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太岳著述考

2024-10-20李花蕾 张舒

贵州文史丛刊 2024年3期

摘 要:清乾隆四十二年,王太岳进入四库馆,同曹锡宝等一起编纂了《四库全书考证》。他的诗文集主要有《青虚山房集》《西城小筑诗》,生前均未刊印。王太岳去逝后,其所编文稿经曹锡宝、刘墉、王昶、王芑孙、鹿传霖等人之手,或点评,或整理,或抄录,或椠刻,得以流传。民国时期,潘承弼为合众图书馆购入《青虚山房集》稿本。该本收录的王太岳诗文最全,又有王昶序、王芑孙的批注,并钤有名家藏印若干。笔者经查阅相关古籍,对王太岳著述编纂版本情况进行考述。

关键词:《四库全书考证》 王太岳 《青虚山房集》 考述

中图分类号:K249;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24)03-0019-14

王太岳(1722—1785),字基平,又字芥子,一说号芥子,原籍上海,寄居定兴。乾隆七年(1742)壬戌科进士,乾隆十八年(1753)任江南乡试副考官,乾隆十九年(1754)任会试同考官。历任湖南按察使、云南布政使。乾隆四十二年(1777)三月任四库全书馆总纂,负责编纂《四库全书考证》。乾隆四十七年(1782)正月,清廷以其编纂《四库全书考证》有功,擢国子监司业。王太岳喜好交游,交往者主要是同乡、同科、四库馆同僚,情笃者有曹锡宝1、罗暹春2、邵齐焘3、郑虎文4等人,彼此常有诗文酬和。后辈中与王昶5、黄景仁6交往较为密切。王昶称“乡试获出公门下,盖三十馀年,知公之行事为详”7;黄景仁曾“谒湖南按察使王公太岳,客其幕中”8,受其传授诗文撰写之法。

王太岳的存世作品主要有《四库全书考证》《青虚山房集》《西城小筑诗》等,从中可考察其学术、诗文造诣,亦可一窥乾嘉时期学者的学术活动及四库馆臣之间的交往情况。

一、《四库全书考证》

乾隆三十七年(1772),乾隆帝谕令各省督抚学政购访民间遗书,《四库全书》编纂工程由此启动。王太岳时任云南布政使,负责访书事宜。乾隆三十八年(1773),王太岳呈送书籍四部:《玉海》《函史》《方舆纪要》《六经正误》。乾隆四十年(1775),清廷以王太岳宽纵逃兵等由免去其所任之职。乾隆四十二年(1777),清廷复启用王太岳任四库全书馆总纂,负责编纂校理《四库全书》事务。此后的五年间,王太岳除参与《四库全书提要》编纂外,还负责《明史·本纪》《四库全书考证》的编纂事务。乾隆四十三年(1778),清廷以其勤勉,授为翰林院检讨。乾隆四十七年(1782),清廷又以其编纂《四库全书考证》有功,擢升国子监司业。

《四库全书考证》是四库馆臣查核《四库全书》的总校勘记,由整理、汇编、加工《四库全书》校签中的黄签而成,全书共一百卷,由王太岳、曹锡宝等负责编纂。该书“于乾隆四十一年酝酿,四十三年正式编纂,四十七年正月完竣,四十七年七月十九日进呈,后直至乾隆五十四年一直在馆校对,嘉庆初年始交付武英殿摆印”1。现行《四库全书考证》的版本主要有稿本、阁本、内聚珍本、外聚珍本四种,现将相关情况介绍如下:

(一)稿本

《四库全书考证》稿本今藏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号“09824”。该本每行二十一字,偶有二十二字,左右双边,单鱼尾。鱼尾上有“四库全书考证”字样,鱼尾下版心左右分列卷次、子书名,右下列页码。该本经过四库馆臣多次校勘,保留了大量当时的校改痕迹及校签,有的地方虽未见校签,但校签粘贴痕迹犹存。琚小飞先生曾对该本进行过详细考证,认为该本“原文应为乾隆四十七年七月十九日的进呈本,校签及涂改应是进呈本发还之后,为了抄入《四库全书》及武英殿排印而进行的修改”2。

(二)阁本

文渊、文源、文津、文溯“北四阁”所藏为同一时期缮写的《四库全书考证》正本,编成时间大约在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之后。北四阁藏本中,文渊阁《四库全书考证》最先完成,其他三部《四库全书考证》可能随三阁全书的纂修陆续完成,其中文津阁《四库全书》的入藏时间最晚,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十一月。文宗、文汇、文澜南三阁《四库全书》自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开始誊抄,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四月同时完成,南三阁《四库全书考证》的缮写时间应该与此一致。笔者所见《四库全书考证》阁本有文渊阁本、文澜阁本两种。文渊阁本为半叶九行,每行二十一字,左右双边,单鱼尾。鱼尾上有“四库全书考证”字样,鱼尾下版心左右分列卷次、子书名,右下列页码。文澜阁本为半叶八行,每行二十一字,左右双边,单鱼尾。

