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基层档案科普工作路径研究
2024-10-23刘洋
摘 要:随着网络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大数据技术快速发展,促使创新基层档案科普工作、完善基层档案科普体系、强化档案基层科普的管理、提高档案科普人员的服务理念、扩大社会层面信息传播,实现基层档案科普市场化运作和档案科普投入主体的多元化,依靠科学技术协会开展档案科普活动,利用科协健全的科普机构来传播科学知识和信息、传授技术设计和技能,更好地搞好基层档案科普工作。
关键词:档案科普;基层工作;创新方法
基层的单位往往指的是县(区)以下的机关、组织或企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只有深入基层开展,才能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基层档案科普是以提高基层民众档案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的科技传播活动,把已经掌握的档案科技知识和档案业务技能,以及从档案科学研究与实践中升华出来的档案科学方法、档案科学理论、档案科学精神,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传播到基层社会的各个层面,为广大公众所了解和掌握。
一、明确档案科普的基本任务
当代科学技术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大力开展档案科普教育,全方位地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水平,成为改造世界、推动历史前进的重要手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明确指出:科普的基本任务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
(一)普及档案知识
普及档案知识是档案科普的基础。要掌握科学方法、具备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档案科学技术知识是人们在档案工作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对档案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总结,是人类探索客观规律的记录。科学知识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形成智力、能力、生产力,同时也能形成新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正确认识客观世界、认识人类本身,就必须普及科学技术知识。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是国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标志。
(二)倡导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进行科学实践活动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科学实践活动中所涉及的科学方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普遍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具体科学方法。普遍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它对一般科学方法和科学劳动者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具体科学方法是各门具体科学,如物理学、档案学、考古学等所运用的特殊方法;而一般科学方法,如观察与实验、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类比与模拟等,是科学实践活动中大量运用的科学方法。倡导科学方法、让科学方法深入人心、深入广大百姓的日常生活,一定可以大大地杜绝财力、人力、物力、时间的损失和浪费,极大加快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极大激发出人们建设美好未来的自信心、坚定的信念和持久的热情。[1]
(三)传播科学思想
科学思想是客观现实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它以事实为依据,以科学的精神和方法,探索规律,并认识事物的本质。科学思想来自于现实和有关知识,但是现实的知识并不就是思想,只有经过人脑的思维,即经过抽象和概括,才能将现实和知识提升为理性认识,形成科学思想。科学思想既是历史的继承,也是时代的创新,一个民族的科学思想也必然奠定这个民族的文化基调。正是凭着这些科学思想内化而成的个人素质的积累和沉淀,人们就会形成自己的科学判断力和决定力,这就是在公众中传播科学思想的最终意义。科学思想不仅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共同组成科学体系,构成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科学思想本身也是社会因素和文化力量。
