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石椅羌寨散记

2024-10-23周永珩

剑南文学 2024年5期

2023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频连线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点赞北川“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你们是一个很好的样子”,寄望北川“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乡村振兴中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一起迈向共同富裕,生活越过越红火”。随着习近平总书记的称赞,这座川北小山村被人们所关注,知道它“是很好的样子”。

石椅村,又称石椅羌寨(羌语称“拿巴日格”),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后重建村,辖3个村民小组,104户,340余人,其中羌族人口占60%。这里山清水秀、云雾缭绕,被誉为“云朵上的羌寨”,枇杷、苔子茶等特色农产品发展得很好,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乡村旅游兴旺,各族群众相处和谐,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美丽中国十佳旅游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纷至沓来。

石椅羌寨高峻的皑皑雪山、葱绿的长峡山谷、茂密的原始森林、奔流不息的大小山泉水,不仅养育了世世代代禹羌儿女,形成了底蕴深厚的禹羌文化,也构成了其独特而神秘、旖旎而雄奇的风光。这十几年来,我每年都要去石椅羌寨几次,感受颇多,故记之。

到石椅羌寨过羌历年

羌历年是羌族同胞最重要的节日,就像汉族的春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为什么呢?史书记载,4000年前的夏朝的新年就是农历的十月初一,羌人都自称是大禹的子孙,自然就使用了夏朝的历法,以农历十月为一年的开始。

北川成立羌族自治县以后,羌历年成为法定节日。各个村寨、乡镇乃至县城的羌族同胞都要隆重庆祝,人们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祭祀天地山川、神灵和祖宗,宴请亲朋好友,到处是一派喜庆的气氛,而羌历年民俗也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曾多次参加羌历年庆祝,其中,在石椅羌寨的那一次,最令人难忘。

那天当然也是农历十月初一,我们一行人前往北川石椅羌寨,天空还没有升起朝霞,迎着峡谷间缥缈的雾霭,远远地看到了寨楼上飘扬的五星红旗。

进了寨门,几个身穿节日盛装的羌族姑娘唱着歌向我们献上醇香的咂酒,挂上圣洁的羌红。当地羌人穿着羌族传统服装:男子绣花白袍黑褂花布鞋,黑白布巾绑头,捆了绑腿;女子也是一身深色绣花的布裙,裹了绣花头巾,装扮一新。

寨子里的知客师在坝子上大声呼喊:“飘香的咂酒,是羌人最浓烈、甘甜的情谊。如火的羌红,是羌人最纯真、美好的情感。欢迎尊贵的客人,来到石椅羌寨!”

古老的羌笛在寨子里吹响,那轻悠而略带伤感的音质,随着《羌山情》的旋律在寨子上空荡漾开来。羌笛悠悠,宛若心房的阵阵律动,从笛声中聆听羌人先辈曾经荡气回肠的英雄史诗娓娓诉唱。

两名羌族释比头戴金丝猴皮帽,手持神杖和盘铃,念动经文,一手持单面羊皮鼓把手,一手挥动鼓槌,在敲击中起舞。开始时鼓声沉闷,盘铃轻响,单一、迟缓的舞步有一种虔诚、神秘的气氛。随后动作力度开始加强,蹲跳、转打,情绪一片振奋,刹时,全寨鼓声阵阵,烟尘滚滚,欢声如潮。

身着艳丽羌族花衣服的阿妈,右手将口弦置于两唇,左手扯动麻线,口弦即发出声音。其声清雅袅袅,时而像铜铃般圆润细腻,时而似小溪叮咚流淌清脆鲜明,朦朦胧胧听来如 “呖呖莺声花外转,涓涓清泉石上流”。从阿妈心灵深处荡漾而出的口弦声声,如同一朵朵绽开的野花,清新、芬芳,使人流连,令人心醉。

天籁之音还在流淌,人们已踩着欢快的莎朗舞步,手拉着手翩翩起舞,表达对新年的期盼和祝福。坝子上成了歌的海洋、舞的海洋。不论男女老幼,也无论主人客人都舞之蹈之,尽情享受着唱起来跳起来的无穷乐趣。

羌寨汉子们还舞起了龙。瞧,长龙时而上下翻飞,时而翻腾跳跃,时而飞龙追宝。舞龙队伍时分时合,娴熟的舞龙技巧令人目不暇接。大家都说,舞出了生气勃勃的新气象,舞出了五谷丰登、风调雨顺的好日子。

古老神秘的羌山,到处是歌与舞的交融,弦与乐的协作,心与灵的共鸣。我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既要一如既往地保护好、管理好、传承好禹羌传统文化,又要厚植生态发展优势,创造更加美好的自然和生态环境,让民族特色文化在发展经济、振兴乡村中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你过来,过来……”羌人们三五成群分成了几个阵营,把最尊贵的游客“逮住”,一人抓脚,一人抓手,几个人合伙,用尽全力把游客高高抛起,名为“筛糠”。游客逃跑着,主人追逐着,欢乐在你追我赶中传递,笑声在群山中放飞。

当山歌大合唱闪亮登场时,整个羌寨歌声响彻了天宇:

啊,西呀拉沙哈纳吉里纳拉呀西呀拉沙哈,韦呀拉沙。哎……尤西里让拉呀西呀拉沙呀,西仁cua沙哈日不里cua呀西仁cua沙哈,麻cua拉麻纳。火塘的火哟,为什么格外明亮呀,青稞咂酒为什么格外醇香?哎……全寨人欢聚一堂呀,火才这样明亮,酒才这样醇香芬芳!纳拉沙!