(三)内聚珍本

“内聚珍”即武英殿聚珍版书,又称殿本,系木活字摆印。该本《四库全书考证》版框高十九点一厘米,宽十二点六厘米,半叶九行,行二十一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黑鱼尾。鱼尾上有“四库全书考证”字样,鱼尾下列卷次、页码。经项旋先生考证,内聚珍《四库全书考证》摆印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3。

(四)外聚珍本

从乾隆四十二年(1777)至嘉庆年间,武英殿的四库馆臣依乾隆之意,将聚珍版《四库全书》分批发往其时之江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五省,由当地官府据此本翻版刻印。五省遂从清廷所颁原目中自行拣选翻刻,据相关史料记载,此次翻刻的数量为:“江南凡八种,江西凡五十四种,福建凡一百二十三种,浙江凡三十九种,卷帙多寡不一,以福建为最富,以浙江为最精。”1这些由各省翻刻的聚珍版书称为“外聚珍”。福建官府的翻刻活动从乾隆年间一直持续到光绪二十年(1894),共刊“外聚珍书”一百二十三种,其中就包含了《四库全书考证》。目前常见的福建本《四库全书考证》有道光本、同治本、光绪本三种,彼此版式相同,与殿本的所载内容及排版样式也高度相似,均为半叶九行,每行二十一字,四周双边,单黑鱼尾,版框高十八点七厘米,宽十二点五厘米。部分卷册有“道光十年修”“道光二十七年修”“宋炳垣校”等重修标识。

另有十行本“外聚珍”《四库全书考证》。如国家图书馆藏本,钤“一九四九年武强贺孔才捐赠北平图书馆之图书”印章。该本为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一字,四周双边,单黑鱼尾。鱼尾上写有“四库全书考证”字样,版心上列卷次,下列页码;又如南京图书馆藏本,为三种,索书号分别为GJ9022426、GJ9022427、GJ2009661、GJ6003745,其中GJ9022426、GJ9022427为同一种。此三种《四库全书考证》本均为半叶十行,每行二十一字,四周双边,白口,单黑鱼尾,版框高十五厘米,宽十点一厘米。

二、《青虚山房集》

上海图书馆藏王太岳《青虚山房集》稿本,索书号T27550-53。全书共十卷,每卷均以“青虚山房集卷X”命名,又以“元:一至二卷,亨:三至五卷,利:六至八卷,贞:九至十卷”为序,分作四册,元字册封面命名为《王芥子先生全集》。是书前护叶有顾廷龙、潘承弼题跋,卷首有王昶序。全书留存大量墨笔、朱笔、青笔交叉的批注、删改、圈选及句读印迹,钤有多枚藏书之印。

(一)顾廷龙、潘承弼题跋

该稿本前护叶有顾廷龙朱笔题跋、潘承弼墨笔题跋,兹录全文于下。

顾廷龙题跋的内容为:

曩景郑为馆得《青虚山房集》王昶所辑底本,有昶序并王芑孙青笔评点。诗文曾经选读,题目上往往标有一篆“选”字圆木记,各卷首行卷次多有刓迹,不获知其实共几卷耳。比从平肆函购得清光绪十九年定兴鹿氏刊本,计诗二卷、文三卷、《泾水考》一卷、《答学徒》一卷、《尺牍》四卷。传霖序云:“从盛伯羲假得写本,前无序跋,不知谁所芟薙。王惕甫尝为先生集序,云写其文十之八九,诗十之五,编为《青虚山房集》若干卷。此本卷数约略相同,或即王氏本与?”按鹿刻载有芑孙序,谅从《渊雅堂集》中得之,其文有云:“嘉庆三年,青浦王侍郎以其文集示余,睹集中所为《芥子先生墓表》,乃知芥子故侍郎举主,侍郎实收其稿,因从借得,凡二十四卷。”今检底本,《泾渠志后序》末有“嘉庆三年八月二十日沤波舫灯下再读,惕甫记”,下钤“惕甫借观”方印;又凡鹿刻诗文皆为底本钤“选”字者,偶有出入,或移录之误,惟编次互异,阙尺牍一类,多古今乐府一类。展转播迁,容有遗失,是即二十四卷本必矣。然则此二十四卷者,又实为芥子家藏原稿也,可贵孰甚。传霖访之久而不可得,今入本馆之藏,可谓得所。它日将访定兴笃好乡邦文献之士,劝之续刻,令其全集行于天地间而不湮,岂不盛哉!

