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细读科技创新新精神
2024-10-23冯昭
7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以下简称“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2022年10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大,突出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发展目标。此次召开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构建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这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创新本质和规律的深刻洞察。
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共15部分60条,提出300多个问题,深入分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的新情况,科学谋划了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从这一纲领性文件可以看出,顶层设计正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开放、协同、高效的科技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并昭示着科技创新将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加关键的作用。
【解读内容】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释放出进一步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度保障的信号。
关键词 深化改革 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度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400万件,稳居世界第一;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进一步释放,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回望过去,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展望未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也必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如期实现。
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这就需要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因此,《决定》在第三部分第8条中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释放出进一步强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制度保障的信号。
“‘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提法很有新意。”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眭纪刚认为,把体制机制这一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概念与新质生产力结合起来,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比如塑造更加合理的经济体制、科技体制、创新体系,从而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良好的制度基础。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董煜则认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包含一整套框架体系,关键是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通过深层次改革,建设和完善体制机制,打通堵点卡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可以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业内人士对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也有着不同的见解。
例如,云计算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底座支撑,正在依托大数据、智能技术等催生出一批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因此,浪潮云信息技术股份公司总经理颜亮认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结合发展实际,释放数据这一生产要素的价值,通过完善数据基础制度,加快综合算力基础设施体ed0148a6f283375662c3af3bb0f19662a6ae86ad2611223d52333b23adf89f7b系和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以智能算力激活新质生产力,释放数字经济发展新动能。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戴庆则认为,新材料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产业方向。为更好地在新材料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应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建立具有区域优势的联合研发平台和创新中心,加速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
此外,还有专家认为,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既体现了鼓励产业发展的导向,也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要求。
【解读内容】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128/W4XmngEHaorvKqrkC8ND5f.webp)
关键词 建立机制 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企业主体地位的强化,表明政府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更加重视企业的市场导向作用。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能够更直接地感知市场需求,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通过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不仅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科技成果与产业需求的对接,也能更有效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对此,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表示,科技部将从制度上落实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大力培养龙头型和高速成长型科技领军企业,探索建立企业项目上升为国家项目的新机制,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创新。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视同仁,支持有能力的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充分发挥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的作用。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40多年来,深圳市始终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深圳市科技创新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林表示,作为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完善促进企业长期投入创新的政策体系,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创新资源与企业形成协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在山东,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聚了济南市1/3的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一半的新型研发机构。该区管委会主任助理杨兴存表示,近年来,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不断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下一步将通过场景创新加快未来产业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解读内容】
“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
关键词 加快数实融合 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我国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融合程度不断加深。随着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催生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大量涌现,产业治理要素、主体、场景、环境也日益复杂。因此,《决定》在第三部分第9条中明确提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128/PZos7JhsHL8hDz5Yc6Me3V.webp)
对此,北京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尹西明认为,推进产业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发展,为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提供了目标指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和以数据要素为代表的新型生产要素,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能、新机遇。在他看来,瞄准产业链供应链薄弱环节,加强数字技术创新和应用赋能,为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化协同”提供了重要的场景牵引。
“未来,需要进一步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场景驱动型国家人工智能创新体系建设;要发挥数字平台企业和数据交易所的作用,健全数据要素流通交易体系,推动通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据要素同制造技术、产业场景融合,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尹西明说。
他建议,在加快场景驱动型国家人工智能创新体系建设的同时,要在确保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这与《决定》第三部分第12条提出的“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不谋而合。
商务部研究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白明认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就要抓住其中关键环节,增强基础研发,提高核心竞争力。只要找到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就能掌握主动权。特别是在国际分工背景下,掌握跨国产业链的关键部分,就能做到“你离不开我,我离得开你”,并时刻注意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不可替代性,而有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也相对更容易维护。
【解读内容】
“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
关键词 全领域布局 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创新主体和人才的活力进一步释放,但仍存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问题。
因此,《决定》在第四部分第14条作出“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的部署,并提出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完善国家实验室布局,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改进科技计划管理,强化基础研究领域、交叉前沿领域、重点领域前瞻性、引领性布局。
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阴和俊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为落实好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要求,科技部将通过加强科技资源的统筹布局,进一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完善责任体系,推动产出更多原创成果和科技突破。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128/MV7orxi4UffUotge8cXtCa.webp)
加强科技资源统筹布局方面,2023年以来,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遵照“以需求定任务、以任务定经费”的原则,建立了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统筹安排使用机制,部署启动一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造活力方面,科技部将坚持放权赋能,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科研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扩大“包干制”范围,为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提供更好的制度保障。同时,深入实施“揭榜挂帅”“赛马制”“链主制”等新方式,减少考核频次,强化“里程碑”节点考核,提升项目实施绩效。
完善责任体系方面,按照改革部署要求,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已从科技部全部划转到相关部门和单位,科技部重点抓好前端布局、中间检查和后端验收等环节。
“我们要不断完善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和治理体系,加快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化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全链条部署、全领域布局,破解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突出问题,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阴和俊说。
【解读内容】
“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
关键词 破除机制障碍 促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
随着专利数量的逐年增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政策的新趋势。然而,我国科技成果转化仍面临诸多问题。
为此,《决定》在第四部分第13条、14条分别作出:“完善高校科技创新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能”“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等部署。
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介绍和解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将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推动高校和企业‘双向奔赴’,促进高校科研成果高水平创造、高效率转化,不断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128/WmysHx3MaWnhpC4hn5Mtu9.webp)
通过打造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可以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和应用;而布局建设高等研究院,可以聚集高水平科研人才和优质科研资源,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加坚实的支撑。
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则有助于为科技成果转化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有专家认为,破除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障碍,可以通过优化激励政策、完善国有资产管理方式、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转化流程加以实现。通过这些改革措施,可以激发科研人员和企业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提高转化效率和成功率。产学研深度融合则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路径,通过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可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创新生态,有助于打破科研与产业之间的壁垒,促进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
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则意味着要完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更加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促进资本与技术的有效结合,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进程,从而有助于形成科技创新与金融资本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