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寻殷商文明 坚定文化自信

2024-10-20本刊调研组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4年10期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华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这是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对古都安阳的由衷赞誉。

河南省安阳市是商朝古都所在地,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殷商文化遗产。从“商人”“商品”称谓的起源,到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文字;从古车马、宫殿群的发掘,到出土青铜器、玉器等历史文物,殷商文化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对华夏子孙有着神奇的凝聚和激励作用。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洹河南北两岸的殷墟遗址。他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为我们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强调,“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要通过文物发掘、研究保护工作,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肯定了殷商文化的重要发现地——殷墟在中华考古史、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揭示了殷商文化对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实借鉴意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足迹,调研组走进安阳,漫步洹水河畔。殷墟博物馆新馆和殷墟宫殿宗庙区隔河相望,矗立在三千年古都上,历史斗转,带领今人重回“大邑商”,领略殷商文明风采。通过探访殷墟王陵遗址、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博物馆新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地,与当地干部群众深入交流,调研组全面了解安阳市传承发展殷商文化的实践探索,不断感悟实践伟力、汲取文化力量。

制度先行,形成遗产保护研究利用大格局。加强顶层设计,形成由政府主导、各部门协作、社会广泛参与的殷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利用大格局,为殷商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建立保护管理制度。安阳市政府出台《在全市范围内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前置实施方案》,将考古工作前置于工程建设,从源头遏制工程建设对文物产生的破坏,为完善保护长效机制奠定基础。结合殷墟保护形势要求,修订实施《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从法律层面解决殷墟遗址保护与民生发展之间的矛盾,为加强遗址保护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为确保该条例落到实处、发挥实效,安阳市政府印发实施《安阳市贯彻落实〈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实施方案》,明确属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殷墟保护机构等职责,提升安阳市保护管理殷商文化遗产的法治水平。二是建立遗产研究制度。会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制订《殷墟考古工作计划》《殷墟考古研究重大科研课题清单》等,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殷墟多学科综合研究,为推动构建殷墟学学科体系奠定基础。三是建立活化利用制度。根据省政府颁布的安阳殷墟保护总体规划(修编)要求,于2018年聘请国内一流规划团队编制《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2019年1月,该规划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2021年3月,殷墟作为首个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项目,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10月被列入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

学术引领,建设考古研究新高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提出要“凝练重大考古研究课题,系统确定考古发掘重点”,要求考古工作坚持学术引领,不仅要“重发现”还要“重研究”。一是坚持学术研究。殷商学研究是夏商周考古学研究的关键内容,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将“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研究”“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研究”纳入其中,进一步突出殷商文化研究的重要性。近年来,安阳市坚持以学术研究引领考古发掘,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建立殷墟考古勘探协作机制,实施殷墟王陵区、洹北商城等重要遗址的主动发掘。新发现辛店晚商铸铜遗址、陶家营遗址、邵家棚遗址等,从聚落考古、甲骨学、手工业、社会面貌等方面不断丰富殷墟文化内涵和价值。二是加强学术交流与分享。举办纪念殷墟科学发掘90周年、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商代考古新发现等国内国际学术研讨会,加强国内外对殷商文化的学术交流,为殷墟考古研究和保护利用提供重要学术支撑。三是促进考古人才成长。积极落实人才政策和相关举措。与北京大学等高校签订共建协议,推动国内多所高校考古文博专业学生到殷墟实习,让殷墟保护研究事业有人做、有传承。在全省开展聘任制公务员招聘试点,招录文保及考古研究专员1名;通过“绿色通道”引进“双一流”大学考古、文博等专业硕博人才40余名;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学习;省派博士服务团选派2名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到殷墟博物馆、安阳博物馆任职。

活化利用,将遗产展示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活化利用是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要求。在保持遗产基本特征基础上,合理利用、丰富业态、活化功能,充分体现殷商文化遗产的文化展示和文化传承价值。一是将遗产展示融入艺术创作生产。深入挖掘安阳历史文化资源,将殷商文化元素融入艺术创作。排演豫剧《盘庚迁殷》、大型歌舞剧《甲骨文》,拍摄网络电影《天命玄女——妇好》等一系列影视作品。安阳师范学院探索甲骨文化活化利用,融合古文字、音乐、舞蹈等元素编创甲骨文广播体操,弘扬殷商文化蕴含的诸如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崇德爱民等先进思想。系列文艺精品的创作推出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殷商文化,满足文化需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精神力量。二是实施文化惠民工程。2020年,安阳市提出“三年建设100座甲骨文书屋”的重要民生工程,探索“甲骨文书屋+”公园、学校、特色小镇等多业态服务模式,三年共建成投用甲骨文书屋105座,成为“书香安阳”的文化地标。2022年11月,建成位于中国文字博物馆两侧的汉字公园,打造包括“汉字之源”“汉字之变”等6个汉字文化展示园地,将古都承载的深厚历史文化巧妙融入公共文化建设。举办甲骨文识读大会、“文肇洹上”全国甲骨文书法篆刻大赛、“文脉千年回响”直播等活动,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2024年5月,推出“豫精彩·一起来”惠民文化节系列活动,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广场区集中展示展销40多个安阳特色非遗产品,筹备130余场文化遗产宣传展示展演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遗产保护氛围。三是打造一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殷墟博物馆新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等打造为一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青少年作为商文明价值传播的主体对象,立足殷墟实际,精心设计《“萌宝遇见国宝”殷墟研学真人秀》《字见殷商》等商文明、甲骨文特色研学课程。坚持将精心策划传承殷商文化特色活动贯穿爱国主义教育全过程,以商文明“六进”活动为依托,促进商文明与城市优势融合,使整个安阳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延伸阵地,策划“知殷商 爱安阳”“商传千年铸未来”等一系列特色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多维并举展现商文明活化利用成果,让基地资源动起来、宣传教育新起来、历史文化活起来。