如此几百人齐唱的场面,由不得你不张开嘴巴,否则你就变成别人眼里的另类。我们也东一句西一句地跟着唱。扑面而来的篝火噼里啪啦地响着,让羌山默默低吟,让溪流悄悄轻唱,释放出羌家儿女满怀的欢喜。

感恩羌绣

秋分以后,石椅羌寨里渐次变得水瘦山寒、凉气逼人了。但每当我走过寨子中间那家羌绣店时,心中却总会升起一种温暖的感觉。

小店经营羌绣半成品,也出售装裱好的成品。羌绣图案多以花卉为主,牡丹、玫瑰、桃花、红梅、向日葵等,墙上挂着满墙的羌绣花朵,一簇簇一朵朵开着,春的嫣然、夏的热烈、秋的喜庆、冬的祥和都在墙上姹紫嫣红,让人如沐春风。最抢眼的要数墙中央的几幅 “感恩的心”,其画面以向日葵为主,并无多少点缀,枝叶却透着灵性:两片绿叶衬着两朵硕大的向日葵缠绵地靠着;金黄色的花瓣,有如蜂蝶在布面上飞舞;结满果实的花朵如同太阳的笑脸一般,灿烂温暖;图边的题字“感恩的心”像主人一样质朴无华,却也耐人寻味。

店主是位四十岁左右的女子,瘦瘦的模样不算俊秀,但却干练精神。她绣花时,膝上摊一块白色的绣布,微低着头,秋天的阳光温软地照在她微倾的身上,与她手下的色彩染成一体。但见她不时将手中那些赤橙黄绿徐徐理开、穿针,然后,指尖轻盈飞舞,一点一点挑绣,五彩的颜色便在她掌下闪烁。许是她和善诚意的微笑吸引着人流,游客在被打动的同时,也被羌绣鲜艳的颜色、精美的图案所蕴含的羌族特有文化深深折服,于是小店人流如潮,生意出奇地好。

听村支书介绍,女子在地震中失去了丈夫,自己左小腿也被截肢,现在一个人带着孩子生活。

地震后安好假肢返乡的她,先后尝试过多种职业,均以失败告终。一年下来,饱尝人间冷暖,感觉生存不易,几近绝望,要不是因为幼小的孩子,或许早就没有再活下去的勇气了。后来在“羌绣帮扶计划”的帮助下,她才开起了这间小店。现在经她手打理的小店生意日渐红火,绣出的花朵在温暖了别人的同时更温暖了自己。

她说,羌寨在高山之巅、云朵之上,一到秋天,就有了寒意,所以每到秋天和冬天,她绣得最多的就是“感恩的心”,这样只要游客路过她的店,不经意间一眼拂过墙壁,就一眼,心里的寒意就会被阳光驱散。的确,只要你一踏进她的羌绣小店,就能感受到太阳般的抚摸,那一缕一缕的香气溢出、漫延,会一路温暖到心底。

我不禁想起荷兰艺术家梵高的不朽名作《向日葵》,梵高以向日葵的各种花姿和颜色来展示心中永远沸腾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炽热的黄,不仅融汇着大自然的天籁,更承载着对生活的强烈渴望与顽强追求。眼前这个残疾女子的向日葵,也许和梵高的传世之作不可同日而语,但飞针走线之处,同样也弥散着心灵的阳光,弥散着百折不挠、从头再来的生命力量。

我想,面对困境的地震灾区的姐妹们,定有不少人如她一般,将足够的信念之花开在心田。生活,难免有风雨,但我相信,只要学会温暖别人,阳光定然会温暖我们自己,就像那一心一意迎着太阳生长的向日葵,阳光也自然会持之以恒地哺育着她,即使栉风沐雨也永不枯萎、凋零。

羌寨幸福的笑脸

天晴得像一张蓝纸,几片薄薄的白云,口香糖一般,被人随意贴在天上,随风缓缓漂浮着。就是这样一个盛夏,我们收拾心情,轻装上阵,前往天然氧吧、避暑胜地——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石椅羌寨。

由北川新县城出发,沿宽阔的山东大道,途经曲山镇凉风垭,再右转上山,就驶上了前往石椅羌寨的盘山公路。

史学家说:“羌人的历史,总伴随着战争。”为避战乱,羌人大都生活在高山之巅,此举虽然带来了羌人多舛的命运,但也为这群勤劳勇敢的人赢得了“云朵上的民族”之称号。

高山之上不便种植稻谷,羌人便在这片贫瘠但博爱的土地上耕耘另一种希望:过去平坝人民不屑吃的土豆、玉米和荞麦,被他们种在一块又一块刚刚开垦过的荒地上。为了与外界交易,他们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不辞辛苦地在深山密林里采集药材,还总结出了一套饲养畜牧相关的技巧,用以在崇山峻岭间生存。

