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2024-10-20赵洁
办好思政课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事。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今年5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时进一步强调:“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守属性之正,明确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目标导向
牢牢把握好政治属性,是确保思政课发挥重要作用的关键。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政治引领、思想教育、价值塑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思政课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正确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头脑。
牢牢把握好战略属性,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目标和要求。思政课本身具有天然的政治属性和战略属性,对于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政课建设要紧密结合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社会热点,深入思考个人与社会、国家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激发他们对国家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国家的长远发展紧密结合,扎根于人民、奉献于国家。
牢牢把握好民生属性,是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导向。思政课是传递知识的课程,也是关乎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民生工程,不仅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更要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不仅要服务学生的个人发展,更要推动社会整体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当前,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教育环境复杂化、学生需求个性化是思政课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思政课要围绕个体发展和社会生活,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持。
守内容之正,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
阐释好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要坚持守正创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学生的关注点、兴趣点、困惑点就是思政课需要的切入点,是思政课要主动回应的问题所在。要坚持系统观念,多维度丰富拓展教育内容,全面准确地讲好社会大课,及时给学生讲解当前国内外形势和教育、就业、医疗、科技等社会热点内容,及时将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将价值引领蕴含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构建好思政课程教材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思政学科体系应始终围绕党的创新理论展开,课程教材体系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遵循螺旋式上升规律,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习近平同志曾在福建工作17年多,福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实践地。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教材体系,福建具有独特优势。要讲述好运用好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生动故事,牢记“福建没有理由不把教育办好”的殷切嘱托,讲深讲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夯实好思政课力量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明确提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依托区域优势、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和提炼,形成与思政课内容紧密相关的素材库,不断推动文化资源与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此外,还要注重场馆思政教育,发挥好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场馆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加深对思政课内容的理解和认同,扎实推进思政课建设。
守课程之正,构建“大思政”全面育人新格局
讲好“大道理”。全面系统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体系,让“大道理”更加生动、易于理解,首先要有“大先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育者先受教育,思政教师首先要具备深厚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要深刻理解思政课中“大道理”的深层含义和时代价值,能够以科学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强大的真理力量引导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将抽象的“大道理”与具体的案例相结合,使学生在具体的历史事件、社会现象、身边的故事情境中理解和感受“大道理”的意义,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用好“大教材”。用好“大教材”是提升思政课针对性和吸引力的关键。“大教材”之大,不仅包含课本教材,还应包含多媒体资源(视频、音频、动画等)、网络资源(思政类网站、在线教育平台等)、社会实践资源(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文明实践中心等)等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立足新时代的伟大实践,使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和前瞻性,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象化、具体的社会现象理论化,在行走的“大思政课”中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学习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真理和学以致用的热情,引发学生共情共鸣,真正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抓好“大思政”。构建新时代思政课程体系应将时代大课、社会大课和理论大课融为一体,在广度、深度和系统性上下功夫,以“大思政”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大思政”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思政小课堂,还要扩展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活动、校园文化等领域,充分利用和拓展各种教育资源和环境,以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形式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政课教学内容与教学实践活起来,不断深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
思政课是学习宣传阐释党的创新理论的重要阵地,要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牢牢把握好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学好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守好属性之正、内容之正、课程之正,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集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