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亩桑园里“长”出新经济
2024-10-21宋莹莹
种桑养蚕是浙江省新昌县的传统特色产业,我的父亲宋六华原本做矿石生意,看到家乡的土地抛荒、传统的养蚕业逐渐没落,觉得十分可惜,同时也想给赋闲在家的村民们“找点事情做”。2007年,他回到家乡新昌县宋家村,成立新昌县华兴桑业专业合作社,投入3500万元,流转了1200余亩土地,打造了“千亩桑田”,成为了当时新昌县规模最大的集蚕桑种植、桑蚕养殖为一体的合作社。对我而言,桑田不仅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情感。父亲造福桑梓、助农惠农的举动犹如一颗种子,在我心里生根发芽。
近年来,随着棉纺、化纤等原料逐渐兴起,蚕丝需求量越来越少,加上电商兴起,实体销售遇到瓶颈,父亲的蚕桑产业经营方式里只有门店或者客户上门咨询,销量有限,影响力也局限于附近乡镇,基本没有县外的客人来选购,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蚕桑产业发展。曾经的蚕桑大村,如何谋变?
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
2013年,我从英国斯特林大学毕业,父母亲年纪越来越大,对合作社的生产经营事务感到力不从心。毕业后,我便回到家乡,投身那片熟悉的桑田地。千亩桑田资源丰富,就看怎么盘活这些资源,把事业做得大一点,多解决些就业,让看着自己长大的邻里乡亲,能跟着多挣些钱,不至于背井离乡打工,这样从小长大的村子就不会消失。
为过技术关,炎炎夏日,当姑娘们躲着太阳时,我在追逐日光浴,往一人高的桑树地里钻,研究土壤与桑树长势,从“零基础”慢慢学。一有机会就到各地参加各类农业培训,学习农业政策。
2014年,通过对多家合作社的大量走访,逐渐看出些门道:做好农产品生意,必须要走深加工之路;只有面向市场,不断更新产品,才能找到农产品的利润点。带着新理念,我说服父亲和合作伙伴,开辟产业发展新赛道。一方面延伸蚕桑产业链。带领团队赴外地学习手工制蚕丝被,并学习炒桑叶茶技术,引进先进设备和工艺,不断改进更新生产和加工技术,还定期举行种桑养蚕、手工制被、炒桑叶茶技术培训,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就业、创业。另一方面打造蓝莓相关产业。蓝莓这种水果虽然价格有些高,但种起来却不难,产量也高。于是我们在海拔300多米高的山上,开垦了150亩蓝莓基地。蓝莓为什么要种在山上呢?这是因为蓝莓耐寒,山上光照时间长,也无需担心气温过低把蓝莓冻坏。此外,通过参加新昌县农广校开办的水果蒸馏酒制作培训班,延伸了蓝莓产业链。
如今,合作社每年可生产鲜茧10余吨,100%桑蚕被、蚕丝枕2000多套,桑叶茶2000余斤,“奥尼尔”“梯芙蓝”等品种的蓝莓鲜果50余吨、蓝莓果酒3000余斤。合作社注册商标“龙亭山”“云桑田”。蓝莓鲜果在2019年浙江省知名品牌农产品展示展销时令农产品中荣获金奖,同时种植基地也被评为“市级美丽果园”。
把品牌和产品打出去
“天然的蚕丝都是原白色,合作社的手工蚕丝被采用双宫蚕茧为原材料,先后经过选茧、煮茧、剥茧开棉、冲洗晾晒、拉丝成被等步骤制作而成。这种手工蚕丝被质地细密、手感松软、厚薄均匀,还有淡淡的植物纤维味道”;
“桑树全身都是宝,制作1斤成品桑叶茶则需要7斤多鲜叶,经过自动化茶叶加工设备有序运转,摊晾、杀青、捋条,一片片鲜叶就变成了清爽甘醇的香茗,用开水冲泡,汤色清澈明亮,口感清香甘甜。”;
“大家看,我身后一排排蓝莓树枝头挂满了带着果霜的饱满果实,最大的蓝莓有5角硬币那么大,除了新鲜蓝莓外,还有纯手工酿造的蓝莓酒,口感醇厚自然,一坛蓝莓酒,锁住夏天的味道。”;
