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爱这乡土
2024-10-24袁瑰秋
1
1977年3月王志刚出生在洵口镇,后于1995年12月参军入伍。
从贫瘠闭塞的大山到浪漫繁华的鼓浪屿,牛犊一样的王志刚张开一身饱满的肌肉,热情拥抱军营生活的每一天。当兵三年,王志刚的个头从一米六,直蹿到一米七,除了春笋般拔节的身体,更有脱胎换骨的身心。鼓浪屿好八连,是全军数一数二的为人民服务的标杆。为人民服务的基因,注入每一个战士的心灵。王志刚只要得空就去轮渡码头给游客端茶倒水,扶老携幼。助人为乐的好习惯,成为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一种本能,像空气、阳光一样,与他如影随形。
“除了端茶倒水,服务游客,还有别的什么机会为人民服务呢?”这个问题成为这位鼓浪屿好八连战士连睡觉都在想的事。
一天,正在码头上巡逻的王志刚,忽听得不远处游客中一声尖叫:抢劫了!随即,一个高大的男子手扯一根项链和一个女包夺路而逃,王志刚从侧面冲上去,将男子一脚绊倒,随即扑上去将男子死死抱住,然而当时身高一米六,体重仅九十五斤的王志刚,显然不是那身形彪悍的亡命之徒的对手,眼看歹徒就要逃脱,另两名赶到的战友,奋勇出手,三人合力将其制服,押去附近的日光岩派出所。王志刚因此获记个人嘉奖一次,后又入了党,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当选军代表。
1998年,王志刚退伍,弟弟入伍。王志刚清楚记得那个日子:12月10日。那时84岁的爷爷已经卧床不起,颗粒不进,弥留之际,爷爷梦幻中看见最疼的长孙骑着大白马回到村里……王志刚跪在爷爷面前:爷爷,这是我的军功章,没有您的那个高级,您老人家的军功章是毛主席发您的……
爷爷瘦弱如枯柴的手,在王志刚头上来回摩挲。
站在一旁的父亲王生才早已涕泪滂沱,又把即将离家的小儿子推到爷爷面前辞行。
兄弟俩双双长跪在爷爷床前,任由爷爷用最后的呼吸和热力在孙子俩的头上摸来摸去。
几个小时后,正当弟弟戴着大红花在敲锣打鼓的喧嚣中跳上送兵车时,爷爷合上了眼睛……
2
埋葬完爷爷,王志刚和父亲一起,面对着被1998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冲毁的家园,重新种上庄稼,修补坍塌的屋顶,重新点燃袅袅的炊烟。就这样,他从繁华的海滨复归千疮百孔的乡土,延续祖祖辈辈靠天吃饭的日子。
他没有羡慕别人远走高飞,同去的120个黎川兵,在火车站分别后,命运早已天渊之别,像他这样三年后回归乡土的不到十个,他就是简单地想,这片乡土需要他。贫穷的家乡,遍地都是事,到处都是活。
和他一起回归乡土的,还有一个人。
如果不是2002年回乡那次偶遇王志刚,桂兰不知道自己的命运现在何方。她比志刚小5岁,志刚母亲是她干妈,从小志刚兄弟俩就是她干哥哥,小时候跟着父母串门,就跟志刚在一个炕头睡,农村只有这个条件。高中毕业后,桂兰外出打工,在宁波亲戚开的养生美容馆里学手艺,也学着开店,2002年回老家看父母,原本也没打算待多久,但这一次看见了当兵后回乡的王志刚,大吃一惊,和从前判若两人,再也不是那个满山遍野追着狗疯跑的调皮捣蛋样子,他挺拔敦实、浓眉大眼、憨厚稳重,标准的兵哥哥模样。桂兰从来没有谈过恋爱,一见志刚就脸红,志刚的脸比她更红,村里人调侃他俩是天生的一对,于是他们顺理成章地结婚了。婚后桂兰生下一女一男,志刚在洵口当辅警,她在县城开美容养生馆,守着儿女,守着父母,守着乡土,小镇青年的日子简单而快活。志刚虽然不懂怜香惜玉,软语温存,却是靠得住的男人,夫妻之间也算默契,从来没有红过一次脸。
