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培训“后半篇文章”推动成果转化应用

2024-10-21袁权王茜武秀伟胡赛

农民科技培训 2024年10期

编者按:跟踪服务是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展跟踪服务,帮助学员把在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发现的不足、激发的灵感,在后续的生产和发展中转化落地,既保证了培训成效落到实处,也为培训组织者谋划下一步工作找到创新点指出了方向。本期专题聚焦跟踪服务工作探索与实践,刊登几篇文章,敬请关注。

人才振兴,教育先行。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培训内容不断深化拓展、高素质农民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也要看到,农民教育培训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跟踪服务质效不高,便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江苏农民培训学院以开展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为主要职能,在扎实做好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的同时,针对跟踪服务环节存在的供需匹配不精准、学员满意度不高等问题,坚持问题导向,强化供需对接,增强跟踪服务的及时性、针对性、有效性,致力于满足学员个性化多元需求,提高学员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注重整合力量,规范跟踪服务主体

(一)健全工作推进机制。为推动跟踪服务工作顺利开展,提升组织化程度,建立由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培训单位相关人员组成的跟踪服务工作推进机构,完善工作机制,统筹负责跟踪服务工作的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等,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确保工作有力有序,增强跟踪服务的及时性。

(二)精心遴选指导教师。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要和学员实际需求,注重面向项目实施地区市、县、乡三级农技人员、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技术骨干、“土专家”、“田秀才”以及培训机构专业教师等群体,精心遴选指导教师。

(三)强化横向联合协同。深化农业科技创新全链条、各环节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制机制,将农民培训跟踪服务工作纳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服务范畴,整合农业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企业的资源力量,推进政、产、学、研、用合作,推动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搬上“货架”、从“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二、注重精准有效,规范跟踪服务内容

(一)精准分析需求。只有准确把握培训对象的现实需求,才能因人施策、有效供给。注重将本地产业发展技术短板和学员能力弱项作为跟踪服务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增强跟踪服务的针对性。一是补齐产业发展短板。针对学员在智慧农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短板,深入调研,摸清需求,开发相应的教学专题、实践平台,针对性地精准提供服务内容。二是弥补学员能力弱项。根据不同类型主体在不同发展阶段对知识和技能的多元需求,坚持分层分类跟踪服务。对经验不足的农民,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训操作,提升实践能力;对具备一定基础的农民,注重开拓视野和拓展思维,在创新经营理念、运用新技术、品牌打造等方面,开展针对性指导;对能力素质、发展层次相对较高的农民,依托“培训+学历”“培训+职称”等衔接贯通机制,注重赋能提升,加强政策指导,拓展农民职业上升通道,打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农民队伍。

(二)有效满足需求。强化产教融合,推动培训教学链与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提升农民教育培训适配率、职业适配率。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广泛收集整理学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围绕良种、良法、良机等重点,在种养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品牌创建、政策法规、金融保险、质量安全、企业创办等方面,谋划跟踪服务内容,增强跟踪服务的有效性。

三、注重转化应用,规范跟踪服务方式

(一)强化线上服务。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集中答疑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丰富跟踪服务形式,提升跟踪服务质效。一是搭建跟踪服务平台,以培训班级为单位建立微信群,由班主任或辅导员定期推送惠农政策、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等内容,服务学员生产经营活动。二是鼓励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培训机构专业教师等依托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云上智农App等,开展线上问题咨询、技术指导、科学普及等信息化服务。通过农民线上“下单”,专家在线“接单”,强化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对接,打通“自下而上”的服务通道,使跟踪服务更高效。

(二)做实线下指导。线下指导运用个性化指导、集中答疑、实地观摩等多样化形式手段。一是在重要农时节点,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到田,对农户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制定科学合理的种养方案,落实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最后一公里”。二是集中答疑解惑,即由指导专家根据收集整理的农业生产实际问题,进行梳理分类,拟定解决方案,精心备课,对同类问题集中解答,有效解决生产实际问题。

(三)促进成果转化。在跟踪服务过程中,更多关注产业具体困难,更多关心农民急难愁盼的事。立足成果转化、推动发展,突出“三新”成果应用,即突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聚焦解决农业产业发展、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难点,打通产业发展关键核心环节,切实将培训成果转化为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的现实生产力。

四、注重落实责任,规范跟踪服务档案资料

(一)强化管理责任。培训工作实行班主任和辅导员带班负责制,班主任负责班级培训计划及跟踪服务的组织实施,辅导员协调解决跟踪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班主任及辅导员跟踪学员培训学习情况,管理微信群组,组织实地观摩,协助专家技术团队做好跟踪服务,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二)规范服务频次。在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基础上,充实完善学员信息,对数据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做好跟踪服务基础工作。认真落实项目实施要求,培训结束1年内对所有学员开展不少于2次的跟踪服务,确保跟踪服务及时有效,帮助学员解决生产实际难题。

(三)加强资料整理。按照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以及项目实施要求,扎实做好跟踪服务资料留存,及时将现场指导、集中答疑的照片,云平台、电话、微信等线上服务记录截图,跟踪服务卡等资料整理归档,待跟踪服务期满后,汇总备查。

五、注重提升效能,规范跟踪服务工作机制

(一)明确标准要求。制定跟踪服务工作方案,与专家技术团队(个人)签订跟踪服务协议,厘清培训机构、指导专家职责,明确跟踪服务内容和方式、完成时限和频次、工作质量和标准等,作为后期资金支付的依据。探索建立跟踪服务评估机制。为保证跟踪服务效果,每位指导老师服务学员数量应控制在10人至20人左右。

(二)强化规矩意识。严格按照培训实施方案经费预算安排,合理使用资金,做到经费使用规范高效、专款专用。主动接受业务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纪检部门监督检查,提高惠农资金使用绩效。

(作者单位:江苏农民培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