二十九年十二月三十一日顾廷龙记

潘承弼题跋的内容为:

《青虚山房集》十卷,清定兴王太岳著。太岳号芥子,乾隆壬戌进士,由庶常升侍讲,以保荐出为平凉道,调西安粮道,历官湖南按察使、云南布政使,被议旋京,仍任检讨,以修书擢国子司业,未补,殁于京师。遗稿先由其同年曹锡宝删定,后经门人王昶写定,以授太岳女夫吉君付梓。其书刊传与否,不可知矣。兹即兰泉先生写定之稿,凡诗四卷、词一卷、文五卷。其诗纵横跳荡,颇得力于初唐;词则刻意摹苏、辛,不假雕饰,未免刻鹄之诮耳;其为文精炼有法度,尝纂辑《泾阳县志》内《沟渠》一志,故所考泾渠诸作尤为翔实。集中有乡先辈王惕甫先生评点处,弥足为斯书珍重焉。己卯孟冬,贾人携示兹帙,悬值颇昂,意在不收,起潜姊丈以为可留,遂作缘,归诸合众图书馆。物得其所,堪为斯书称幸矣。漫识数语,以存鸿爪。

吴县潘承弼,时客海滨润康村寓庐

从以上史料中看,顾、潘两跋反映了如下经过:

1.1939年10月,潘承弼在听取了顾廷龙的意见后,从书贾手中为合众图书馆1购得该本。潘承弼认为该本是经王昶整理后的定稿。

2.1940年12月,顾廷龙以鹿刻本《青虚山房集》校该本,最终认定“实为芥子家藏原稿”。校书及题跋事,又见于《顾廷龙日记》2:

12月24日,“文友堂寄《青虚山房集》鹿刻本来,校稿本,多不同处”。

12月31日,“代外叔祖录《青虚山房集》跋”。

顾廷龙的外叔祖即王同愈(1856—1941)。据顾廷龙《王同愈集序》,王同愈与合众图书馆的创始人张元济、叶景葵皆为故交,王同愈在上海的寓所又与合众筹备处相距不远,“尝一承枉顾,颇为赞赏”3。王同愈喜欢藏书,与许多书商熟悉,日记中提到的“文友堂”即王同愈在北京时经常光顾的书肆之一4。据顾廷龙日记,12月31日所跋之《青虚山房集》为王同愈所有,则与潘跋所述相矛盾。是书或原为王同愈藏书,存疑待考。关于该本的认定,顾廷龙与潘承弼的结论相左。

1973年9月,顾廷龙以“路康”为笔名,在《艺林丛录》第九编发表题名为《饮河小识》的文章5,探讨了八种古籍的版本,其中包含《青虚山房集》。该文论及《青虚山房集》的部分与1940年题跋略有差异,兹录不同之处于下:

清定兴王太岳《青虚山房集》曾见王昶所辑底本。有昶序并王芑孙蓝笔评点,诗文曾经选读……不获知其实共几卷耳。旋得清光绪十九年定兴鹿氏刊本,计诗二卷、文三卷……下钤方印曰“惕甫借观”,取勘鹿刻诗文,皆为底本钤“选”字者,偶有出入,或移录之误。惟编次互异甚多,阙尺牍一类,多古今乐府一类,是必所谓二十四卷之底本,惜展转播迁,容有遗失耳。其为芥子家藏原稿,可无疑义。亦即传霖久访未得之本也。6

顾廷龙在文中再次讲明了他对于该稿本的判断:“是必所谓二十四卷之底本,惜展转播迁,容有遗失耳。其为芥子家藏原稿,可无疑义。”

(二)王昶序

稿本卷首有王昶序,墨笔,兹录全文于下:

王方伯诗文全集序

芥子方伯诗文本未成集,方伯自云南罢官,归寓海淀西太平庄,出生平所有诗词文稿,大小丛残,删改涂抹,凡八九本,以示其同年曹公锡宝,属其删定而汇钞之。曹公携去,阅二年而方伯卒,太平庄骤与他姓,其馀尊彝古器及书籍尽售无存。余素闻其事,因询曹公,则云丛稿具在,未遑编录,因转以授余。未几,余告假归。又一年而丁忧丧毕,补授陕西按察使,遂挟之以行至西安。适怀宁余鹏飞、鹏翀兄弟来幕下,素知其能诗,因出方伯集,令其排次整齐,并释其涂乙不可辨者,与二小胥录成诗四卷、词一卷、文四卷、尺牍四卷,共计十四卷,于是其集犁然矣。方伯诗文皆以唐人为宗,简厚纯粹,识者当能辨之。方伯以云南赔累,贫不能自存,而其婿吉君喜读书,求其外父之著作,将托之剞劂以传焉。余任刑部时,吉君方为笔帖式,因其为人,极契赏之。迄今十年矣,不远三千里来求方伯之集,故封而寄之京师,庶不致与尊彝书籍同归泯没也。方伯为余癸酉乡试座主,故详记之如此。

嘉庆八年七月中元前一日刑部侍郎青浦王书

按,王昶序殆由余鹏飞1、余鹏翀或“二小胥”抄录,落款处避尊讳,“昶”字未书。“文四卷”,朱笔改作“文及杂著并五卷”。

由该序可知,大约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王太岳将生平所有诗词文稿共八九本交予曹锡宝,“属其删定而汇钞之”。约乾隆五十年(1785),王太岳卒后,曹锡宝将王太岳稿本转授王昶。约乾隆五十一年2(1786),王昶令余鹏飞、余鹏翀整理稿本,选编成十四卷本《王方伯诗文全集》,包括诗四卷、词一卷、文及杂著五卷、尺牍四卷。嘉庆八年(1803)七月十四,王昶将稿本“封而寄之京师”,交与王太岳之婿吉君。