但2010年6月,是他俩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大吵起来。
靠天吃饭的乡土,最怕洪水与干旱。1998年特大洪水的创伤还没抚平,又于2010年遭受了一次百年不遇的“6·19大洪水”。洪水来袭,四处汪洋一片,那时家里的光景刚好一点,志刚起早摸黑种上的烤烟那年难得长势大好,原本指着烤烟收了卖上十几万元,一下子全泡了汤。他们家虽然地势较高,仍是岌岌可危。
那天晚上,洪水上涨迅猛,王志刚抓着一把木梯,扑进洪水要去对面村里救人,桂兰抱着一双儿女,堵在门口不让他出门,生平第一次感觉这个一向认为最靠得住的男人,关键时刻靠不住。
“你救什么人,眼看洪水就要进咱家的门,我们一家老小的死活,你管不管!”她一反常态,破口大骂。但任凭她和儿女们怎样哭闹,志刚还是扑进了洪水。洪水是真的凶险,志刚一下水,就被冲出去老远,她吓得哇哇叫喊,总算是看见志刚游回来了,却没有回家,径直游向对岸村,摸着黑,趁着朦胧的月色,把对岸村里一个老人三个小孩,用木梯推回家里来,吃住了好几日。
3
其实“6·19洪水”中,王志刚一共救起了12个人,死里逃生,苍天有眼,远不止桂兰看到的这一幕。
王志刚的父亲王生才,至今仍然心有余悸。如今已经住进县城的老父亲,一遇黎川发洪水总不忘打电话提醒住在村里的儿子:“你千万不要再下水救人了,你年纪不小了,五十岁的人了,不比当年有力气!”
王生才说的正是14年前的事,那年他60岁,洪水围困中,庄稼人各有自己的心事,志刚辛苦栽种、价值十几万元的烤烟被冲了,不见他心急,他心里却只急两个字:救人。
那天黄昏,他心急火燎地来到父亲面前,后面跟着他堂哥,志刚指着手机对父亲说:“领导说,下面养鸡场还有两个人,我们一起去吧。”
三人刚一下水,身材精瘦的志刚就被洪水卷出去老远。
王志刚在鼓浪屿好八连专门练习过游泳,无数次被扔进海水里,自己游上岸,以此锻炼本领,关键时刻救助落水游客。可是这次落入脾气暴烈的洪水中,真的跟温顺平静的海水是两回事,他开始还尝试逆着洪流游回去,但很快体力耗尽,他第一次感到了死亡降临时的无能为力,绝望中他抱紧一段浮木,在洪流的漩涡中等待着命运的判决。生命中有无数的谜团,我们无法确定与它几时相遇,天黑尽的时候,他居然靠岸了,他扔掉浮木上岸之时,竟然看见了父亲和堂哥就在岸边,劫后余生的重逢,让父亲断然拒绝了他继续去养鸡场救人的念头。
“你不能再拿命去打水漂,我们回去吧!”父亲说着拉紧儿子的手,往回拖。
“爸爸,我们是共产党员,我们不去救他们,还有谁啊!”志刚突然粗声大气地喊起来。其实,表哥不是共产党员。
黑暗中,洪水不时涌上来,很快从脚踝淹没到腰身。王生才低着头放开了儿子的手。
“爸爸,你俩回去吧!”志刚的语气越发坚定。
“你想一个人去?”王生才越发觉得这个当过兵的儿子,再不是印象中那个听话孝顺的长子。
