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恐惧消除术
2024-10-20张红丽
每每提到“习作”,很多学生和家长都表示“头疼”,不知道从哪儿下手,不知道如何开篇,如何表达。每每说到这里,又总会有很多语文老师表示不解:每次的写作训练,明明都在课堂上针对习作要求分析过了,也举例感受了,特别是大单元教学改革以来,所有的语文课堂几乎都离不开习作练习这个重点,学生们怎么还会感觉到“头疼”呢?
经过座谈和调研,我发现,学生对习作的恐惧主要体现在习作体验上。这源于学生或者家长对习作的预期过高。很多学生、家长认为习作的标准就是像作文选里的范文那样,从开篇第一个字开始,字就应该一个笔画都不错,词语就应该每个搭配都精准,语句就应该每一处描写都流畅、优美,文中还应该有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字还应该多……种种“应该”成为学生习作上的道道障碍。面对这种高要求,学生如何敢随便落笔,如何敢自由表达?没有了自由表达和大胆落笔,文章如何饱满、鲜活?
学生在习作面前的“不敢”会严重影响到学生对表达的兴趣。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呢?
一、用“二进制思维法”激发表达信心
“二进制思维法”,即把所有决定都简化为“二进制”模式:去做就是“1”,不做就是“0”。“能完成”就是“1”,“不完成”就是“0”。一件事情,只要自己行动了,不论结果如何,就是“成功”;如果没有行动,就是“失败”。习作训练亦如此。把目标简单化,让成功比失败更容易,我们就走进了成功的良性循环。所以,习作如何写得好?我不敢挑战,我只想盯一个目标:敢不敢动笔?敢动笔就是成功,不敢动笔就是失败。敢不敢写下第一个字?敢写就是成功,不敢写就是失败。敢不敢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敢写就是成功,不敢写就是失败……当学生被问及这些问题时,都两眼放光:“就这么简单吗?那就来吧!”
很明显,当学生被这样激励后,挑战习作难题的勇气被充分激发了,表达的兴趣也被充分激发了。
二、用“自由书写”打破“应该”屏障
“请闭上眼睛,跟随音乐,调整呼吸。此时此刻,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你看见了什么?用‘我看见了’开头,要求是笔随心走,时间不到,书写不停,这个不停包括思考,思考时也不停笔,思考到什么就写什么,简言之,就是脑中出现什么就写什么。什么也没出现,也要继续写。5分钟计时开始!”
这就是我最近接触到的心理成长技术——自由书写的现场。我尝试将自由书写引入习作课堂,让学生感受自由表达的神奇魅力,从而化解学生对习作的恐惧心理。所谓“自由书写”,是指个体在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的条件下,通过书写的方式自由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情感。
练习结束,学生们纷纷不可置信地看着自己的本子:有的30字,有的120字,有的200字……我感觉到很多学生对这种“自由”还不适应,“应该”的意识还非常强势地占领着他们的内心。当我奖励书写字数较多的学生时,其他学生的眼中流露出不可置信的光:真的是字数多就出色?
