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求真落实,客观展现

2024-10-21丁锋

初中生世界·八年级 2024年10期
关键词:河工传记外公

技法指点

传记的任务不仅是叙述一个人的生活经历,还要揭示这个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传记写作是一项重要的文体写作。不过,同学们在日常传记写作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胡编乱造,缺乏真实;二是真而不实,缺乏细节;三是过于煽情,缺乏客观。优秀的传记需“求真落实,客观展现”:一是做好调查采访,掌握一手资料;二是筛选典型事件,适度丰富细节;三是力求客观公允,减少主观色彩。

领衔人:丁卫军,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任教于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组稿团队:2021年江苏省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

本期撰稿:丁锋,江苏省南通市学科带头人,曾获南通市初中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任教于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

原文呈现

盛夏,阳光灼热,一股股热风扑面而来。我眯着眼望向冒着热浪的田地。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仍卖力地喷洒农药,时不时笑着抬起头看着正在追逐嬉戏的小辈们,眼角的皱纹开出了花……

外公生在新中国成立那年。因生活所迫,他早早结束了学业,参加了工作。他并未自我放弃,硬要拼出一条风光的路。外公有着健壮的体魄,他凭着这一优势做了一辈子的力气活。

外公生性豪爽,十六七岁就去做了挑河工。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缺少大型机械设备。听外公说,当时挑河被视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从河流沿岸一直到街上,密密麻麻排着等待接受任务的人。每个河段都以大队为单位,插上红旗,这样无形中就形成了竞争的氛围。现在我能明白为什么外公总是喜欢站在桥上,望着河流流向远方……

外公年轻时走南闯北,几乎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干过各种各样的重活累活,知道各地的风土人情,朋友遍天下。他一直有改变生活的决心,尝试开拖拉机,学做开船工……在生活面前,在日复一日的辛劳面前,他从不低头。后来,外公手中有了些积蓄,生活也变得更好,但外公并不满足于现状,趁着年轻,咬咬牙拿出大部分积蓄办了个小厂,请工人在家做起了床上用品。尽管风险很大,但当时的外公意气风发,凭借着硬朗的身板、一身的力气,让儿女们在物资匮乏的童年尝到生活的甜,买了当时难得一吃的苹果,买了全村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又买了摩托车、电风扇,盖起了那时不多见的两层楼房……

外公年纪渐渐大了,却依旧闲不下来,照顾孙子孙女,种庄稼,每天凌晨两三点就去田里掰玉米拿到市集上去卖。

如今,外公已经生出了丝丝银发,每每周末看着儿女小辈们围坐一桌。屋里灯光倾洒,空调递出凉风,他的脸上总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热风再次吹过我的脸颊,将我拉回现实。绿油油的玉米地里,一位古稀老人满脸幸福洋溢,他的眼里流过了一丝清澈,显出一生的执着和拼搏。

这是典型的回忆性散文开头方式,“我”的视角使习作主观色彩偏重。

挑河工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工种,这里时间交代失真。同时,缺少体现人物精神的场景和画面。

这里呈现的“生活的甜”不具代表性。同时,在写外公走南闯北的过程中,需适度展示其心理动因。

劳动过程“真而不实”。

生活场景需进一步充实。

与开头呼应,但缺少传记的客观性。

综合点评

小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外公努力拼搏、创造美好生活的人生历程,表现了一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平凡人形象。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还注意到传主的人生道路与时代发展的内在关联。不过,具体写作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不够真实,一些时代背景的交代与历史不符;二是未落实处,一些能够突出人物的场景和细节展现不够;三是不够客观,开头结尾及文中有“我”的表述,主观性较浓。

升格指津

要体现传记“求真落实,客观展现”的特点,可以在以下方面做调整:

1.更新一手资料。进一步采访传主,力求材料更符合事实、贴近人物。

2.丰富典型内容。在一手资料的基础上,丰富能凸显人物形象的场景和细节。

3.减少主观色彩。修改开头和结尾,去除第一人称“我”的叙述色彩。

佳作出炉

外公

外公生在新中国成立那年。早早就结束学业,参加生产劳动的他,从未放弃对新生活的追求,硬是闯出一条风光的人生之路。

外公生性豪爽,十六七岁就去做了挑河工。改革开放前,我国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当时,挑河被视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从河流沿岸一直到街上,密密麻麻排着等待分配任务的人。每个河段都以大队为单位,插上红旗,这样无形中就形成了竞争的氛围。真是彩旗飘扬,人声鼎沸,你追我赶。在我们这一带,大量分洪道和滞洪区都是人工挑出来的,我们这里的风调雨顺也是前辈们的肩膀扛出来的。现在,外公总是喜欢站在桥上,望着河流奔向远方。在他那浑浊的眼里,一遍又一遍闪现出挑河工战天斗地的热闹场面,闪现出那个十六七岁少年劳动的身影。

年轻时的外公走南闯北,跑遍大半个中国。他干过各种重活累活,熟悉各地风土人情,也结交了不少朋友。

外公秉持着改变生活的决心。他开了几年拖拉机,给人家运送货物。后来他听说开货船能挣到更多钱,就做了一名开船工……在生活面前,在日复一日的辛劳面前,外公从未低头。后来,外公手中有了些积蓄,生活也变得更好。但他不满足于现状,趁着年轻,咬咬牙投入大部分积蓄办了个小厂,请工人在家做起了床上用品。尽管风险很大,但当时的外公意气风发。那是20世纪90年代初,乡镇企业百花齐放的年代。外公凭借硬朗的身板、一身的力气,让儿女们在物资匮乏的童年尝到生活的甜。他买了全村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相继又买了摩托车、电冰箱,盖起了那时不多见的两层楼房……

外公年纪渐渐大了,却依旧闲不下来。他一边带孙子孙女,一边侍弄他的庄稼地。现在的他,每天凌晨两三点就下田掰玉米、装车、摆摊、售卖……一直忙到艳阳高照时才回家吃饭。

外公已经生出了丝丝银发,但每每周末看着小辈们围坐一桌,屋里灯光倾洒,他的脸上总洋溢出幸福的微笑。他在笑什么呢?也许是因为用勤劳的双手,雕刻出了人生的华美图画吧,也许是在感慨用汗水浇灌的生活花朵是如此绚烂吧。

热风吹过田野,绿油油的玉米地里,一位古稀老人满脸幸福洋溢,皱纹也开成了一朵花。他的眼里流过一丝清澈,显示出一生的执着与拼搏。

去除回忆式开头,避免主观色彩过重。概括传主一生道路,有效启思引读。

增加描写内容,还原当年集体劳动的热闹场景。将“我能明白”改为对外公神态、心理的描摹,更客观更形象。

交代时代背景,更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外公创业成功的客观原因。

所罗列的“生活的甜”有层递性和代表性。

对人物劳动情形交代更具体,更能突显真实性。

揣测传主心理,丰富人物形象。

让人物自行展现心理,体现“传记”色彩。

综合点评

原文做了改动以后,传记色彩得以彰显。一是记叙要素更显真实,几个年代背景的交代与实际相符,有效体现了传主艰苦创业的形象;二是场景、细节更为丰富,无论是挑河工集体劳动的景象,还是含饴弄孙温情脉脉的场景,以及人物心理,小作者都进行了合理想象、具体描摹;三是叙述口吻更显客观,文中消解了“我”在叙述中的主观性,转为对传主的直接叙写,力求让人物“自行”展示其自我形象。

猜你喜欢

河工传记外公
明清时的河道治理中心与三代河工的淮安万家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清代河工赔修制度研究综述
传记必须回归史学
传记书坊
我的外公
外公做的门
外公是个象棋迷
“校风,大;学风,好”
An analysis o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ame of a Missionaries’newspa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