“爸爸,我要是回不来,帮帮桂兰,把我的儿女带大……”黑暗中,王生才看不清儿子哽咽而决绝的容颜,松开的手,一下子又紧了起来,他再次抓紧儿子的手:“你乱说些什么,要去一起去!”三个人紧紧捆在一起,再次投入洪流和无边的黑夜。
到达养鸡场一看,一男一女,男的巨胖,女的精瘦。王志刚让男的走前面,一看,洪水冲不走他,他是真的重,后来才知道有280斤。这下,洪水里的五个人以他为重心,相互扶持脱离了险境。
这以后,王志刚出了名,被村民们称为“抗洪英雄”,2010年10月荣获抚州“抗洪救灾百佳人物”,2011年获评“抚州市优秀共产党员”,2020年被评为“江西好人”,2022年荣获“抚州市最美兵支书”。
4
现任洵口社区党支部书记兼主任的王志刚,从2002年起就在洵口派出所当辅警,他还当过民兵连连长。二十多年了,派出所搬了几次家,值班室总有他的床位,派出所民警的面孔越换越年轻,只有他这个老班长,是“流水的营盘铁打的兵”。
他穿什么便衣,都觉得差点意思,仿佛他天生就是穿制服的命,再热的天,他都习惯把警棍、腰带等装备整整齐齐地穿在身上,辅警制服仿佛长在他身体上一样妥帖。派出所领导充分发挥他本乡本土,人熟地熟的优势,棘手的纠纷,烫手的山芋,都习惯交到他手里,天长日久,这个当年表演过“济公舞”的“xcOv8xEiNjefiGkru7Fxd6nLgZBSG2ECqrjm71uGQao=小和尚”,修炼成了深谙人情世故,化解矛盾纠纷的“老方丈”,2017年他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
但是一开始并不顺利,他一身的兵味,虽然办的都是乡亲们得实惠的事,但他并不善于说老百姓听得懂的话。
比如他上门去收农医农保,这本是主动上门方便群众的事,但群众有时不领情,劈头就问:咋个,又涨了啊?
他说:政策是上头定的,交了肯定是你自己得好处。
群众:不交呢?
他说:你交不交?不交就算了。反正我是为你好。
回家给父亲一说,老支书王生才指出他的口误:你前面的话都没讲错,就是最后一句话讲错了,“交不交?不交就算了!”这不该是一个村支书该讲的话,大家选了你,你就要知高低,做事要高调,做人一定要低调。出来给大家做事,要有起码的口德。老书记一番调教,他很快得心应手。
本乡本土,熟人社会,没有一个陌生人,即使不认识他,也都认识他的父亲王生才,有时候双方争执不下,也会看他父亲的面子:“他是王生才的儿子,给个面子。”
但王志刚确实遇到过“不给他父亲面子”的调解难题。
乡土中国,最大的悲凉是绵薄之土,承载不了太多人的利益诉求,一切纷争由此衍生。王志刚家后山的林地,向西紧挨着两户村民,两户人家为了一块相邻林地的归属权,争议了三代人,争吵了几十年,一说起他们两家的事,老支书王生才也是犯愁了多年,只求息事宁人,近一两年,两家人又重启争端,见面就干仗,搞得四邻不安,鸡犬不宁。
2016年,作为新任村支书的王志刚,仔细研究了两家人拿出来的林权证,不止一次带人复勘了林地,发现问题就出在林权证上,当年林业部门的勾线员勾错了线,造成两家林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争执了几十年。王志刚夜不能寐,难道就由着他们两家今天动手,明天动刀,鸡犬不宁地闹下去?
