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后期制作的优化策略

2024-10-22邵嵬殊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12期

【摘要】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后期制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变革,由技术创新、媒体融合加速、观众消费行为多样化及行业竞争加剧等因素共同驱动。本研究聚焦于探讨该领域工作流程及其优化策略,分析了广播电视后期制作的核心工作流程,针对当前流程中存在的技术、内容、数字、互动以及流程管理等多维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旨在优化广播电视后期制作工作流程,以适应融媒体时代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后期制作

中图分类号:TN94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2.021

融媒体是指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通过技术手段融合,形成全新的内容生产、分发和消费模式。这一时代的广播电视后期制作不仅关注视频内容的编辑、调色、音效处理等传统环节,还深度融入了互动性、多平台分发和用户数据分析等新元素。本文通过对融媒体时代此类新元素、新局面的研究,旨在揭示这一领域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1. 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后期制作的工作流程

1.1 内容规划与前期准备

在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后期制作的内容规划与前期准备阶段,重点放在综合考虑多平台特性、精确分析目标受众以及明确技术需求三个方面。①制定跨平台内容策略,对电视、网站、社交媒体等不同平台的展示特性和用户互动方式进行深入研究,以保证内容能在各平台上有效适应和优化。②分析目标受众,对潜在观众的兴趣、偏好、观看习惯等进行数据分析,确保内容设计能够精准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③明确技术需求。技术需求调研包括对所需拍摄、编辑、特效制作等传统技术,以及VR/AR、高清视频制作等新媒体技术的评估,以此确定所需的技术工具和资源,确保内容制作的技术可行性[1]。

1.2 拍摄与素材采集

在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后期制作的“拍摄与素材采集”阶段,首先涉及对拍摄脚本的细化,包括场景设定、角色分配、镜头安排等,确保拍摄内容丰富且具有吸引力。随后利用先进的摄影设备进行高清晰度视频拍摄,涵盖4K、8K分辨率,以获取最佳的画面质量。对于特殊效果需求,可采用绿幕技术或运用动态捕捉系统,为后期特效制作提供便利。使用高质量的录音设备捕捉清晰的对白、环境音以及必要的现场音效。除了视频和音频外,根据内容需求,还会收集其他形式的素材,如图像、文档资料等,最后对素材进行即时备份和分类存储,使所有拍摄和采集的素材安全且易于后期调用和编辑。

1.3 素材编辑与优化

素材编辑与优化包含了从粗剪到细剪、调色、音频编辑及特效添加等一系列详细步骤,以将原始拍摄素材转化为引人入胜的视听作品为目的。粗剪是选择和排列拍摄素材的初步过程,侧重于剔除质量不高的片段,保留对叙事有重要贡献的内容,并初步建立节目的结构框架。继续细剪的过程中,进一步调整选定片段的顺序和时长,优化剪辑节奏,确保叙事流畅且富有吸引力。调色环节对视频画面的色彩进行校正和增强,包括调整亮度、对比度、饱和度等参数,以提升视觉效果。音频编辑涉及对录制的声音素材进行清理、剪辑、混音等处理,以清除噪声,优化对话清晰度,添加背景音乐和音效,增强节目的听觉体验。特效添加是使用数字特效技术增强节目视觉效果的过程,包括创建CGI元素、运用视觉特效和动态图形等,以增强现实感或创造出虚拟场景等。为满足融媒体内容的特性,还需考虑如何优化素材以适配不同的发布平台,如调整分辨率、格式等,确保内容在各类设备和平台上的兼容性和观看效果。具有高度完成度和观赏价值的广播电视产品最终得以形成。

1.4 版本输出与跨平台分发

版本输出与跨平台分发涉及将最终编辑和优化的内容转换为适合不同平台和设备播放的多种格式,并通过多渠道进行广泛分发。版本输出首先要考虑到不同播放平台的技术规格和用户观看习惯,对视频进行相应的格式转换、分辨率调整和压缩,以确保在各种平台上都能提供最佳的观看体验,包括从高清到标清的多种分辨率版本、不同的编码格式以及针对特定社交媒体平台优化的短视频版本[2]。

