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驱动 生活联动

2024-10-22蒋银慧

阅读(教学研究) 2024年9期

【摘要】连续性文本阅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关联密切。本文旨在通过任务驱动,运用阅读策略,优化阅读评价,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培养学生从多种视角阅读、筛选整合信息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教学策略;文本资源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兼顾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加强非连续文本与生活之间的关联,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通过组织专题阅读活动,学习非连续文本阅读策略,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信息提取的能力,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渗透,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价值进行最大程度挖掘,发挥育人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非连续文本阅读教学策略进行梳理。

一、资料搜集,筛选整合信息

在小学语文阅读及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都会接触到一些非连续性文本信息。为了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教师可以挖掘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非连续性文本内容,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出现的非连续性阅读文本碎片进行分享,使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提升提取信息、重组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时,笔者发现课文中提供的学习资料较为有限,仅仅对开国大典的一部分作了描述。因此,为使学生对开国大典的盛况有所了解,笔者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开国大典有关的资料。从搜集情况来看,学生不仅搜集了与开国大典当天有关的资料,还搜集了开国大典前后社会情况的资料,了解了我国艰辛的发展历程,并且充分认识到正是无数先辈用鲜血与生命才换回了如今我们幸福的生活。课堂上,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讨论自己知道的、看到过的典礼,谈论对开国大典以及“仪式感”的认识。总之,将非连续文本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在文本中融入学生真实的生活碎片,可以提升小学生的非连续文本阅读能力。

二、任务驱动,解决真实问题

通常,学生的学习需要内驱力的推动,而这种内驱力可以细分为内部驱动与外部驱动两种。学生在内部驱动中,能够带着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学习活动,而在外部驱动下,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参与学习。非连续性文本本就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于生活,它具有实用性与生活性的特点,需要教师能够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关联,并且能够用真实的学习任务驱动学生,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学习。

比如,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金字塔》一课是由散文《金字塔夕照》和独立的非连续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两个部分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通过将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后快速了解了金字塔的全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引入两个真实学习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内驱力:第一,通过对文本内容的阅读,在阅读后适当搜集一些与金字塔有关的资料,并写出一份与金字塔有关的简要研究报告;第二,通过对金字塔的了解,自己组织语言向父母介绍金字塔。设计的这两项学习任务不仅与单元语文的主题“搜集信息,介绍一个地方”关联紧密,同时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这两个真实问题的引领下,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将口头表达、文本阅读、书面表达三者有机融合起来。

三、情境内联,提升学科素养

不论是独立型的非连续性文本还是辅助型的非连续性文本,都需要教师能够立足于真实情境教学,使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不同的教学资源之间产生内部关联。

1.独立型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需要教师能够结合文本主体制订教学目标,为学生设计具有内驱力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读懂文本内容以及学习文本写作方法的基础上,完成探究性学习,重构所学知识与技能。

例如,教学《金字塔》这一课时,首先需要解读主题,结合文本的内容与文体的特征制订教学目标,如:通过对《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进行阅读,对非连续性文本特点有初步了解;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阅读散文《金字塔夕照》与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对两篇短文所运用的不同的表达方式进行初步感知。其次,设计驱动任务,重新整合提取的信息,形成研究报告等文本资料,实现对信息的整合。最后,需要拓展阅读,实现文本的超越。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引导学生参与跨媒介阅读,使学生能够将报刊、网络、书籍等多种媒介运用起来,搜集更多的资料,以此来对金字塔产生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2.辅助型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

辅助型非连续性文本主要出现在课后练习题中,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将非连续性文本与课文教学两者有机融合起来,并且寻找两者之间的教学切入点,以形成教学合力,最大化地发挥出非连续性文本的辅助功能。

例如,《圆明园的毁/P+JIYiqaNDO9FvWIDcUXw==灭》一课配备了额外的阅读资源,形成了一个分段式的文献。其中就包括冯亦同的《和平宣言(节选)》拓展阅读以及以闻一多的《七子之歌(节选)》中的《澳门》和《香港》两首诗为主的补充阅读。完结主课文教学后,教师能以这些材料为基础,展开延伸性阅读,以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在教授这类需要辅导的分段文献时,教师需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朗诵,通过此方式帮助他们理解文献的含义并体验其情感深度。在学习完链接内容后,再重新阅读课文《圆明园的毁灭》,此时更能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四、盘活资源,优化测评进阶

小学学业质量检测不再是单一的知识性考查,而是转向更加注重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考查的内容越来越注重学生自身综合能力,越来越转向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真正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情境解题能力、灵活创新能力和融会贯通能力的评价。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中编排了《故宫博物院》非连续性文本。在执行“选择一到两个旅游点,为家庭成员讲解故宫”的任务时,学生首先要阅读相关的资料,并确定要讲解的旅游点。他们需要提炼出这些景点的核心信息,并参照“位置—外观—功能—传奇故事”的脉络来整合信息。另外组织开展“我是小导游”活动,让学生选择一两个景点,向全班同学作讲解。通过制作故宫游览图、写故宫推荐词等活动,推动学生将文本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再运用所学的知识和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综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通过多角度的测评,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在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如“乘搭公交车”中,小林同学要寻求乘坐公交车的最佳方案。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会发现,表格和文字是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图文类非连续性文本,如“台灯制作说明书”,学生在阅读时要注意文字和图形一一对照,两相比较之后,才能真正了解每个图形的含义和作用,尤其要关注图形的细节。

小学语文中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还有助于拓展小学生的知识面。因此,教师要结合非连续性文本的特点与类型开展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课堂学习后能够实现生活能力与阅读能力的双重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河实验小学分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