顾跋、潘跋均称是书作“青虚山房集”,王昶序则称作“王方伯诗文全集”,可知稿本封面所题“王芥子先生全集”乃王昶所为。王昶寄往京城的就是该全集,其中应当包括尺牍若干卷,而今之稿本未见尺牍,可见确如顾廷龙所言,有若干卷原稿在展转播迁中遗失。

(三)王芑孙等批注

稿本有朱文“选”字印章,皆钤于标题上方。另有朱笔批校,如卷四《归自东皋得顾密斋学士书口号却寄》“最”改作“尝”,“与谁尽醉”改作“绝无饮兴”;卷二《杂兴》第六首眉上书“偏人二字似误”;卷九《与友人论罢免官不得用在官时加级官服书》眉上书“宋章服视阶不视官”。以上殆出自余鹏飞、余鹏翀之手,乃遵王昶之命编次十四卷本时所为。

稿本眉上、行间有墨笔、青笔批注七条,皆出自王芑孙3之手。兹举于下:

1.卷一《塞下曲》眉上(墨笔):“《塞下曲》五首应改入五律。惕甫记。”

2.卷六《丰利渠》标题上(青笔):“删。”标题下(青笔):“此通篇引蔡溥语。”《新渠》后(青笔)补篇名:“又《广惠渠》。”《龙洞渠》第二部分篇首(青笔):“删。此皆《通志》语。”

3.卷八《答学徒》第十五眉上(墨笔):“《(庄子)骈拇篇》:骈于辩(者),累瓦结绳,窜句游(心于)坚白同异之间,而(敝跬)誉无用之言非(乎)?(而)杨墨是已。”1

4.卷八末(青笔):“杂著一门写至此止。惕甫。”

5.卷九《答杨相公书》后(青笔):“末两句仍存之。惕甫。”

6.卷十《泾渠志前序》文末(青笔):“辨而裁,婉而约,渊厚而中和,求诸宋元以下,唯罗端良、王长宗可与语,此庶几有孟坚氏之遗音者也。惕甫记。”2

7.卷十《泾渠志后序》文末(青笔):“此真汉人之风。百五十年来为古文者多矣,未有能然者也。嘉庆三年八月二十日沤波舫灯下再读。惕甫记。”3

除以上七条批注外,墨笔、青笔相间的校勘痕迹几乎遍布全书,涉及文字的改易、句读、圈点等。

据以上信息,可知王芑孙曾于嘉庆三年(1798)借阅该本,并进行了详细的校勘,此事在鹿刻本《青虚山房集》王芑孙序文中亦有详细记录。

(四)鹿刻本《青虚山房集》

刻本牌记一:“《青虚山房集》十一卷,徐坊4署。”钤白文印“士言”。牌记二:“光绪癸巳定兴鹿氏开雕。”该本即顾廷龙所云“鹿刻本”,系光绪十九年(1893)定兴鹿传霖5刻,卷首有鹿传霖序,兹摘录要点于下:

青虚山房集序

吾邑王芥子先生以文章干略名乾隆间,其集独鲜传本,王兰泉、曾宾谷、贺耦耕所甄录外传者益鲜世,每憾焉。余于先生为乡里后进,求其全集不可得,犹子瀛理从盛伯希祭酒假得写本,录副寄余。关中凡为诗二卷,文三卷,《泾水考》一卷,答学徒一卷,尺牍四卷,前无序跋,不知谁所芟薙。王惕甫尝为先生集,序云写其文十之九,诗十之五,编为《青虚山房集》若干卷,此本卷数约略相同,或即王氏本欤?爰使瀛理锓板于京师,乃为之序……今先以是集付梓,更将访求遗佚,如有所获,当类编而续刻之。

光绪癸巳秋八月同邑后学鹿传霖序6

由鹿序可知,其所用底本由鹿瀛理7转抄自盛昱8所藏写本,“前无序跋,不知谁所芟薙”。鹿传霖推测该本系王芑孙所编。序中所言曾燠9、贺长龄10甄录外传王太岳文章事,系指曾燠《国朝骈体正宗》、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收录了王太岳的《答顾密斋》《铜政议》等文。

(五)王芑孙选录本《青虚山房集》

鹿刻本又有王芑孙序,兹录要点于下:

青虚山房集序

长洲王芑孙撰

十年前,与彭君允初相讲为古文。一日,传钞得定兴王芥子先生之作,读而善之。时芥子方罢职再起修书。允初为书抵京师,述所以慕仰之意,求其全稿,逾两年不报。而余游太学北行,允初属余亲见芥子而求之。及余至京师,芥子虽犹无恙,顾已谢事,郊居自屏,不辄见客。余所识惟上海曹剑亭先生是其故交,时与博弈、饮酒,稍能见之。因以语剑亭,剑亭曰:“嗟乎!芥子之无意于文久矣!子奈何索其已弃之敝屣哉!”顷之,芥子殁。余妇翁曹公为东城指挥,承部檄追偿芥子官逋巨万。余为衋然动心,将恐其子孙失绪,遗文不复可得矣。嘉庆三年,青浦王侍郎以其文集示余,睹集中所为《芥子先生墓表》,乃知芥子故侍郎举主,侍郎实收其稿。因从借得凡二十四卷。虽视余与允初前所传钞增多数倍,其醇然可读者则自余与允初前所传钞外盖无几……余今写取其文十之九,诗十之五,编为《青虚山房集》若干卷,虽未能梓行,聊使人间有副。而归其本,侍郎并为序其缘起,以待他时好事者传之……若芥子者,早岁登朝,出为藩牧,入校秘文,以凡情论之,宁可谓不遇。乃自托于博弈饮酒,侘际无聊以死,既死而遗稿仅存,若灭若没。虽余与侍郎区区录而藏之,其终获有闻于后与否,犹听之悬悬未可知也。余序芥子文,不禁于邑伤怀者久之。

该序又见于上海图书馆藏《青虚山房集》抄本,索书号358349-51,内容大体相同,落款时间为嘉庆四年(1799)。抄本共三册,含《青虚山房文集》五卷、《诗集》不分卷、《尺牍》不分卷。钤“升兰”朱文印、“旧山楼”朱文印、“升兰所藏”朱文印、“徐康子晋”白文印、“曾在赵次候处”白文印、“旧山翁”朱文印诸印。据藏印可知,该本曾经李芝绶1、徐康2、赵宗建3递藏。第一册署名“定兴王芥子著,长洲王铁夫选录”。卷首有王芑孙《青虚山房集序》、王昶《国子监司业王公行状》、陆锡熊《王芥子先生祭文》附跋。

从上文可知,王芑孙序描述了如下事项:

1.约乾隆四十二年4(1777),王芑孙与彭绍升5慕王太岳之名,曾抄得其文若干。此后辗转数年,欲求其全稿而不得。期间曾向曹锡宝求助,未果。

2.乾隆五十年(1785),王太岳殁。王芑孙的岳父曹锐6代官府向其家属追讨官逋,王芑孙担心王太岳的遗作不能保全。

3.嘉庆三年(1798),王芑孙自王昶处借得二十四卷稿本。此事又见王芑孙《与王兰泉先生书》:“集中《芥子先生行状》用班书体略录其文,酌义至精,兼得临文之变。惟芥子古文于当代为有数人物,见于世者仅十馀篇,今《状》载有集二十四卷,亦愿借付一钞?”王昶《答书》云:“《芥子先生文集》前经排次,今以附览,其中尺牍较多,尚拟量加裁汰。鳣堂有暇,敢祈点定,将来倘有馀赀,定须付诸剞劂耳。”7王芑孙最终以早年所抄之文与王昶二十四卷稿本为基础,“写取其文十之九,诗十之五,编为《青虚山房集》若干卷”。

上海图书馆所藏抄本即王芑孙选录本,该本有王芑孙批注七条:

1.卷一《与友人论罢免官不得用在官时加级冠服疏》末:“此风今颇有之,士大夫不可不闻此论。乙丑六月七日雨中。”

2.卷二《泾渠志前序》末:“此文别自有指。其时故桂林陈相国为陕抚,好讲水利。桂林生平以道学自命,其人辨于义利而不甚详于利害,笃于古而不甚通于今,其属官希旨,有敝衣觳食、口道古言、貌作古仪者,便谓好官,辄以售欺。其讲水利于西中,宜必如此,芥子殆有见而云然耶?丙寅十月晦日题襟馆烛下。”

3.卷二《泾渠志后序》末:“此有为言之,文之渊懿,觉刘向、匡衡去人犹未远也。”

4.卷二《与顾息存小简书后》末:“此文是真庐陵。嘉庆乙丑六月六日修书馆烛下。”

5.卷三《泾水论》末:“仁人之言其利溥,所谓以仁义之标,古雅之辞,文之足贵者也。丙寅十月。”

6.卷三《下郡邑观风教》:“为季汉之辞,安雅茂密,吐属风流,世久不闻此条教矣。乙丑六月六日修书馆烛下。”

7.尺牍卷末:“往兰泉先生以书属余,谓芥子集中尺牍太多,宜加删削,仆意不然。观作者所自述,知生平用意在此。又其用意专摹魏晋,所自异于苏、黄二家,及归震川者亦在此,何可多删?魏晋之文于今世遂为绝响,故余定此集,不用兰泉之说。嘉庆十年六月邗上再识。”