几夜深思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万全的办法:从自家的林地切出半亩多林地,让给紧挨着自家的邻居A,再由邻居A切出多得的一半让给邻居B,这样一挪移,就有效地解决了勾错线造成的历史遗留问题。自家损失半亩林,平息两家人三代争,何乐而不为。他这样做,父亲是支持的,王生才是长子,王志刚是长孙,王家的林地一直属于大家族,不分家,有林大家栽,成材一起砍,在蛇口村,王家是一个大族,有6人当过兵,13个党员,和睦家风让四邻羡慕称道。当然王志刚这样做,一开始叔叔也是有意见的,骂他“没脑子,你还有多少林要拿出去分?”但叔叔也是党员,拿王志刚这个“兵支书”也没辙。
如今,有过林权纠纷的两家人和好如初,你家摆酒我家帮厨,我家请客你家上座,本是同根生,血脉比水浓。抖落尘埃,原本淳朴的乡土,给了生于斯、长于斯的王志刚打心眼里深爱它的理由。
5
洵口镇现有户籍人口1.2万人,但人口仍在流失,据2023年底人口普查的数据,近十年来,黎川县常住人口流失了5万人。除了人口,乡土之上,真正流失的是什么,留下来的又有什么,是这些天在采访的路上,我一直在思索的问题。
洵口镇东邻厚村乡,南接湖坊乡,西连荷源乡,北靠资溪县乌石镇,一个月一般有9个圩日。每逢2、5、8赶集日,王志刚早上5点一过就从家里出发,到集市帮助卖炸芋圆的残疾的大伯大娘支摊子,指引着临街的摊贩,维持着秩序:“中间过道留出来,留条路给人走动啊!”人声鼎沸中,他忽高忽低的声音,似隐形的指挥棒。
孩子从后面追着叫他大伯;年轻人挽着他的肩叫他“王牙齿”,那是他的绰号。2006年他当辅警的时候,骑摩托车摔了一跤,门牙全断了,换了假牙;老人家豁着光秃秃的牙床流着口水,抹着眼泪作兴(江西话,亲热的意思)地叫他志刚、王书记。
集市不长,一路上,总有等着和他说话的人,就在他被围住的间隙,我走进路边一家蛋糕店,和店主黄仍良夫妇聊天。黄仍良57岁,原来在镇上供销社卖化肥、电视机,供销社关闭后,夫妇俩在镇上开了十几年蛋糕店,育有一儿一女,儿子大学毕业后回乡考上了卫生院,还在王志刚的培养下入了党。夫妻俩在县城买了房,主要是儿子儿媳去住,他俩住不惯,最主要是小女儿还在洵口读初中。家里两层楼,楼下开蛋糕店,楼上住家,门口有一个不小的菜园子,顺着山脚下,种着各色豆苗菜蔬,周边种了不少艾草,马上端午节来了,邻里乡亲都会过来采摘,每天开门见山,山下有水,满院艾草香。说话间,女儿娜娜放学回家,她阳光开朗,成绩不错,问她的理想,她说是考上黎川二中,考上大学,带着父母去远方走走。
和多数在县城买了房,却还是离不开洵口的人一样,黄仍良说:“县城里关门闭户,日子怎么过?在这里,大家都是熟人,多好啊!”我问他:“跟谁最熟?”他们顺手一指正在忙碌的王志刚:“他,王志刚啊,大家都和他熟,都相信他,作兴看见他们,每天开门,看着他们巡逻队在,心里就踏实,几天不见,心里就记挂着,你说,我怎么离得开这里?”
