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凝聚力建设的历史经验

2024-10-20孙晓霞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4年10期

凝聚力是中国共产党的内在禀赋,也是其能力建设成效的集中体现,只有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中国共产党才能集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伟力,进而团结和带领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辉煌的历史成就。中国共产党凝聚力既包括党内的聚合力,也包括党外的向心力,其本质体现为一种政治引领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从初创到成熟、从弱小到强大,经由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并最终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史时期。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聚焦革命事业任务、勇担民族独立使命,持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提供了不可阻挡的精神力量。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系统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建设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继续推进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正确政治路线,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增强凝聚力的根本基础

路线就是方向,路线就是旗帜。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红军过草地的时候,伙夫同志一起床,不问今天有没有米煮饭,却先问向南走还是向北走。这说明在红军队伍里,即便是一名炊事员,也懂得方向问题比吃什么更重要。如果在方向问题上出现偏离,就会犯颠覆性错误。”[1]政治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生命线,也是党增强凝聚力的根本基础。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正确的政治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政党成员与政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政治基础。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民族危亡之际,无数中华儿女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投身救亡图存伟大斗争之中。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未曾找寻到救国救民的真理之路,没有提出正确的政治路线、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了全新的阶段,逐渐探寻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道路,为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光明与希望,从此以全新组织样态凝聚起了中国革命的磅礴力量。面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目标,中国共产党立足党情、国情和世情,在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探索救国救民之道,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政治路线,从而不断实现了党内和党外的团结,展现了党强大的凝聚力。党的一大政治纲领明确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禀赋、政治属性、肩负的使命任务;党的二大进一步科学剖析了旧中国的社会性质,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伴随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的深入推进,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人民逐渐形成并制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政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2]。正是由于这一正确的政治路线,中国共产党迅速成为引领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汇聚起全民族共识、凝结起全社会力量,并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全体中华儿女对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信心。基于政策路线的正确把握和坚定执行,中国共产党不仅加强了党内的思想与行动的统一,还极大地提升了党的社会号召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增强党的凝聚力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基础。

确立领导核心,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增强凝聚力的关键所在

无产阶级政党担负着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使命,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关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根本问题,是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换言之,对于无产阶级政党而言,树立权威人物、形成领导核心是形成党的凝聚力特别是党内凝聚力的关键,否则就会一盘散沙、各自为政。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直面所肩负的繁重革命任务,在巩固党的领导地位过程中,逐渐形成和确立了党内强有力的领导核心,这是增强凝聚力建设的关键所在。这一时期的党由创建到发展壮大,是不断形成自身领导核心的过程,也是一个凝聚力不断生发的过程。然而,在前期革命斗争的过程中由于受到种种错误路线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未能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体和领导核心,自身的凝聚力较弱,严重影响了革命力量的汇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屡遭挫折。1935年1月,遵义会议胜利召开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告别了“左”倾冒险主义路线,促使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逐渐走向成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形成过程,就是党对中国革命领导地位的确立过程,而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内领导核心的确立,则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的感召力。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伟大而艰巨的革命任务,使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确立自身的领导核心,并以此大大增强了党内外的凝聚力。党的领导核心的确立,既避免了党内外革命力量的分散,又汇聚起全体中华儿女的向心力,因而极大地提升了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力。自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有了主心骨,在强有力统一指挥中枢的带领下,中国革命迎来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

推进理论创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增强凝聚力的基本路径

加强思想建设、重视理论创新,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明确将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党的凝聚力在深层次上离不开先进思想、科学理论的引领力。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因此,立足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增强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基本路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时期。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强党,不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威力与实践伟力。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从根本指导思想上有着最大的共识,那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而加强凝聚力必然离不开对指导思想的坚守与发展,持续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筑牢中国共产党的信念之基。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对各种错误思潮,如非组织观点、绝对平均主义、主观主义、个人主义、盲动主义、教条主义,等等,都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作出理论上的廓清,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色,指导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具体实际去应用马克思主义。在此后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凝练理论创新成果,最终于党的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最重要的理论创新成果。回望历史,在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时期,结合中国革命实践的理论创新与发展,成为凝聚全党意志、统一全党行动、塑造党的凝聚力的基本路径。可以说,没有理论创新,就没有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成功探索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正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及时有效地推进了理论创新,并进一步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从而大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

强化组织制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增强凝聚力的重要保障

打铁必须自身硬。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严密的组织体系是党的优势所在、力量所在。”加强党的凝聚力离不开党自身的建设,而组织制度建设是形成和展现党的凝聚力的重要保障。强而有力的组织结构、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不仅展现党强大的组织力,更是党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一段时间内,组织制度上的不健全经常导致专断或散漫等错误,使革命事业遭遇不同程度的损失。例如,在革命战争期间,为适应革命活动的需要,各地方党组织享有较大的自治权,从而使一些地方党组织领导人产生了游击主义、地方主义、经验主义等错误观念,导致了一些不利于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的错误。针对此组织制度问题,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领导核心及时提出了“四个服从”,即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3],初步构建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制度机制与领导原则,避免了党所领导革命斗争出现力量分散等不团结现象。此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还不断加强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制度的建设,如出台《对于组织问题之决议案》(1925年)、《关于发展党的组织决议案》(1931年)、《中央关于干部问题的决议》(1931年)、《中央巡视条例》(1932年)、《关于健全党委制》(1948年),等等。这些制度顺应了革命斗争的形势所需,及时化解了党自身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建设中的问题,从而展现了党自身建设的高度自觉。值得注意的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形成并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在集中的前提下民主,确保党所制定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具有科学性。同时,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具体情况,不断丰富民主集中制的理论内涵,使之成为党特有的领导和工作制度。这些举措极大地改变了党内军内的组织涣散与纪律松弛现象,加强和巩固了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在组织制度上保证了党的团结统一。换言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组织制度建设的过程,就是强化制度建党和强党的过程,不仅极大地维护并提升了党内团结统一,也持续为增强党的凝聚力提供了组织制度保障。

新时代新征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国共产党必须继续增强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进一步夯实党的凝聚力根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凝聚力建设的经验启示我们,必须以强有力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推进新时代党的凝聚力建设,进而汇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力量。

——————————————————————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增强推进党的政治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求是》,2019年第14期。

[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6—1317页。

[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8页。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