接着将输出的版本通过电视广播、在线视频平台、社交媒体等多个渠道发布,确保内容能够触及最广泛的目标受众。这一过程需要与平台方进行协调,满足其上传规范和质量要求,同时也需要策略性地选择发布时间和推广方式,以最大化观众的覆盖范围和互动率。针对不同平台的分发策略还需考虑内容的适配性,如在社交媒体上可能更侧重于互动性强、时间短的内容,而在在线视频平台上则可发布完整版内容。为有效管理跨平台发布的内容及监控其表现,还会利用内容管理系统(CMS)和数据分析工具,实时跟踪内容的观看数据、用户反馈和社交互动情况,为后续的内容优化和营销决策提供依据。

1.5 分析互动与反馈

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在线调查、观众评论区等渠道收集互动实现,捕捉观众对于内容的直接反馈、喜好和观看行为,包括点赞、分享、评论数等量化数据以及观众留言、讨论等定性信息。再通过数据分析工具对收集到的互动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包括观众覆盖范围、观看持续时间、互动率等关键指标以及观众情感倾向、偏好趋势等深层次信息,评估不同发布平台和传播策略的有效性。

基于分析结果的反馈循环对未来的内容规划、制作和发布策略进行调整,涉及调整内容主题、表现形式、互动设计等。对于表现出色的内容和成功的互动策略,也会进行总结提炼,以便在未来的制作中复制和扩展这些成功元素。互动收集和反馈分析工作,使制作团队深入了解观众的真实反应和需求,为制作出更加贴合观众喜好的内容提供科学依据。

2. 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后期制作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适应性问题

当下新技术的发明和引入速度飞速进展,远超过制作团队的学习和适应速度,导致了技术应用的滞后和不充分。例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4K/8K超高清视频处理等前沿技术的发展,为后期制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视觉体验,同时也对制作团队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团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进行技术学习和设备更新,既会增加制作成本,也影响制作进度。

2.2 内容整合难题

该难题主要源于不同媒体平台对内容格式、风格及互动方式的独特要求以及观众在各平台上的不同消费习惯。为实现内容的有效整合,后期制作团队必须在保持内容核心价值和一致性的同时,对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和优化,以适应各平台的展示特性和用户偏好。

内容整合难题涉及将单一的内容源适配为多个平台特定的版本,包括视频格式的转换、分辨率的调整,还包括内容长度、叙述风格和互动元素的差异化设计。例如,为社交媒体优化的内容可能需要更短的时长和更快的节奏,而内容导向的视频平台则可能更适合深度报道和长视频内容。跨平台内容整合还要求高度的创新和灵活性,以创造具有互动性和参与感的内容形式,满足用户对新鲜体验的需求。

2.3 互动性增强的挑战

随着媒体消费方式的演变和观众期待的提升,单向的内容传播已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观众越来越期望能够直接参与到内容的讨论、分享甚至是创造过程中。如何使用现有的技术手段或开发新的工具实现内容的互动功能。技术的限制可能会影响互动元素的实现效果和用户体验。如何在不破坏内容主体和叙事流畅性的前提下,巧妙地融入互动元素。设计不当的互动功能可能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降低内容的吸引力和价值。即便提供了互动机会,观众的实际参与程度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观众的个人兴趣、互动设计的吸引力、平台的用户基础等。随着互动性的增强,将产生大量的用户数据,如何有效地收集、处理和分析这些数据,以优化内容和提升用户体验,也是后期制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2.4 数据利用不足

后期制作过程中对观众行为分析、内容个性化调整以及效果反馈利用方面存在不足。尽管现代技术提供了丰富的手段追踪和分析观众行为,但后期制作团队往往缺乏有效的工具或专业知识深入挖掘这些数据背后的价值。无法准确把握观众的偏好和需求,导致内容制作无法精准定位。即使在获得一定的观众数据后,后期制作流程中也缺乏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具体制作决策的机制,错失了基于即时数据反馈调整内容以提高观众满意度和参与度的机会。

2.5 协作与流程管理

融媒体时代下,跨部门、跨团队以及多专业领域间协同工作的复杂性增加,导致项目管理和沟通协调的难度加大。后期制作过程中涉及的专业领域多样化,包括视频编辑、音频处理、视觉特效、内容策划等,每个领域都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同团队和部门间存在的专业壁垒和沟通障碍,可能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随着后期制作内容和技术的复杂性增加,项目管理的难度随之上升。需要协调的工作环节更多,各个环节间的依赖性强,如何高效地管理项目进度、资源分配和时间安排也是挑战。此外,融媒体环境下的快速迭代和多平台发布要求后期制作流程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响应速度,这对流程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3. 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后期制作的优化路径

