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洪市:高素质农民后续跟踪服务工作探索与实践

2024-10-21李新梅

农民科技培训 2024年10期

为巩固和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训成果,确保学员所学知识技能有效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景洪市农广校实施一系列跟踪服务措施,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

一是建立长效跟踪机制。景洪市农广校每次培训结束后,建立学员信息库,包括联系方式、培训内容及反馈意见等,为后续跟踪服务打下基础。同时设立专门的跟踪服务团队,负责定期回访、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根据学员需求设计开展后续培训。

二是实施个性化指导。针对每位学员的实际情况及培训后的实际情况,开展一对一或小组式的个性化指导服务。通过现场指导、电话咨询、线上视频等多种方式,解答学员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或优化建议。持续不断地与学员对接,了解他们的工作生产情况。如了解到学员方旭的雨林徒步旅游项目缺少当地向导,结合高素质农民项目创新雨林向导课程,培养了当地村民35人为雨林向导,月增收6000元至1万元。景洪市农广校根据学员个人的特长开展服务,如谭伟学员具有很高的荔枝种植技术水平,在学校跟踪服务指导下,申报了云南省级家庭农场,谭伟的家庭农场创办了农民田间学校,谭伟也成为了土专家,指导其他学员种植荔枝。学员杨顺航、马连等有着丰富的创业经验,学校邀请其现身讲课,并培养两人成为全省首批共享师资,进一步发挥他们领头雁的作用,带动更多的学员创业致富。

三是搭建交流平台。景洪市农广校建立微信群、QQ群等线上交流平台,鼓励学员之间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形成良好的学习互助氛围。同时,定期举办线上或线下研讨会、交流会,邀请农业专家、成功农户进行经验分享,拓宽学员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如举办头雁学员和农民田间学校校长座谈会,邀请农业部门的专家和负责人座谈,宣传各部门的惠农政策以及项目支持为学员与单位间搭建合作的桥梁。通过交流群平台,学员间互帮互助。

四是推送政策与市场信息。及时收集并推送最新的农业政策、市场信息、技术动态等,帮助学员把握市场动态,优化种植结构,提高经营效益。如跟踪服务中根据学员的生产情况及规模,及时指导4名学员申报省级家庭农场。结合乡村振兴产业项目积极认定乡村工匠、致富带头人,给予资金奖励与项目扶持,指导发展。

五是持续跟踪评估推优。定期对跟踪服务效果进行评估,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方式收集学员反馈,了解服务效果及存在的问题以及学员需要什么样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不断优化服务内容与方式。通过后续的跟踪回访,学校根据农民的生产需求新增了无人机植保、农村电商直播、雨林向导等农民技术新课程8门。通过后续的跟踪回访,储备优秀人才,及时推先推优,学员马连经学校推选,多次荣获国家、省、州、市表彰,3名学员获州市劳模,4名学员获州级产业人才表彰。

六是部门联动开展回访服务。景洪市农广校与市妇联、市共青团、市人大等部门合作,回访主动邀请各部门参与,实现资源共享,解决学员生产难题。如与市妇联共建了一所农民田间学校,与市人大联合调研学员产业,提出建议,督促相关部门办理。

尽管景洪市农广校后续跟踪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部分偏远地区的学员难以获得及时有效的现场指导,导致服务效果参差不齐;农业技术日新月异,部分学员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和应用水平有限,难以跟上技术发展的步伐;部分学员对政策、市场信息获取渠道有限,难以及时获取有效信息;部分学员在培训结束后,由于缺乏长期规划与激励机制,参与后续跟踪服务的积极性不高。

针对这些问题,景洪市农广校将加强服务团队建设,引入更多专业人才和技术力量,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远程视频教学、在线答疑等,扩大服务覆盖面,提高服务效率加强技术培训与引导,定期组织新技术、新模式的培训活动,邀请行业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提高学员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同时,加强对新技术的示范推广,让学员亲身体验新技术带来的效益。拓宽信息渠道,建立健全信息发布机制,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定期发布农业政策、市场信息和技术动态,确保学员能够及时获取有效信息。建立激励机制,设立优秀学员奖励制度,对在跟踪服务中表现突出、成果显著的学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学员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强化宣传引导,加大对高素质农民培训及其跟踪服务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认知度和支持度,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作者单位:云南省景洪市农广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