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对外籍人士数字服务的精细化研究

2024-10-21庄嘉

检察风云 2024年13期
上海市于2023年9月推出《外籍人士在沪服务手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上海要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近年来,上海坚持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为主攻方向,充分运用“出行即服务”(MaaS)平台,丰富“随申行”App、“随身办”App等线上方式,持续为外籍人士提供更加精细的数字服务。

多措并举推进数字服务

在外籍人士数字服务的顶层设计方面,上海于2023年1月召开优化营商环境建设大会,发布《上海市加强集成创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细化了4方面27大项195小项任务举措,其中,明确要求创新开展移民融入服务,为外籍人才提供高品质服务保障,包含了电子手册、网站引领等数字服务项目。

首先,在电子手册层面,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对外友好协会于2023年9月推出《外籍人士在沪服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为外籍人士提供资讯服务和办事指南。《手册》涵盖四大部分,一是“上海概览”,介绍上海基本情况;二是“来到上海”,包括入境后政务手续、实用小程序、公共交通、租房、教育、医疗、求助热线、天气、法定假日等重要信息;三是“探索上海”,推荐颇具特色的文化场所、旅游信息、书店、国际性会展和赛事、购物、网红打卡地、特色美食等;四是“服务信息”,涵盖各种实用网站、英文热线、各类服务机构列表等。

其次,在网站引领层面,新版上海国际服务门户(english.shanghai.gov.cn,以下简称“国际门户”)已于2024年1月1日上线。国际门户是“中国·上海”政府门户网站的外文版,以外籍人士为第一视角,设计出契合他们使用习惯的产品。同时,国际门户的脸谱、X平台、微信英文版等3个海内外社交媒体平台对外启用。

在信息导航方面,国际门户聚焦外籍人士来沪主要需求,分别设计“经商”“工作”“旅游”“留学”“消费”等5个分众场景,以清单式服务指引、友好型办事指南、高频事项检索等方式,实现对相关信息的准确导航。

在办事指南方面,国际门户还设有“生活在上海”栏目,通过模拟“迁往上海”“熟悉上海”“融入上海”3个阶段场景,配以相应办事指南,有效解决外籍人士从快速入境到办居住证,从办银行卡到衣食住行等不同阶段的多种需求,打通外籍人士办事“堵点”。

此外,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主管的“随身办”App专门设置了“外籍人士专栏”,涵盖签证事务问答、永久居留事务问答、汉语文化培训考试、移民融入服务站查询以及社会融合服务站查询方面的服务。

数字服务仍有提升空间

不可否认的是,在涉外婚姻服务、申请签证等方面,就外籍人士数字服务而言,仍需要进一步精细与优化,从而更好地满足外籍人士在沪需求。

涉外婚姻服务事项有待进一步拓展

“涉外婚姻”,指的是中国公民同外国人,内地居民同香港居民、澳门居民、台湾居民、华侨之间的婚姻。以往,沪上涉外婚姻登记只能在市级婚姻登记机关办理,现在扩大到试点区的婚姻登记机关。换言之,当事人可以在上海市婚姻登记中心(徐汇区漕宝路80号3楼)或试点婚姻登记中心,自行选择办理涉外婚姻登记。自2024年1月1日起,浦东、黄浦、徐汇、长宁、静安、闵行等六个区均试点涉外婚姻登记。

当然,涉外婚姻服务方面仍有优化空间。比如,涉外婚姻登记在选项方面存在条件限制。例如,户籍地在上海市松江区的中国公民与一名外籍人士结婚,只能选择市婚姻登记中心。根据目前政策,只有一方常住户口属于试点区居民,可以选择在市婚姻登记中心抑或在试点区的区级婚姻登记中心办理涉外婚姻登记。若户口所在区还未纳入试点区,只能在市婚姻登记中心办理涉外婚姻登记。

又如,在跨省通办方面,对外籍人士存在限制。“跨省通办”,指的是双方均不是上海户籍的婚姻登记当事人,只要一方持有上海居住证,就可以凭一方居住证和双方纸质户口簿、身份证,在上海市任意一个区级婚姻登记机关申请办理婚姻登记。该政策经国务院批准,于2023年6月1日起实施。但该项福利不适用外籍人士。因为“跨省通办”适用对象是中国公民的结婚登记和离婚登记,必须双方均是中国公民。因此,涉港澳台、华侨及外国人的婚姻登记,以及补领婚姻登记证、补办结婚登记、婚姻登记档案查询、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等事项不能通过“跨省通办”实现。

对此,笔者建议“随申行”App、“随身办”App等线上平台,可以进一步扩大涉外婚姻登记选项的范围,并将“涉外婚姻服务事项”渐进式纳入“跨省通办”范畴,以进一步提升涉外婚姻服务质效。

申请工作签证程序有待简化

在操作层面,外籍人士的工作签证程序还是相对比较烦琐的。一般而言,外籍人士在沪工作需要经历至少5个环节,即“确认职位→工作许可证申请→体检记录→签证申请→入境与居留许可”。每个环节均有时间节点的限制以及相关条件。

当然,这5个环节对于外籍人才而言,是可以被打破的。2024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浦东新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7年)》明确提出“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其中,第9、第11、第12条赋予浦东新区为符合条件的外籍人才提供3项特权,即外国高端人才确认函、长期多次出境有效签证、证件审批集成。

对此,建议在线上预约服务事项上,可以进一步合并相关环节,或者简化5个环节中的程序。对一般外籍人士而言,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参考外籍人才的特殊待遇。比如,对于连续多次在华办理工作签证的外籍人士,可以设立简易程序,提高其申请工作签证程序的便捷度。

身份识别渠道有待进一步优化

“中国绿卡”,指的是在中国适用的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中国于2004年8月建立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管理制度,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人士,经本人申请与公安部批准,可以取得永久居留资格。

目前,“中国绿卡”代码是“字母+数字”。其中,字母代表对持卡人原有国籍的识别。相较于前文所述的外籍人才,中国绿卡适用的对象范围更小、条件更高。由于“字母+数字”的形式与我国二代身份证数字模式的识别方式不同,不利于线上预约等数字服务的实现,因此“中国绿卡”并未在“随申行”App、“随身办”App等设置相关程序应用。由此可见,如何将“中国绿卡”、护照等与中国居民身份证采取同等待遇,已然成为应对外籍人士数字服务精细化研究的重要课题。

当前,我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已将“便民利民措施”上升为法律规定,着重强调对出入境人员权益的保护。按照同等待遇原则,外籍人士在华的相关权益理应受到更加精细的保护。

对此,一方面,建议用数字代替字母表明国籍,将“15位数字”换成“18位数字”,令中国绿卡的编码换成与我国二代身份证数字模式同等配置,以方便识别。另一方面,在“支付宝”绿卡识别、“随申行”App、“随身办”App的“外籍人士专栏”等程序应用上,实现“中国绿卡”甚至护照的识别进入,拓宽实名认证通道和方式。此外,外籍人士普遍习惯使用现金。对此,建议在助推外籍人士线上支付的同时,由区政府或街道会同主要商户,拓展可以现金付款的门店,并参考以往支持刷卡或支持支付宝微信一样的贴纸予以醒目标识。如此一来,外籍人士不仅可以选择方便的线上支付,也可以选择使用现金进行消费。

编辑:黄灵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