“其实,志刚他们好累的。”妻子尧红英插话,“昨天,镇上一家婆媳打架,还动了刀,两个都受了伤,他开着警车送去的卫生院。”尧红英长得好看,很显年轻,看不出实际年龄,但实际上,夫妻俩都比王志刚大十多岁,她说:“他和我们不同,他心里装的事多。”
6
“幸福之家”食堂的门开了。屋里七八个老人,他们都是来这里等晚饭的。每到饭点,王志刚和他们“老班长警务队”的队员都习惯来“幸福之家”看看。
前两天下雨,80岁的郑永娥没有来“幸福之家”食堂吃饭。雨天路滑,儿女双全却以捡破烂为生的郑大娘,在垃圾场摔倒了,午饭时间没有来,王志刚去家里找她没找到人,结果在垃圾场边看见瘦弱的老人,孤单而僵直地躺在水泥地板上呻吟。她的尾骨摔断了动弹不得,王志刚一屁股坐在浇湿的水泥地上,小心地把老人的头挪到自己的腿上,用自己的身体和掌心的温度将老人家僵直的身体焐暖,叫来警车将老人送去县城医院,直到老人的家人到场才离开。
今晚在“幸福之家”吃饭时,82岁的邱年金大娘看起来气色不错,“要不是志刚他们,我们可能就再难看见她了。”78岁的詹国显大伯说。
詹大伯说的正是去年秋天,王志刚老班长警务队的队员李文明发现住在洵口安置房的老人邱年金没来“幸福之家”吃午饭,想到82岁的邱大娘一向身体不好,便打好饭送上门。到她家时发现她手捂着胸口躺在沙发上,脸色越来越难看,嘴中一直说着:“好难过。”李文明见状不妙,想到邱大娘的侄子正好在洵口镇,上午还打过照面,便立即电话联系她侄子,一起将邱大娘送至黎川县人民医院救治。
“幸福之家”是2019年5月洵口镇政府创办的,让这些儿女都不在身边的老人家觉得特别方便、特别温暖,平日有老班长王志刚守护在身边,逢年过节镇党委书记、镇长还过来和他们一起吃“幸福饭”,看得出老人们很感激,所以,今天刚一见王志刚进屋,郑永娥大娘就第一个抓住王志刚的手拢在怀里,烟火人间,所剩无几的日子,这双手或许是她唯一的慰藉与温暖。
洵口镇无儿无女的老人反而不用在这里用餐,他们有专门的养老院,每年春节或是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王志刚的妻子桂兰都会提前备好油盐柴米牛奶鸡蛋 ,大包小包装在车上,和王志刚一起去派发给老人家。每次派发完,夫妻俩并不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了不起的好事,只是一种习惯,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虽然自己家的几个老人都还健在,但在他们心里,流血流汗,本乡本土,哪家的老人,也是自己家的老人,反正人老了,都是一样的。桂兰在县城一年能挣十几万,志刚当支书一个月工资两三千元,节俭的志刚夫妻也花不完,儿子当了兵,女儿也工作了,守着同一片天,同一方乡土,一天天地过活,自己也在变老,现在自己能够帮人,还有能力为别人做事,对他们而言就是幸福的。
一边王志刚离不开乡村,一边日渐年迈的王生才夫妇住在县城给志刚的兄弟看孩子,老两口,尤其是母亲病后,有时候特别想见大儿子一面,可近在咫尺,他却回不来。平心而论,志刚是个孝子,每次去县城看完父母,心情都很不好,母亲的脸色很不好看,说话也不好听:“你还回来做什么样子,别人家芝麻绿豆大的事你都要管,你管过我们吗?你眼里还有父母吗?”
不久前王生才突发疾病,命悬一线,多亏弟弟及时发现送去医院保住性命,苏醒后的父亲,第一件事是对弟弟讲,不要告诉你哥,他事情多,让他在村里多做点事。弟弟也是王志刚老班长警务队的一员,一起巡逻的时候,说了父亲的事,王志刚坐在路边就哭了。
桂兰也见王志刚哭过一次,那是邻村一个小伙子昏迷猝死,王志刚抓了个摩托车赶去做人工呼吸。他当民兵连长时,学过心肺复苏,也救过人,但那次没有救回来,回家后在楼下的柴火堆上呆坐着流泪,桂兰很心痛,但也忍不住数落他:你以为你是神啊!但她是真的在心里敬着这个从小就在一个炕上长大的男人,他是睡着都在想着怎样帮助人。
在儿子王梦宇心目中,从小父亲就是人尽皆知的抗洪英雄,但这个英雄父亲竟然因为他哭过一次。那时他在县城读书,书读不进去,就逃学回洵口老房子睡大觉,老师告状后,父亲压着一腔怒火从县城追回老家来,手里握着一根在路上捡来的木棍冲进房来。从小到大,父亲不曾动过他一根手指头,他惊慌失措地抱紧被子看着公牛一样怒红了眼睛的父亲。但接下来的一幕他万万没有想到,只见父亲“扑通”跪倒在地上,痛苦万分地抽打着自己,把棍子扔给他:“我没有把你教育好,我不是一个好父亲,你打我吧……”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做过一件让父母难过的事,高中毕业后,他放弃县城中学优渥的就业岗位,立志要做一个父亲一样的人,去了云南普洱,选择了扎根边境当武警。