如何打响合作社农产品品牌?在“大网红”直播间,亲眼见证过几分钟销售几千单的“奇观”。2016年,合作社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转向“直播带货”新赛道。
站在直播镜头前,合作社直播团队与黄土地上的蚕桑基地、身后的青山脚下融为一体,展示着一床质感蓬松的蚕丝被的诞生、蓝莓果酒“巧制作”等。“这床蚕丝被的绣花真漂亮”“云桑田不愧是好品牌”……合作社凭借优质的产品和良好的口碑圈粉无数,上线的蚕丝被一下子就被抢购一空。面对直播取得的销售佳绩和不错的播放量,合作社开始感受到抖音的魅力。如今,合作社已组建了一支专业的直播团队,坚持每日直播。一方面紧跟电商市场潮流,同时合作社的运营思路并不止步于“卖被子”,而是借助场景化、互动化的传播方式全方位展现丝绸文化。从如何辨别真假蚕丝,怎样挑选蚕丝被,将创意融合到主题繁多的抖音原创作品中,让种桑养蚕的文化记忆不断传承下去。
此外,与知名“三农”短视频内容创作者合作,展示和销售各类优质农产品。2022年,央视农业频道专门来到合作社,拍摄纪录片《蚕宝宝的一生》,视频播出后,迅速收获了一大波流量。合作社知名度越来越高,蚕丝被、桑叶茶、蓝莓果酒等产品的销售半径和销售额迅速扩大。合作社已经打通上下游,把种桑养蚕、手工制作、实体销售做成了一体化产业,有效避开了市场的行情波动,还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乘着“互联网+”的快车,合作社的农产品销到了全国多个省市,甚至远销美国等海外国家。
培育研学游新业态
在育蚕房里,“蚕宝宝的房子要盖多久?它要在房子里住多久?它都在房子里干什么?”暑假,合作社工作人员带孩子们观察了蚕宝宝吐丝结茧的过程,并就“蚕宝宝在房子里干什么”的问题跟孩子们展开了讨论;在蚕丝被制作间里,新品款式琳琅满目;展陈柜上,桑蚕丝文旅产品让人称赞……研学游成为一些青少年开启假期模式的热门之选。
2023年,合作社抓住“研学游”的潮流,与新昌县青少年活动中心、读书联盟、新昌县中小学等单位对接,开展“研学游”活动,孩子们聆听了“蚕的一生”,观看了蚕的变化,感受蚕桑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孩子们开启新的探索之旅。
要想在研学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在课程研发、研学体验、服务品质上进一步提升。合作社联合市县农创客协会,推出“认养一只蚕”活动,邀请小朋友走进桑蚕世界,了解蚕的基本知识,如生命周期、饲养方法等,全程参加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合作社创立“梅渚蚕桑文化馆”,大力宣传蚕桑文化,蚕桑丝织制作技艺被录入新昌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得益于产品创新和客户拓展,目前合作社年饲养蚕种最高达到1200多张,生产优质蚕茧60余吨,每年还会从澄谭街道、镜岭镇等周边10余个乡镇(街道)的农户家里收购2万公斤左右桑叶,帮助村民增收20余万元。合作社荣获浙江省示范性农民合作社、浙江省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绍兴市农业科普示范基地、澄潭街道“乡贤助乡兴”同心共富实践基地等称号,被列入经特作物提质增效新技术示范点。
创新方能拥抱未来,在未来的产业布局中,合作社将继续坚持高品质的匠心工艺,开发更多创新产品,开拓更多的销售渠道,在新的赛道上勇往直前。
(作者单位:浙江省新昌县华兴桑业专业合作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