了“王牌”“了不起”“光彩照人”“谦卑”,也因此救了威尔伯的命。你想当谁的夏洛,又想送哪些词给他,为什么呢?小姑娘江徐依写道:
我想当我自己的夏洛。我呀,是个“慢性子的姑娘”,几乎每次交作业都是倒数,速度一慢,就要受到老师的批评。谁想受批评呀,这时候我就化身为夏洛,在心里“织”出“我是闪电侠”五个字来鼓励自己。当然,我还得改掉说小话的坏毛病。课上,我会忍不住打开话匣子,叽里呱啦地说个不停,下课还要被记名。这时候,夏洛就会在我心里“织”上“我不说小话”五个字来提醒自己。我就是这样一个慢吞吞、小话连天的女孩。不过,有了夏洛的提醒和帮助,我一定能好起来的。
在完成话题9“谁是你生命中的夏洛”时,班上的小调皮陶张睿这样写道:
我生命中的“夏洛”是一本书,叫《淘气包埃米尔》,这也是我真正意义上第一本完整读下来的书。妈妈先带我读了一遍,然后我又单独读了第二遍,我对这本书的印象十分深刻,这本书仿佛就是我的伯乐。为什么这么说呢?以前我一直以为我不喜欢读书,觉得书很枯燥,读到这本书时,我发现埃米尔竟是像我一样淘气的孩子。不过他虽然淘气,却非常的正直、善良、勇敢、自信,最后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还拯救了阿尔弗雷德的生命。埃米尔身上的优秀品质深深地打动并影响了我。我也一定要成为一个自信、正直、勇敢的人。《淘气包埃米尔》让我发现了自己的能量小宇宙,让我开启了成长之门。
写得真好!一本好书,无论是引发共鸣,还是启迪思考,抑或带来慰藉,都可以是“夏洛”般的存在。对于“夏洛”的意义,我们的多个共读话题都有触及。你的夏洛是谁?你又想成为谁的夏洛?这是成长路途上我们将不断作答的课题。
道法课学习《我们的好朋友》一课,结课环节有制作友情小卡的任务,我提及开学后一直缺席的小李同学,大家若有所思,然后纷纷用两晚的时间,制作了满载爱意的友情小卡。当周末打包的爱心包裹送达小李同学身边时,小李同学在班级群反馈:
你们就是我的夏洛。暖心的言语,宛如一束阳光。我住院期间每天挂水吃药,特别难熬,那时非常想念同学和老师们,想念你们在课堂上的唇枪舌剑,想念你们在课间的交流与玩乐。姜老师像是会读心术,她打来爱心电话安慰我调整心态,鼓励我安心治疗。现在,我的暂停键即将重启,好朋友们,我们校园见!
你看,因为一本书,“夏洛”成了我们所有人的共同语词和美好记忆。
五月诗歌月,我们读诗写诗。教室楼顶有一方百草园,每年由四年级的孩子种植,今年正好轮到我们。我们在园子里种地,我们也为百草园写诗。小许同学这样写道:
在天晴了的时候,/该到百草园去走走:/给雨润过的新泥,/一定吐出清香;/炫耀着嫩绿的小草,/一下子洗净了尘垢;/枯木为枝的花儿,/抱抱风,抱抱阳光,/然后一瓣瓣地染上桃红;/眠了一季的蜗牛,/在泥土间自在闲游,/它路过的每一处地方,/都留下闪亮的足迹。/到百草园去走走吧,/在天晴了的时候:/哼着曲,牵着手,/漫无目的地走走停停,/停停又走走。 /春阳推开阴霾了,/花草秧苗都挺直了身子,/看墙边移动的影子——/是夏洛啊——它也在闲游。
《小王子》里面写道:“也许世界上有五千朵和你一样的花,但是只有你是我独一无二的玫瑰。”因为读进去了,这本书就成了我们生命中独一无二的玫瑰。再次看见生活中的蜘蛛,它便不再叫蜘蛛,而叫“夏洛”。这是一本书的驯养。
被书驯养长大的孩子,是一朵听着音乐盛开的花,是一棵晒着太阳长大的树。他们必定温暖又有力量!