7
2023年4月,洵口镇成立了黎川县第一个“老班长警务队”,王志刚是“001号”队员。老班长警务队的标识和制服是洵口派出所所长涂皝设计的,理念是搭建政府、派出所与群众之间的一座“枫桥”,打造一个全覆盖的“警务+政务”的“乡村110”。
毕业于江西警专的涂皝在校时学的是刑侦专业,2012年刚到黎川县公安局刑警队工作时,他抱怨黎川十几年不发一宗命案,这刑警当着没劲儿,队长一愣:呸呸,不要乱讲。结果接连发生三宗,都是民间纠纷引发的血案。到了派出所,他很快完成了“刑警队主打,派出所主防,多破案不如少发案”的思想转变,脑子里整天绷紧两根弦:不能出事,不能死人。
读警校时,涂皝和同学们崇拜江西公安一个标杆式的典型人物社区民警邱娥国,但邱娥国式的社区民警模式,不可能在洵口这样地大人稀的乡村复制,派出所就几个人,应付各种考核已经焦头烂额,不可能像邱娥国那样走进百姓家,端条板凳,陪群众话家常,但邱娥国能做到其他的事,“老班长警务队”也能够做到。
老班长警务队的队员现有15人,以王志刚这样的退役军人为主,“警察蓝+军旅绿”的叠加,赋予了洵口这一片红色基因浸染的红土地更多新时代的色彩。队员中还有村(居)委干部,有民兵,也有超市店主,都是土生土长的洵口人,他们都是派出所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共同围绕着“基础牢,出事少,治安好,党和人民满意”的目标,风雨兼程。
老班长警务队队员,多数都是王志刚挑选的。当年在黎川火车站散去又回到乡土的战友们聚在一起时,王志刚收获了最多的认同:老班长,只有你最单纯,每天行善积德帮人,而战友们各为生计所迫,早已面目全非,守着军人本色,唯你老班长一人。所以当老班长一召唤,他们都乐意归队。
“老班长警务队”成立后,洵口派出所派出经验丰富的民警向队员讲授个人安全防护、调解纠纷要领等警务工作常识,让他们快速融入“警民联防”体系中来。警务队每天“定点巡逻”,重点巡逻防控学校等重点场所,让“红袖标”在学生和群众眼中闪烁;他们与民警一同前往重点水域开展防溺水、防采砂、禁捕鱼等巡查工作;他们还协助民警在道路执勤点执勤,整治酒后驾驶、超载超速等交通违法行为。
每次看见王志刚他们在派出所门前穿戴整齐地出勤,涂皝都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邱娥国的身影,他们每一次巡逻走访,就是无数个邱娥国在乡村行走。
8
走进洵口镇老班长警务队工作室,我们看到了他们一路走来的足迹。
2023年6月,洵口镇某村小组因山林归属问题和当地的矿场产生纠纷,村小组与矿场多次协商无果后,村小组10多名村民到矿场施工现场阻工,现场一片混乱。老班长警务队队员张宇就是这个村的委员,立刻将情况报告后,镇政府第一时间组织干部、民警、警务队赶赴现场。
“都别动手,有话好好说。”在矿场的开采平台旁,阻工的村民正与矿场的工作人员各执一词,争吵不休。眼看事态就要升级,危机一触即发的情况下,刚刚成立的警务队,发挥了本乡本土,血浓于水,亲情疏导和普法劝诫的优势。“大哥,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害了自己害了一家人啊,值不值得?”“你们这样做,有没有站在村民的角度,也替他们想一想,他们的难处你们知道吗?”同样的话,通过本乡本土的“老班长”来讲,效果就是不一样,几个小时下来,阻工的村民承认了自身行为的错误,矿场公司的负责人也道了歉,表示理解村民的难处,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2023年7月,洵口村58岁的老王来到“老班长警务队”诉说一桩纠缠了他多日的心事。前两天,老王看到“老班长警务队”队员张贴收缴枪支通告,便想到不久前,他在收拾老屋时发现祖辈存放的一支土铳,“交还是不交?”老王一时发了愁,思来想去,他想起了老班长王志刚这个人靠得住,可以和他打商量,老土铳交到王志刚手上时,老王一下子释怀了:“交给你们,我就放心了,再不用整天提心吊胆!”