(四)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的灵魂,它内化在科学的良知中,体现在科学方法中,凝结在科学建制中,贯彻在科学实践中。从科学精神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看,科学精神在引导科学工作者言行和保障科学自身健康发展的同时,渗透到社会公众的深处,影响人的精神世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精神的社会功能是多层次的、全方位的,它贯彻的是唯物主义,有助于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它是真善美统一的人文精神,有利于人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它是一种激浊扬清的革命精神,有利于消除愚昧、野蛮、迷信,提高社会的理性程度,营造务实高效、开拓进取、规范有序的社会氛围。[2]
二、完善基层档案科普体系
(一)以政府为主导,强化档案基层科普的管理
档案作为历史的真实记录,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档案管理和档案意识的科学普及。全国的档案科普工作的领导与管理,主要是依靠各档案局和档案馆。档案局发布根据社会和法规的发展颁布的相应政策,档案馆则根据档案科普和宣传的政策,联系实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具体实施档案科普活动,同时档案局要负责整体科普工作的检查、指导和监督。基层的科学技术协会、档案学会、区县档案馆给予社区和行政村相应支持,定期或者常态设立基层档案科普点,直接对接百姓关心的生活和工作。
(二)以教育为导向,提高档案科普人员的服务理念
档案基层科普要以重点人群为教育导向,提升科普工作人员的服务素质,带动社会化档案科普。第一,要重视和加强面向各级党政领导、行政干部的引导,将档案科普的宣讲纳入到地方党校进修班的培训固定课程。第二,档案科普要重视对本地区的国企、央企、中大型私企、外企等重点企业的教育,比如人事档案、经营档案、生产档案、基建档案、特殊载体档案等,不仅能够为本地区历史记录提供最直接最真实的证据,还能够进行社会秩序整理,带动其他组织或个人重视档案管理。第三,发挥校园教育作用。在校大、中学生更有条件接受档案知识,将档案科普纳入学校教育活动,开设档案科普讲座、举行档案馆参观、知识竞赛题库融入档案问题等,使教育效果得到保证。[3]
(三)以媒体为互动,扩大社会层面信息传播
在现实生活中,手机、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发挥传播速度迅速、形式种类多样、覆盖面广泛、受众接受程度高的作用。档案专业期刊具有学术引领性、权威性,应当开设档案科普专题,增加档案科普文章的收录,注重加强档案科普与业务服务的联动,例如《档案学研究》《兰台世界》等权威期刊增加档案科普内容,还可以制作当地《档案科普白皮书》,成为档案服务的公告栏、说明书、科普本。发生重点档案利用案例时,要组织宣传文案,制作电视广播讯息,以及利用微信、微博、抖音、浏览器推送、快手、今日头条等媒体渠道,最大限度地将档案科普融入服务中,发挥媒体社会化教育的效能。
三、市场化运作基层的档案科普
(一)实现档案科普投入主体的多元化
第一,政府增加投入。政府通过财政拨款兴建档案科普基础设施、资助档案科普电视台等档案科普传媒和扶持科技团体进行基层档案科普。第二,企业捐助档案科普活动。如上海企业通过捐赠来资助有影响的社会档案科普活动,外资企业是一支重要力量,如英特尔、施贵宝、3M公司、上海庄臣、壳牌(中国)有限公司、松下、飞利浦等企业捐赠的数目都比较大,次数也比较多。国内企业中的医药或保健品企业捐赠档案科普活动比较普遍,如信谊药业、华联制药等,具体形式主要有通过捐赠来赞助大型档案科普活动,资助档案科普活动。[4]第三,非营利组织中的基金会虽然不直接提供服务,却能筹集资金,用于资助各种服务组织,档案科普也在其资助范围之内。资助各种档案科普图书的创作和出版、资助公共广播电视档案科普节目和国家公共电台的技术报道节目等。
(二)档案科普运作主体的多样化
一是大众传媒领域,档案科普类的出版社和报社、档案科普广播电台、档案科普电视频道及档案科普网站等都是作为档案科普运作主体参与档案科普。二是科普场馆,加强了科学普及教育和娱乐功能,拓展了传统科技博物馆收藏展示功能,档案科普文化娱乐产业如档案科普旅游、档案科普游乐园、影视园等也是应运而生地作为档案科普运作主体。三是经营档案科普文化娱乐的企业一般既是投入者又是运作者,是企业为满足大众休闲消费市场需求而进行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投资行为,不仅加强对档案科普资源的开发和信息化建设,还体现出档案科普的趣味性、开放性、互动性,促进档案科普资源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
(三)档案科普传播媒体的市场化运作
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以及新媒体在档案科普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虽然媒体绝大多数是国有的,但因为多数是企业性质,经费要靠媒体自身运作获得,少数可以得到政府资助,自负盈亏。媒体的市场运作特性,给档案科普的市场化运作既带来压力,也提供机遇。档案科普媒体究竟应该采取怎样的市场化,以发挥在市场运作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档案科普创新作用,促进适应市场需求的好的档案科普作品不断产生,是必须重视的问题。