从教室出发,养一个阅读的场
读完《夏洛的网》这本书,我们用两堂课的时间一起在教室拉上窗帘熄了灯看电影,孩子们说此时的教室是我们的逐梦影院(我们的中队名称:逐梦中队)。电影让大家回味无穷,所以我们约定周末如有时间可以“解锁新技能”:选择一段电影视频练习配音。
周一的午间,我们一起欣赏同学们的配音作品,大家都非常用心,作品也精彩极了。同学们特别给小郭同学的爸爸(警察老郭)和小王同学的妈妈(平日里的班级热心妈妈)授予了“特别配音奖”。参与进来的爸爸妈妈们,一改往日的温和或严肃,角色扮演中添了几许俏皮,还有几分专业,让同学们很是惊艳。说起在配音时NG到崩溃的经历中建立起来的亲子情谊,孩子们对自己的爸爸妈妈有了新的审视和认知。
随着共读的深入,参与其中的爸爸妈妈们越来越多。最后一次分享话题,我留给了爸爸妈妈们,于是有了下面这些动人的文字:
《夏洛的网》是我跟孩子真正意义上深度共读的第一本书,我很感谢它!以往也共读过一些书籍,但是最后的交流和共享大多只是简单聊了一些细节和彼此感兴趣的部分,没有这次这么系统、具体、讲究方法。共读《夏洛的网》让孩子成了我的老师,教我如何做批注;让我们经由一个个具体的话题开展发散性的交流,比如经由夏洛的死聊到了“喜丧”,经由网上的评价聊到威尔伯是如何一步步让自己名副其实的……除去书本身的思想性和趣味性之外,这种共读的方法和体验也让我们收获颇丰!(郭若琪妈妈)
这个故事不仅能够吸引活泼纯真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开启阅读之旅,还适合成人在闲暇时寻访它的墨香。读完这本书,我自己在办公室把英文版电影重温了一遍,陪小王在家又看了一遍中文版的。走进它,会不经意间想起自己的童年,重温那时的快乐和烦恼。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当孩子养成了自主阅读的习惯时,如何引领孩子更深入地阅读整本书。《夏洛的网》开了一个很好的头。于是周末我把压在书橱多时的《呼兰河传》拿了出来,计划等她把手上在读的书本看完后与她共读,一起交流。想想也挺美好的,她读书,我也读书,静静的,沉浸在阅读中,一切都很和谐,这也是一种别样的幸福吧。(王笑微妈妈)
参与孩子共读的过程,能够和孩子围绕同样的话题展开讨论,听听她的想法,说说自己的意见,是一次非常宝贵的体验。因为是班级共读,彼此的态度都认真了不少,比起之前零碎、随意的亲子共读交流,收获更为丰富,期待之后还能有这样的机会。(李清晓妈妈)
孩子第一次读完《夏洛的网》,兴奋地跑过来告诉我:“妈妈,这本书太好看了!你知道吗,它是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之首!”看着孩子激动的样子,我注意到了这本书。在这之后,孩子开始反复读它。他在做批注的时候,会拉上我一起分享,在完成见解小练笔时,一遍遍地与我讨论:夏洛是一只怎样的蜘蛛?威尔伯与夏洛之间是怎样的友谊?……这样一本儿童文学作品,以生动的文字、有趣的情节,传达着这么深厚的意义。共读的意义,是与孩子一起读书,陪伴着一起成长,一起领会友谊、领会勇敢、领会生命的意义。希望有更多的优秀读本共享,丰盈孩子的童年时光,充实我的中年生活,让陪伴更有意义。(李维桢妈妈)
让书香滋养童年,让阅读为孩子的一生奠基。亲子阅读、师生共读就好比三角形的两个底角,让家长加入孩子的阅读,家校相互配合,共生共融,才能一同托举起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与能力。
接班一学年,我慢慢发现部分家长的优势,他们爱阅读、会阅读,对孩子的阅读与养育有想法,于是,我们顺势成立了班级家长读书会,自愿入会。我们的群公告是:本群为逐梦中队父母读书会,我们一起在阅读中察觉自我、缓解焦虑、寻找智慧;在共享中抱团成长,洞见可能,徜徉于教育孩子的修行中。
读书会成立短短一学期,一群人真的在群内找到互助的力量,又将力量反哺孩子,反哺班级。他们是班级开展读书会的志愿者主力。诗歌月我们在珠媚园紫藤架下开展“轻叩诗歌大门”主题朗诵会,有家长代表到场给孩子们深情朗诵余光中《写给未来的你》,也有不少家长悄悄提前精心录制朗诵视频做活动彩蛋。有了家长的一路相随,班级共读活动的开展渐次深入,越来越精彩。
《儿童立场》的作者成尚荣老先生说:“走了那么久,坐在书桌前,才正是开始。”领读过这本书的冷玉斌老师说:“读书,就是敲一扇门,敲来敲去,最后门里走出来的,就是你自己。”所以阅读更像一种可能性的召唤。因为阅读,一切的可能性才刚刚开始。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