2023年7月19日,老班长警务队队长王志刚得知洵口居民邹某回到洵口镇,便想到邹某因涉嫌偷越边境正在被公安机关侦查,于是上门联系到邹某母亲,向她宣讲公安机关的政策,让她劝其投案自首,争取宽大处理。邹某当日主动到洵口派出所投案自首,并如实供述了实施盗窃的违法事实。
老班长警务队的名声,很快传到了隔壁的光泽县。
2023年8月6日晚,王志刚带着“老班长警务队”队员协助洵口派出所夜间治安巡查时,发现远处有一个身影,便迎上前去。一位老人坐在山脚下路边的石头上,王志刚见老人面生,知道他不是本地人,便用普通话问道:“老人家,这么晚了您怎么坐在这里?”老人虚弱地回答:“我迷路了。”耐心沟通后,得知老人姓邓,今年78岁,家住福建省光泽县鸾凤乡,他吃完早饭出来散步,走着走着就不认识回家的路,一直走到晚上,实在走不动了。王志刚仔细检查老人的身体,没见外伤,只是虚弱,便决定送老人回家:“老人家,别担心,这里是江西黎川,我们是洵口派出所警务队的,马上送您回光泽。”老人高兴地回答:“到了光泽我就认识家了。”随后,王志刚与队员扶老人坐上警车,赶往邻县光泽。在老人的指引下,顺利送老人到家中。凌晨2时许,正当老人家属为寻找之事发愁时,看到老人平安回家,连连道谢:“我们找了一天了,非常担心,真是太感谢你们了!”8月12日上午,老人的儿子带着一面锦旗,从光泽县赶到黎川县洵口派出所“老班长警务队”致谢:“真的谢谢你们,医生看了,我爸没事,这面锦旗你们一定要收下,你们是最可爱的人!”
从涂皝所长那里,我们看到了老班长警务队近期的成效:从2024年1月份至今,警务队协助派出所对重点场所、单位进行安全检查10次;协助派出所对群众宣传16次;收集矛盾纠纷线索6件,成功化解4件;参与护学岗70余人次;参与巡逻防控、道路交通安全整治24次,查处违法行为3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人。
其实在涂所长看来,这些数据并不能完全说明老班长警务队的效用,他们是行走的“乡村110”,是流动的报警台,所到之处,有很多小纠纷、小矛盾他们当场就直接化解,他们是警民之间的“连心桥”。他们走进的民心,走出的成效,走向的远方,或许和枯燥的数据无关,但数据可以证明披星戴月的他们,风雨兼程的他们,不求回报的他们,活儿没有白干,汗水没有白流,好心没有白付。涂皝这个经历过“从主打到主防”思想转变、转型升级的派出所所长,与我们分享了属于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据统计,从去年4月至今老班长警务队成立14个月以来,我们派出所接处警同比下降60%,行政案件同比下降80%。
在潭溪,黎川是人口大乡,我们看到“老班长警务队”正在成为一股维护平安稳定的新生力量,队员们正配合派出所民警,认真开展“春耕生产、消防安全、交通安全”大检查,向群众宣传扫黑除恶、防溺水、防电信诈骗的知识……
伟人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因为血总是热的,火注定滚烫,红土之上,乡村振兴的热流,吹暖山野,滴灌乡土,星星之火,汇集初心如潮,凝聚起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 夏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