3.1 强化跨平台内容整合

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和创新实践,可确保内容能够在不同的媒体平台上实现无缝对接和有效传播,同时保持内容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先进行内容的格式化设计,使其能够根据不同平台的展示特性和用户偏好进行灵活调整,例如,将长视频内容重新剪辑为适合社交媒体快速消费的短视频或图文形式。采用统一的内容管理系统对多平台发布进行集中控制和调度,以优化内容分发流程,实现高效管理。跨平台内容整合还涉及到跨媒体数据的整合利用,通过分析不同平台上的用户互动数据,深入了解观众行为和偏好,指导内容的优化和个性化推荐,从而提升用户黏性和互动率。

3.2 提升互动性和参与感

在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后期制作中需提升互动性和参与感,以增强观众的参与度和内容的吸引力。在内容设计和发布过程中融入互动元素,可以有效促进观众与内容之间的互动,提升观众的参与感。具体而言,可以利用社交媒体平台的特性,邀请观众参与内容创作和讨论,如通过话题标签、投票、评论等方式收集观众意见以及为节目或视频内容设置互动问答环节,增加观众参与的机会;开发互动式内容,例如使用360度视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创建沉浸式体验,使观众能够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内容;利用数据分析工具监测和分析观众行为,根据观众反馈调整内容方向,以更好地满足观众需求,进而提高观众满意度和忠诚度[3]。

3.3 优化数据分析与反馈应用

通过深度分析观众数据来指导内容制作和优化,以及利用反馈机制不断调整传播策略,确保内容能够更精准地满足观众需求。采集并分析来自不同平台的观众互动数据,如观看时间、频率、偏好、评论和分享等,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识别观众行为模式和偏好趋势。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对内容主题、风格、发布时间等进行优化调整,以更好地吸引和留住目标观众。建立起实时反馈机制,快速响应观众的变化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内容制作和传播策略。定期评估内容表现和策略效果,利用数据分析结果进行长期的内容规划和战略调整。

3.4 加强后期技术创新和应用

采用高分辨率视频技术,如4K/8K以及高动态范围影像技术,提升视频画质,增强视觉冲击力。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技术创造沉浸式和互动式观看体验,为观众提供新颖的内容消费方式。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如AI驱动的视频编辑和音频处理工具,提高后期制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通过AI分析观众数据,实现内容的个性化推荐和优化。应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优化内容存储、处理和分发流程,提高制作和发布的灵活性与效率。通过这些技术创新和应用,不仅可以极大提升内容的制作质量和观众的观看体验,还能有效提高制作流程的效率和内容的市场竞争力,满足融媒体时代观众多样化和个性化的需求[4]。

3.5 增强内容的多样性和深度

①用丰富内容主题、形式和视角以及深化内容质量和信息价值,以满足日益多样化和分化的观众需求。②扩展内容主题和类型,包括传统新闻报道、文化娱乐节目、科教内容、生活方式节目等,同时开发新的内容形式如短视频、播客、互动式和沉浸式体验,以覆盖更广泛的受众群体。③注重内容视角的多元化,鼓励采用不同的视角和叙述方式,如引入少数群体视角、跨文化交流视角等,增加内容的包容性和多样性。④深化内容的信息价值和思想深度,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创新表达方式,提供具有深度分析、批判性思考和文化价值的内容,满足观众对高质量内容的需求。⑤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特性,实现内容的个性化推荐和定制化生产,以更精准地满足不同观众的个性化需求和偏好。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和维持更广泛的受众基础,还能提升广播电视内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影响力[5]。

4. 结束语

在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后期制作必须适应技术发展的快速步伐,有效管理跨平台的内容整合,增强内容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充分利用观众数据指导内容创作,并优化协作与流程管理机制。我们不仅要应对融媒体时代下后期制作面临的挑战,还要把握媒体融合带来的机遇,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多元化需求,推动广播电视内容制作向更高质量和更广覆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卜建丽.融媒体背景下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对策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1,42(05):114-116.

[2]姜晨.广播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的方法研究[J].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07):43-44.

[3]李舒印.融媒体背景下电视节目后期制作对策研究[J].电视技术,2019,43(10):29-30,37.

[4]孙少莹.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后期制作的创新发展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2,43(09):155-157.

[5]高婧妍.基于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后期制作的创新发展[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01):176-178.

作者简介:邵嵬殊(1981—),男,北京人,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新技术在电视后期制作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