四、依托科学技术协会开展档案科普活动
(一)利用科学技术协会开展档案科普活动优势
各级科协是档案科普工作重要的社会力量。第一,各级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和人民团体,是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政府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社会力量。第二,职业上的优势。各级科协设有科学普及部和所属的科普事业单位,如科技馆、档案科普出版社、科技报社等,有一批档案科普工作的专职人员,构成了档案科普工作的一支专职队伍。第三,各级科协组织已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完善的科普组织网络,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建到了乡级,延伸到了村,联系到了农户,城市科协基层组织建到了街道,有的科普组织建到了社区和单位,企业科协组织建到了工矿企业,甚至建到了车间。科协作为公益性的群团组织,在组织举办科普活动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为此,发挥科学技术协会开展档案科普活动优势,以便开展好档案科普工作。[5]
(二)灵活运用档案科普工作中的操作方法
1. 以传播科学知识和信息为主的方法
以传播科学知识和信息为主的方法很多,现介绍两种。一是讲授法。指档案科普工作者或科技专家主要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公众传授科学知识,提供科学信息,促进其提升学习能力,增强素质的方法。其最大的优点在于档案科普工作者或其他科技专家能够非常便捷地同时向很多人传授科学知识与信息。在同等的时间里,公众能从中获得大量的系统知识。二是讨论法。指公众在档案科普工作者或科技专家的引领下,为解决档案和档案工作某个科学问题运用语言进行探讨,以期辨明是非真伪获取知识的方法。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交流和探索,集思广益,最终得以形成相对全面科学的结论时,不仅获得了科学真知,同时亦升华了科学精神。
2. 以传授技术设计和技能为主的方法
制作法和实验法在以传授技术设计和技能为主的档案科普工作中很典型。制作法是指在档案科普工作者或科技专家的指导下,公众按一定的科学构思与设想,利用工具将相关材料做成各种不同作品的方法。通过制作作品,更可贵的是使科普对象能够熟练制作,启迪制作者理解科学内涵,展示学具、教具、模型及多媒体资料等作品,这一过程对于手和脑的协调及其技能的训练有着重要意义。实验法主要是指在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设施,在一定的条件下,并借助专门的实验仪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公众在档案科普工作者或科技专家的引领下,通过一定的科学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科学现象及其变化,通过探索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相关的科学规律。实验法的特点是有较强的直观性、科学性和实践性。
3. 以传递科学思想和精神为主的方法
在以传递科学思想为主的档案科普中,阅读法和参观法是采用的基本方法。阅读法是指在档案科普工作者或科技专家引领下,公众通过阅读档案科普读物而获得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阅读的载体主要是报纸、杂志、图书等。随着电脑、网络和智能手机逐步进入千家万户、电子图书、档案科普影视、微博、微信等电子类阅读产品以其直观、形象、便捷的优势逐步取代传统读物成为公众档案科普阅读的主要载体。通过阅读可以获得前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参观法是指在档案科普工作者的组织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公众参与或观看与科技相关的活动、展览、设施,从而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提升科学兴趣,获得对档案科学更深层次理解。
参考文献
[1]时慧.浅析科普展示与档案管理的创新融合[J].档案与建设,2021(10):68-69.
[2]高大伟.档案科普信息资源开发初探[J].山西档案,2018(3):35-38.
[3]陈焕焕.我国档案科普工作效果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20.
[4]张莹.档案机构提供科普知识服务的新形势及对策[J].档案管理,2021(6):90-92.
[5]韩琦,陈石定.新媒体环境下气象科普信息传播探讨[J].传媒论坛,2020,3(23):174+176.
作者简介
刘洋(1978.2-),女,辽宁省盘锦市人,汉族,大学本科,预防医学专业,馆员,研究专长为档案学基础理论与实践,现工作在辽宁省盘锦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责编 / 马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