由以上批注可知,王芑孙对《青虚山房集》钟爱至深,自嘉庆三年(1798)选录后,数年间反复品评。第七条明言“不用王昶之说”,即选录时保留了王太岳原稿中的尺牍,没有裁汰删削。所云“作者自述”,指《尺牍》卷前的《示儿帖》,该帖是王太岳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在云南任上所作。帖后附跋,称《尺牍》“所录皆与朋好往还之词”,因有“好事者”欲付开雕,“辄自编次,刻而存之,并录此帖以当自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藏《青虚山房集》十卷,王芑孙编,华亭沈恕三宿斋抄本。全书分为文集五卷、诗集三卷、尺牍二卷。文集五卷中收有“书、序、论、教、说、颂、传、记、行状、志铭、杂著、杂考等类”1。沈恕2是王芑孙的门生,该本即为王芑孙选录本无疑,所录诗文当与上图抄本相同。详情待考。

(六)陆锡熊题跋

上海图书馆藏稿本卷五末附《公祭王芥子先生文》,文末有题跋,略举于下:

芥子先生为予翰林前辈,乾隆辛酉同举京兆试,又本与予同乡,故相识最早,相契亦最深。今春正月二十三日以疾卒于官,同人嘱予为文祭之,固有此作。……先生姓王氏,讳太岳,号芥子。……原籍江苏上海,寄居定兴,遂为定兴人,今又入籍顺天大兴县。卒年六十六。3

该文及题跋与卷五字迹相同,系过录,文后无款识。王芑孙选录本有该祭文并跋,落款作“上海陆锡熊自记”。考陆锡熊4与曹锡宝是甥舅关系,曾担任《四库全书》总纂官,与王太岳有同乡、同事之谊。但陆锡熊是乾隆己卯(1759)举人、辛巳(1761)进士,不太可能和王太岳“辛酉同举京兆试”,也不可能“相识最早”。据《曹剑亭先生年谱》5可知,“同举京兆试”者乃曹锡宝。曹锡宝与王太岳不仅是同乡、同年,还是四库馆同事,二人曾共同负责纂修《四库全书考证》,符合“相识最早,相契亦最深”等语。《公祭王芥子先生文》及题跋作者当为曹锡宝。在王太岳诗文集的整理、保存、传播方面,曹锡宝起了很大作用。

(七)稿本与刻本、抄本之比较

1.稿本与鹿刻本之比较

稿本、鹿刻本都不是完本,笔者将两本内容进行比较,详情如表一所示:

稿本原有二十四卷的说法,来自于王昶《国子监司业王公行状》:“有《芥子先生集》,凡二十四卷。”二十四卷者,或指诗歌按五言、七言类分作古诗、律诗、绝句各一卷,而杂著又细分序、跋、论、传、志铭等各为一卷,加之刊本所缺之词一卷、稿本所缺之尺牍四卷等等而言。稿本卷十首篇即《泾渠志前序》,第一行“事详矣然往往有所不审”十字右侧有王芑孙青笔圈点痕迹,该痕迹为标题行遮盖半边,可证稿本是在王芑孙还书之后才进行装订的,装订时大略按照王昶“诗四卷、词一卷、文及杂著并五卷、尺牍四卷”的标准划分卷帙,装订行为造成了顾廷龙所说的刓迹,除卷二、六、九外,其馀七卷卷首行卷次确有明显的裁条粘贴痕迹。但元、亨、利、贞四册之分非王昶所为,否则加上尺牍四卷,至少需要装订作五册。

稿本的校勘意见,鹿刻本未全盘接纳。如卷四《归自东皋得顾密斋学士书口号却寄》“最有远心当暮景,共谁尽醉典春衣”,朱笔改作“尝有远心当暮景,绝无饮兴典春衣”;《早过潼关呈屠参政》“行处牛羊成聚落,人家鸡犬共林邱”,朱笔改作“行处牛羊归聚落,几家鸡犬共林邱”,鹿刻本均照旧。而《广师说赠蒋清容》等文中墨笔标注的增、删、改内容,鹿刻本全部予以改正。

2.抄本与鹿刻本之比较

抄本,即王芑孙选录本诗文大略如表二所示:

抄本与鹿刻本的内容、排列顺序基本保持一致,可以印证鹿传霖所用底本“或即王氏本”的推测。两本不同者主要在《文集》部分,稿本钤“选”字而鹿刻本未收的五篇,抄本全部选录:《知固原州梁侯遗爱碑颂》《刘烈母家传》《与友人论罢免官不得用在官时加级冠服疏》《泾渠志后序》《为原州人送梁大夫序》。

(八)藏印

稿本钤藏印十八种,详见表三:

以上藏印,除顾廷龙、潘承弼、叶景葵、王芑孙所属七枚外,尚有不明晰之处,略述于下:

1.苍崖珍赏:清代号“苍崖”者有范时崇1、田肇丽、姜壵2,生平与稿本流传时间皆不合。又有苍崖(1835—1902),僧人,早年出家于湖南衡阳南岳,晚年流寓南京,长于山水3。存疑待考。

