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农广校主阵地作用培育高素质农民

2024-10-21方平曾龙威刘丹

农民科技培训 2024年10期

近年来,湖北省石首农广校紧扣高素质农民培育这一核心任务,建机制、出政策,一大批思想水平高、生产技术高、管理能力高、经营水平高的高素质农民通过培育脱颖而出,成为创新创业的 “领头雁”、产业振兴的“排头兵”、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同时更多的乡土人才,正在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机制下,孕育成长,破土而出,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推动“三农”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人才新动能。石首农广校先后荣获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提质增效百佳校、全省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突出单位、全省最美农广校、湖北省农民教育培训示范基地等称号。

一、高位推动,坚持党委政府导向有位置。石首农广校作为全省少有的体制内的有围墙的学校,不断畅通高素质农民通道,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驶入快车道。一是高标准规划。根据广大农民群众对培训的需求,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印发<石首市高素质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关于实施高素质农民工程的意见》等文件,从高素质农民的组织实施、教育培训、政策扶持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对高素质农民给予免费服务、优先待遇,让农民享受看得见、摸得着因政策带来的实惠。二是高标准推进。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均高度重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尤其是每年市委市政府都把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每年召开的全市三级干部会议和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都要重点总结和安排部署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开展的情况列入全市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市人大、市政协多频次开展调研高素质农民培育活动,形成四大班子共同重视、支持、发展高素质农民培育事业的良好氛围。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将高素质农民培育列入市政府着力办好的十件民生实事之一,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得到了农民群众的拥护。三是高标准保障。虽然石首财政十分困难,但石首市委市政府从未降低或减少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支持,特别是近年来,农民群众对教育培训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市财政将高素质农民培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长,保证全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正常开展。

二、高点运行,坚持发挥农广校作用有平台。石首农广校聚焦高素质农民培育需求,提升办学条件,强化体系建设,不断为高素质农民培育搭台子、举旗子。一是整合资源充实“生力军”。石首农业农村局重视农广校建设,抢抓机构改革机遇,乘势而上争取市委编办2019年9月批准成立市农业技术培训学校,由原市农业技术学校(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石首分校)、市农机化技术学校合并而成,挂湖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石首分校牌子,实行“一门两牌”一套班子运行,编制人员由12人增至21人,壮大了队伍。目前,每年培育高素质农民800余人、农村实用人才和创新创业带头人3000余人次。二是依托项目强化“主阵地”。以农广校为载体,借助长江大学石首市乡村振兴研究院、石首市新时代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研究院建设契机,石首市政府先后投入资金,完善教学设施设备,改善办学条件,与“两院”实行合署办公,与长江大学开展校地合作,大力发挥农广校主体作用,不断巩固和强化农广校在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三是接续推进拓展“练兵场”。石首农广校上联政府,横联各部门,下联产业和农民,突破传统思维,推动资源聚集,充分发挥农广校、涉农院校、农业龙头企业、涉农相关部门等优势作用,引导优质教育资源下沉乡村,推进教育培训资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同时,借助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县建设契机,以学习践行“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聚焦优质粮油、精品果蔬、特色水产、畜禽养殖等六大主导产业,重点突破、提质显效,打造江汉平原农广校高素质农民培育标杆,领航高素质农民培育新天地。

三、高效出彩,坚持典型经验模式有特色

石首农广校立足县域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优化培育模式,持续发力。一是坚持培训与宣传相结合,增强培育灵活性。多次与市融媒体中心联合,从教师到学员,从课堂到田间,以“政策辅导进基层”为主线,以政策讲清、技术讲透为目的,跟踪拍摄,持续报道,打造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连续剧”,进一步扩大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影响力、带动力。二是坚持培训与产业相结合,增强培育针对性。积极探索“送教下乡”“送学到村”“送技进园”等模式,聚焦农业产业发展,采取“观摩交流+实地体验+动手操作”形式,突出基地现场教学,现场点单,让学员较快提技增能。三是坚持请进与走出相结合,增强培育有效性。邀请多名市、县内外农业领域的专家为学员集中授课、答疑解惑,紧盯重点任务,分批次、分类别、分时段组织学员走出去,分别到恩施、荆门、钟祥、京山、宜昌、枝江、襄阳、杭州等地学习考察,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引领示范,带领村民走向致富路。

(作者单位:湖北省农广校石首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