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学教学中规定性知识的实践研究

2024-10-20刘光香

新校园 2024年9期

任何学科的形成都是伴随着规定性知识的形成,数学的规定性知识主要指的是数学概念、法则、名称等规定性表述,为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清晰的概念。教师在规定性知识教学中,所采用的方法往往显得单一、枯燥,对知识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缺乏科学化、系统化、趣味化的讲解,尤其是在趣味化方面的讲解存在明显短板,不利于小学生对数学规定性知识的合理认知和深化应用。基于此,本文着重从实践应用角度探究教学策略。

一、强化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手段的采用中,预习是最为简单直接的重要辅助教学手段,也是让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提前了解和掌握的重要手段,更是实现课堂教学师生高效互动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数学规定性知识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必须强化课堂预习,帮助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1. 创设良好预习环境

小学生的学习更多需要教师的引导,因其尚未掌握完整、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要精心做好预习设计工作,强化预习引领。比如,创设预习环境,在前一次课程结束之前有意识地布置相应的预习任务,或者是执行详细的课前预习方案等,让学生在要学习数学知识尤其是规定性知识之前,能够有针对性地预习,使预习更加到位、精准。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可以先营造预习的氛围,在前一节课程结束前留下谜语,让学生结合即将要开讲的新课进行思考。预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事先制作好的视频发给学生家长,让学生借助互联网工具对生活中的“角”进行寻找和发现,并结合书本上的知识找一找生活中哪些“角”是和数学中的“角”相一致,并找到“角”是如何形成的,不同的“角”之间所存在的共同特点,让学生对“角”的概念有初步的认知。

2. 精准设定预习任务

数学知识纷繁复杂,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存在跟不上、听不懂、学不会等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必须根据小学生的思想特点、个性特征、认知情况等,强化预习帮助,明确预习目标。教师还可以进行合作预习,让学生在共同讨论中共同学习、共同借鉴,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掌握预习的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的过程中能够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年、月、日”时,可以制订“说一说”“查一查”和“理一理”三个预习任务,让学生自行结合,完成预习任务,在这个预习任务制订中,教师让学生去说自己对年、月、日的认识,去找有关年、月、日的记载,了解一年有几个月、多少天,一个月有多少天,最后让学生自己对年、月、日进行正确表述,让学生在说、查、理中对年、月、日的概念及具体表述和应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营造趣味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数学是具象和抽象的结合体,规定性知识从现实中抽象而来,形成一定的逻辑结构,然后又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传授给学生。但在现实教学中,数学学科的学习,尤其是规定性知识这类固定的数学知识的学习方式往往较为单一、机械,对于正处于好动年纪的小学生来说,学习的过程需要有趣味性因素的存在,以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终来确保知识学习的有效性。

1. 增加情境教学

结合当前数学规定性知识教学现状,情境教学是实现兴趣激发的有效手段之一,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种情境,对相关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探究,共同推动课堂气氛走向高潮,也是回应教师教学的关键手段。在设置情境教学环节时,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情境进行教学,小学生年纪小、接触面窄,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为出发点来开展教学,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将自己的关注点投射在学习上。以前文中所提的“角的认识”为例,在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之后,教师在课堂开始时抛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预习回答问题——“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是有角的”。学生在预习中对角有了初步的认知,在教师提出问题后,当即就能结合自己课桌上所有的物体进行回答。

2. 开展趣味游戏

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时候,还可以适当开展一些趣味小游戏,让学生借助游戏去探究规定性知识,进而主动学习。但实际上规定性知识属于一些固定的说法,将其游戏化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用趣味性的游戏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在引入趣味游戏的时候,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常见的小游戏,让学生能够沉浸其中。比如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在学生掌握“倍”的基本概念之后,开展“倍数游戏”活动,让学生按照顺序开展数字拍手游戏,等念到“2”的倍数时不拍手,念错或拍错要接受惩罚。这样的趣味小游戏,让学生在既兴奋又紧张的参与过程中,既对“倍”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也能够对数字的倍数进行精确的计算,最终实现对规定性知识的熟练掌握。

3. 加强实践活动

规定性的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与小学生的思维认知还存在差异,实践活动的应用能够帮助小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将抽象知识具象化,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于心。在实践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数学知识的内容采用最适合当前小学生发展特点的实践活动,确保实践活动范围小、易操作、成效高,可以“长度单位”为范例,让学生在对“厘米”和“米”这些规定性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并将这些抽象知识具象化的过程中,组织一次“小小测绘员”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着手中的尺子量一量书本的长度、课桌的长度、黑板的长度等。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亲自进行动手测量,教师在中间做好指导工作,在获得最终答案时,要引导学生在对所测量物体进行表述的时候,书本的长度需要用“厘米”来表述,黑板的长度需要用“米”来表述。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掌握了测量的方法,也对“厘米”“米”这些规定性知识有了更加精准的了解。

三、推进课后反思,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

一个高效完整的教学链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在加强规定性知识教学时,教师也要注意到课后对小学生知识巩固提升的重要作用,即做好课后反思工作。所谓“反思”指的是对整个课堂教学的环节进行系统性的回顾,对于教师而言,需要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等进行反思,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及时记录学生在学习数学规定性知识时候的反应,掌握学生不感兴趣、存疑乃至听不懂的地方。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订正自己的教学方式,以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理解方式的方法开展教学,确保学生在数学教学中能够预习到位、学会听懂,也能够在教学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对于学生而言,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回顾自己在数学规定性知识学习中的表现,通过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积极表现和消极反应,真正做到好的更好、差的改正,从而推进整体数学学习不断进步、提升。

(作者单位:山东省莒县沭东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