2.墨汁因缘:章钰(1865—1937),字式之,又字坚孟。藏书处名“四当斋”,校藏印有“消磨梦境光阴”“墨汁因缘”等4。顾廷龙为其编《章氏四当斋藏书书目》。

3.分廛百宋迻架千元:潘祖荫(1830—1890),字东镛,一字伯寅,潘承弼叔祖。藏书处名“滂喜斋”,藏印有“八求精舍”“攀古楼”“佞宋斋”“分廛百宋迻架千元”等,著有《滂喜斋宋元本书目》5。

4.庆云之章、庆云:考民国时期有周庆云与叶景葵相善,1916年,叶景葵任中国银行商股联合会副会长,周庆云任干事,曾共同致电段祺瑞6;1918年,两人分任浙江兴业银行董事、副董事7。据此定印章主人为周庆云。周庆云(1864—1933),字景星,藏书处名“梦坡室”。

5.晴崖:本曜(1722—1784),僧人,字振华,号晴崖,青浦(今属上海)人,曾在朱家角圆津禅院修行。本曜与王昶素有交游,王昶《春融堂集》有《题振华上人画像》等文,亦有书信往来8。但本曜卒于1784年,王昶得稿本在1785年(王太岳卒年)后。存疑待考。

6.花雨山房:台湾藏本《罗川翦雪诗》一卷,钤朱文“张乃熊印”“芹伯”“花雨山房”“菦圃收藏”印。其中“花雨山房”与稿本《青虚山房集》所钤之印字体不同。张乃熊(1891—1942),字芹伯,号菦(同芹)圃。承继其父张钧衡适园藏书,编有《芹圃善本书目》1。张乃熊与顾廷龙、刘承幹、郑振铎等藏家相善,《顾廷龙日记》、刘承幹《求恕斋日记》1940—1941年间有多条与张乃熊一起晏饮并谈论所见之书的记录。据此可推知两“花雨山房”印字体虽不同,主人都是张乃熊。

7.石竹水隐、雄飞、落笔惊风雨、伴我书千卷:待考。

由以上藏印可知,在吉君之后,该稿本曾被潘祖荫收藏,又经周庆云、章钰藏弆或过目。

综上所述,稿本《青虚山房集》收诗最多,卷五所录之词更属仅有。但该稿本不是潘承弼认为的王昶写定之稿。如若写定,集中“选”字印及余氏兄弟朱笔批改痕迹当不复存,亦不必刓改卷次,王芑孙也不会称“因从借得凡二十四卷”。该本也不是顾廷龙所说“芥子家藏原稿”。王昶称“释”原稿“涂已不可辨者”,今稿本中虽有墨笔、朱笔改字痕迹,但原字均清晰可见,无须“释”。殆稿本为王昶“释”后的誊录本,大体保留二十四卷原貌。王昶编次十四卷本时,以此为底本,故再次校勘并留痕。稿本所缺四卷尺牍,在王昶辑录十四卷本时尚存,殆寄与吉君后遗失。王芑孙在选录《青虚山房集》时保留了完整的尺牍卷,鹿传霖据以椠刻。今将抄本、鹿刻本中的尺牍与稿本合并,即可恢复《青虚山房集》全貌。

三、《西城小筑诗》

不分卷,清光绪年间抄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该本收古今乐府、五言诗、七言诗共一百六十一题,其中稿本《青虚山房集》未见者三题:《闺情》(五言)、《谢病后吟小诗自喜》(五言)、《赠吴方伯文观察志别》(七言)。另有部分诗题与稿本小异。

该本卷前有徐坊跋,卷末有刘墉2、曹学曾跋,刘墉跋系过录。今以时间为序,录题跋如下:

定兴王芥子前辈与予最善,特苦外官时多,不得朝夕过从。戊戌岁,自订其诗,欲以问世,以草稿属予点定,集中杭堇浦志草处,皆所素好。今已下世,而《玉瓮应诏诗》又与予同日赋者,读毕感怀今昔,不能已已。识数语而归之。石庵刘墉。

王芥子《西城小筑诗》一册,己丑夏,属厂肆正文斋谭笃生从李仲约侍郎许叚录此本,以贻外舅鹿先生据以录入《定兴志》,旋即佚之。癸巳,外舅刻《青虚山房集》,欲复从李借校,则原本已为穿窬窃去矣。昨岁,贵阳陈松山编修田得芥子手稿数册,今归余妻兄乔笙侍讲。余又从厂市重获此本,孤本仅存,失而复得,殆有天焉。惜钞工恶札夺文,讹字触目皆是,几于不能卒读。卷中《上陵乐府》间有墨笔校处,乃修志时杨定夫侍御笔也。晦时当属乔生以三本合编,再益以《湖海文传》《骈体正宗》《经世文编》所采,及《玉芝堂集序》与《芥子行状》所录之文,虽不能复二十四卷之旧,亦可得其太半矣。丙申七月徐坊榘庵识。

甲戌元月,购得此册,讹笔夺字,触目皆是。以意校之,十不能得其一二。嗣借得鹿刻《青虚山房集》《定兴县志》,惜所录诗不多,亦间有讹字,此外惟《湖海诗传》《晚晴簃》尚未借校。文章千古事,然不得其人传之,亦难谅哉。武清曹学曾识。