石椅羌寨可谓是羌人悠久历史文化的缩影。

过去,石椅羌寨虽然风景优美,但由于地处高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们挣扎于窘境当中。甚至于,在北川境内,还常年流传着一首妇孺皆知的民谣:“养女莫嫁石椅子,天晴下雨路不干。男人穿个脚码子,婆娘绾个篾圈圈。”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石椅羌寨的贫穷和落后。

不过这一切,在这些年发生了改变。“5·12”特大地震后,在政府帮助下,石椅人开山成道、铺石为路,“敢教日月换新天”。几个春秋过去,从灾难中站起来的石椅人传承祖先的豪迈气魄,在新生的家园上呐喊:古老的血脉将会再次焕发出新生的力量!

当我近距离接触重获新生的石椅羌寨时,我更加确信这一点。

车子在新修的水泥路上盘旋而上,沿途的村民们住在新落成的房屋里,或刺绣或摘果,一片祥和景象。参差错落的小院里,果树从院墙里伸出“手”来,似乎在向我们这群不速之客打招呼。偶有闲庭信步的鸡鸭,在汽车鸣笛声中受惊乱窜,迎来的也是村民们善意的笑容。这种只会出现在五柳先生《桃花源记》中的场景,令我们一行“俗人”无限向往。

望眼欲穿中,我们终于抵达此行的目的地石椅羌寨。这里海拔2000米左右,勤劳且富有智慧的羌人,在寨子周围种满了茶树果树。山光水色以外,莺歌燕舞;阡陌纵横之间,鸟语花香。

站在羌寨特有的碉楼上举目远眺,漫山遍野都是茁壮生长的果树,有的树上已经结出令人眼馋的果实,有的绿浪里却泛着几朵白色小花。沿着重峦叠嶂看去,鳞次栉比,错落有序,光是沉浸在这般绿色汪洋里,就足以让人心旷神怡。那葱郁里散发着淡淡的幽香,如风的信使把这些来自大自然的消息送到我们跟前,沁人心脾。

在碉楼主人热情的叙述中,我们得知石椅村与邻近的玉皇山村、海光村开展了片区功能性党支部共建活动,三个村组建联合党支部,从组织、产业、文化等方面共享资源优势、共商发展之计、共享发展成果、共促文明和谐,三个村形成齐头并进的发展势头,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羌寨已经成立了几个专业合作社,有专业的技术员统一指导。因为使用的是俗称的“土肥”和有机肥,收获的累累硕果余味无穷。

主人早年外出务工,经常担心工钱,如今就在家安心侍弄茶园果园。他们按照“无公害”标准种植的茶、果、菜,加上山上空气好、日照长,又有甘甜的山泉水浇灌,是外地客商的“抢手货”。“最好的猕猴桃每斤卖到40块钱!在外面给人家打工哪有这么安逸的事?”他自豪地说。

主人热情招呼我们去果园里采摘瓜果,园子里新生的青色、丰收的黄色、还有象征喜悦的朱红色……李子挂在修剪过后的枝头,鸽子蛋大小,仿佛一颗颗夜明珠。起初我还担心自己年纪大了,爬树摘果子恐怕不易。没想到,到了地方一看:嗬!何须爬树,伸手可得!有的树枝甚至都被压弯了,像是一盏盏小灯笼,夹杂在青枝绿叶间。

没人能抵挡住这片果园的诱惑。青色的李子碧绿闪亮,如翡翠般晶莹剔透,轻轻咬下一口,却没有想象中的青涩酸味儿;黄色的李子果肉香甜,沁到舌尖的却是一种略带着酸的奇妙香甜味儿;朱红色的李子发紫发乌,略带桃香的蜜甜,口感最好,却少了几丝李子应有的淡淡酸涩。

现在的石椅羌寨,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被各种小茶园、小菜园、小果园包围着,游客们不仅可以采摘果园里的无公害瓜果,还可以采摘菜园的各类绿色蔬菜。周边的村民也可以帮忙加工,让游客们品尝到这些自己亲手采摘的蔬菜。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如今国富民强的太平盛世!”“永远跟党走,幸福的生活才长久!”父老乡亲们朴实的话语里,流露出来的是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由衷骄傲和期盼。

啊!石椅羌寨的人们,乃至羌寨的每一棵树、每一棵草、每一缕风,都在微笑着传递着今日羌寨人的幸福与和谐。

(本文发表时有删节)

周永珩,生于1970年,四川北川人,在《学习强国》《四川文学》《西部》《民族》《剑南文学》《草地》《散文选刊》《四川日报》《绵阳日报》等报刊网络发表文学作品500余篇,作品40余次获国家、省、市级征文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