多元传播,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在融媒体矩阵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做好文化宣传、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有助于提高殷商文化社会影响力、满足公众文化需求。一是促进文旅文创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建成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殷墟博物馆新馆,全年无休并开放夜游场次,所展出文物超四分之三为首次亮相,正式开馆以来吸引游客超100万人次;“洹河夜游”焕新升级,出圈出彩,游客可乘坐游船观看大型实景水上演艺秀,看盘庚迁殷、妇好出征,在甲骨文的故乡诵诗识字,感受殷商文化之美;打造殷墟考古文旅小镇,作为殷墟国家遗址公园的配套服务项目,开设非遗街区、考古科学体验馆等。找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对商文明文物进行再创作、再设计,推出带有殷商元素的文创产品。殷墟景区管理有限公司联合相关单位开发“亚长牛尊”“亚址方尊”“司母辛鼎”3款3D数字藏品;殷墟博物馆新馆打造“礼文宫”文创商店、“子飨”文创餐厅,出品“甲骨文”咖啡;中国文字博物馆推出甲骨文十二生肖书签、甲骨文顺心合意玻璃杯……文旅活动与文创产品承载的文化底蕴得到广泛传播,有效提升殷商文化竞争力、影响力、吸引力。二是注重数字化传播。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围绕“数字科技+甲骨文”,利用数字技术探索“甲骨文全信息数据建模标准”与“甲骨文全球数字焕活计划”。上线发布“了不起的甲骨文”小程序,实现甲骨文在数字空间的传承。开展殷墟博物馆新馆数字化展览项目,完成百余片甲骨三维数据和微痕信息采集。着力开发沉浸式体验场景,采用全景沉浸和高科技光子成像方式,建成国内首个专家型考古数智人“妇好”,让游客与“妇好”对话,感受殷商文明传承密码。三是推动殷商文化“走出去”。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利用殷商文化、古都文化等,策划推出文物考古主题游径,吸引国内外游客广泛参与。加入世界古都旅游合作推广联盟,建设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和旅游推广体系。以“国际汉字大会”等活动为抓手,构建安阳旅游的国际营销网络,积极推动安阳文化旅游融入“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合作圈。中国文字博物馆《汉字》巡展走进加拿大、德国、法国等26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和国际性文化交流平台。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基,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殷商文化揭开了我国3000年悠久历史,将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1000年,安阳市对殷商文化及其遗产的保护、研究、利用和传承发展,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带来诸多思考与启示。

自知以自信——要持续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增进考古成果社会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自知,实现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对自己的文化有清楚而深入的认知。安阳殷墟的发现是中国考古史上的奇迹,对当时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具有特殊的划时代意义,甲骨文的发现让西方学者不得不承认中华文明的悠久性和真实性,让中国人民认识到西方文明并非比中国的更古老更优秀。殷墟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原点和基石,从“一片甲骨惊天下”到洹北商城、王陵围沟、道路系统的出土,殷墟考古硕果累累。一代代考古工作者上下求索,新的考古成果不断涌现,揭示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正是考古学不断发展,历史才能被一次次证实或更新,正是有了博物馆等遗产的活化展示地,考古成果才能被社会大众所知所感,中华民族才会坚定文化自信。能看见多远的过去,才有可能看清多远的未来。我们要深入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广泛宣传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不断加强遗产展示与活化利用,将考古成果社会化,教育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进而坚定文化自信。

自强以自信——要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坚定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文化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文化的自立自强又反过来促进文化自信的进一步坚定。做到文化自强就是要立足中国实际、依靠中国力量、突出中国特色,走中国自己的文化发展道路,使我们的文化具有强大吸引力、创造力和竞争力。只有文化真正强起来,才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我们要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加强考古研究和考古人才培养,从基础教育入手广泛开展考古研学活动、非遗传承活动等,让文化自信自强深入人心;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群众对提升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意识,塑造高质量文化主体;要增强各省市区文化保护意识,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管理相关体制机制,加强制度保障;要更好地建设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和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在沟通交流中增进互信,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自新以自信——要积极在守正创新中赓续历史文脉,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传统文化能否振兴,取决于能否通过创新,在保持文化内核和特有魅力的前提下吸收现代的、先进的审美元素和艺术观念。文化创新符合文化升级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殷商文化在传承发展中通过将文化元素融入艺术创作、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发文创产品、注重数字化传播等文化创新举措,激发公众特别是“潮一代”的兴趣,吸引他们了解认同文化遗产背后的殷商文化,进而坚定文化自信。殷商文化传承发展的实践证明,我们要积极在守正创新中赓续历史文脉,将文化创新融入艺术创作、融入文旅文创产品的开发、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同时,我们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靠有担当的文化人,用创意激活经典、融入时代,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精品;靠民间手工艺者和非遗传承人,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激发他们的创新活力,让面临失传的老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靠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从业者,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运用市场化手段将文化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执笔人:李惠男 申兆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