第二轮练习开始后,学生的思路如泄闸的洪水一般奔腾汹涌。绝大多数学生完成了300字;最突出的一个学生竟然写到了600多字。
当我喊“停”时,学生们甩着手臂,大呼一口气,感觉满是自豪和兴奋,满是“原来我可以,原来我能行!”的自我效能感。至此,他们对自己是否能完成习作这件事有了更加肯定的答案——“我能行”。
经过了“自由书写”的两次尝试练习,学生能够觉察到从心里流淌出来的念头、想法,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自由表达,不必受限于“应该”怎么写,而是“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对落笔的“怕”在酣畅淋漓的书写游戏中化为乌有。
三、用“自我效能感”夯实习作兴趣
欢畅的摞字活动能够激发学生表达的自信心,唤醒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当一个学生对习作有了足够的心理效能感后,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会习惯性地给自己一个比较恰当的定位:“写满400字,毫无问题。”“我可以在这个书写过程中加一个修辞,我能够围绕这个主题试着写一写。”
当然,每个学生因为成长环境不同,自我认知水平不同,其自我效能感的高低水平也参差不齐,自然提交上来的习作也是千差万别的。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提交的习作用词单一,陈述方式呆板,语言缺乏鲜活度;自我效能感高的学生,语言活泼自然,句子灵活多变,文章散发着自由的气息。前者通常是自我贬低、自我否定的,后者则是自我期待、自我信任的,这时,老师组织的评议习作活动就有了指导性的意义。
于是,我会利用实物展台逐一分享不同学生的习作片段:从大篇幅的优秀篇章到恰当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从过渡句的巧妙使用到对一个词的精准表达,全都逐一展示,并要求全班学生朗读相应的句段。我在表扬那些精妙的词语、句子、篇章、段落时,故意不告诉学生这是谁的习作,这反而激发了学生对作者的猜测。毕竟,能被表扬的学生除了那些一直成绩优秀的学生以外,还会出现平时不被大家关注的学生,这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好胜心。“他平时都不言不语的,习作还能被表扬?那我下次再使使劲,肯定比他强。”于是,积极完成习作的兴趣被激发了,习作表达氛围自然形成。
记得上学期的一次小练笔,内容是做菜,我们选定了“西红柿炒蛋”这个主题。我在全班分享了部分学生的优秀习作片段:
——生动的西红柿描写。学生们充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绿帽红裙”“笑意盈盈”,甚至还有“抱怨主人怎么才开始吃它,它都要坏了”的想象描写,让人感受到一颗西红柿对于体现自己的“柿”生价值的终极期待。
——奇特的打鸡蛋描述。比如“两位鸡蛋先生相互一碰,两颗柔嫩的蛋黄就优雅地转身,丝滑地在碗里相互做了个按摩……”
——形象的炒鸡蛋描述。比如,学生写“‘嗞’的一声,锅里升腾起一大朵黄色的蘑菇云”“锅里开出了一大朵金黄的花”“那朵黄云金灿灿地在锅里绽放着”……
为了让本次习作效能最大化,我让他们拿出最高水准,重新完成习作。结果,学生们自然地把自己在这节分享课上感受到的别的同学的优秀语言、精妙修辞用在了自己的习作中。一篇篇具有学生独特视角的习作自此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从那之后,只要写相关的习作,他们就顺顺溜溜地把这篇习作写出来,一次比一次精彩,一次比一次有重点、有感悟。就这样,学生们完成的“西红柿炒蛋”这篇习作,变成了全班学生集体的“拿手菜”。
学生习作的“自我效能感”源自什么?源自教师给予的安全空间,源自他们自然的表达被看见、被欣赏、被模仿。我从来没想到关于“西红柿炒蛋”能写出什么精彩的作文来,但学生的表现告诉我,当我给了他们足够的安全空间,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就被唤醒了,那本已经具备的表达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
四、用“系统脱敏疗法”消除习作恐惧
“系统脱敏疗法”由南非精神病学家沃尔普创立,即当来访者面前出现焦虑和恐惧刺激的同时,施加与焦虑和恐惧相对立的刺激,从而使来访者逐渐消除焦虑与恐惧,不再因有害的刺激发生敏感而产生病理性反应。
针对习作的恐惧,我结合“系统脱敏疗法”的基本原理,尝试让学生最喜欢的自由书写以“51040”模式存在,即每天在课堂上进行5分钟自由书写,内容可以是上学路上的雾凇美景或是学校门口随手捡起的一片落叶;每晚作业布置10分钟自由书写,内容可以从烧烤味薯片的“五觉”描写到“班里来了新成员”的豌豆苗、“死而复生”的小蘑菇等持续观察日记;每周40分钟的习作课则完成课本涉及的小练笔、大习作,甚至包括队列比赛、运动会、手势操表演等学校活动。
慢慢地,学生喜欢上了自由书写,喜欢上了提笔落字,脸上洋溢着“这个简单,这个我会,这个不用妈妈教”的自豪。就这样,习作与学生天天见面,自由书写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常态。练得多了,学生对习作不再打怵,也就慢慢“脱敏”了。
就这样,在心理技术的指导下,习作已经一步一步,成为学生喜欢的“伙伴”。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峰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