以上题跋叙述了如下情况:

1.乾隆四十三年(戊戌,1778),王太岳自订其诗,其先请杭世骏1、刘墉为之点定。二人在底稿上加以批注。王太岳殁后,刘墉再次过目稿本,在卷末留下题跋。

2.光绪十五年(己丑,1889),李文田2收藏《西城小筑诗》原本。杨晨3、鹿传霖纂修《定兴县志》4时,经谭笃生手借抄。集中部分诗篇选入《定兴县志》。后来抄本丢失。

3.光绪十九年(1893),鹿传霖刊刻《青虚山房集》,欲借李文田藏本重新校勘《西城小筑诗》,发现稿本已遭窃。

4.光绪二十一年(1895),鹿瀛理从陈田5处得王太岳手稿数册,徐坊从厂市重获《西城小筑诗》光绪十五年(1889)抄本。徐坊有意与鹿瀛理合编王太岳手稿数册、《青虚山房集》刻本、《西城小筑诗》抄本,并辑佚诸书散篇,恢复二十四卷。未竟。

5.民国二十三年(1934),曹学曾购得光绪十五年(1889)抄本,以《青虚山房集》《定兴县志》作他校。

该本眉批有两种类型,一种为评语,多见于眉上,如卷首“西城小筑诗”上眉批“当以青虚山房名之,与文集一律”,《疾威四章》眉批“小序似西京文字,沉痛郁勃”,《玉瓮应诏诗》“气象典重,较予作高出奚啻百倍”,《赠诸草庐前辈》“想见高怀雅度”,《上陵乐府十二章》“先生工于古文,力追汉代,故古健若此”。审此类眉批字迹与正文相类,盖过录自李文田藏原本。又考“玉瓮联句”系乾隆三十五年(1770)之事,刘墉题跋云“《玉瓮应诏诗》又与予同日赋者”,则眉上品评类批注殆出自刘墉,间或出自杭世骏;另一种为校勘语,如卷首书名下“卷中凡单圈若○,见鹿刻《青虚山房集》。○○者见鹿刻《定兴县志》。△△未刻”,卷中“某字疑误”“鹿刻某字作某”“此篇疑有脱误”“未刻”等,审语气、字迹,似曹学曾所为。诗文间圈点改易之处颇多,据徐坊跋,部分出自杨晨,其馀或出自曹学曾。

四、《勺湖草堂图咏》

《勺湖草堂图咏》一卷,为乾隆年间刻本,王太岳等撰,收王太岳、吴省钦、曹锡宝、纪昀、嵇璜、翁方纲、陆锡熊、法式善等三十一人图记、题跋。首篇即王太岳《勺湖草堂图书后》6,举要如下:

勺湖草堂图书后

……太岳昔受业于先生,岁辛未,先生去,自是不复相见。……犹记太岳官检讨时,用大臣荐,当得一道若府者,先生闻之以教来曰:“伏愿圣明,暂辍股肱之寄,而勖太岳以安贫力学。”言特恺恻。太岳愚不自量,竟就外补,历官三秦、湘楚,为布政云南,南北二十馀年,顾无丝发为国报补,靦颜窃禄,卒以罪罢。是则太岳之不肖,不能守师训,以自及于颠踣,愧负先生多矣。乾隆四十三年岁戊戌立秋日,受业门人王太岳谨书。

王太岳题跋后附诗并序,序云:“是图为吴人汤谦写故山阳阮先生讲堂也,太岳既书其后,意有不尽,复作此歌。”该诗并序收入稿本《青虚山房集》,题作《勺湖草堂图歌》。

勺湖位于今江苏淮安市淮安区,乾隆年间,阮学浩1在勺湖东北角建草堂作讲课之用,名“勺湖草堂”。乾隆七年(1742),阮学浩“充会试同考官,得王公太岳、郑公虎文、钟公凤翔、袁公德达等十七人”2,所以王太岳跋自称是“受业门人”。

五、其他文稿

《泾渠志》一卷《图考》一卷,乾隆间刻本,有王太岳自序,王文清题跋。王太岳序即《青虚山房集》之《泾渠志前序》《泾渠志后序》,由该刻本可知序作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

约乾隆三十九年(1774),王太岳作《铜政议》,举云南铜政五难,提出相应的变革措施。王昶《行状》收全文,文又见《皇朝经世文编》卷五十二。

为郑虎文作墓志铭,见郑虎文《吞松阁集》。

六、结语

王太岳在仕途不顺后,参与到《四库全书》编纂当中,通过编纂《四库全书考证》体现了他深厚的学问功底。与王太岳共同编纂《四库全书考证》的馆臣中,有人来自科举世家,如王燕绪、何思钧;有的四库馆臣相互之间有亲戚关系,如曹锡宝、陆锡熊是舅甥,玉保、铁保是弟兄,朱钤、朱文鼎是父子,朱钤又与彭绍观连襟等,他们能够相互照应,但王太岳却是只身一人。王太岳晚年生活困顿,欠官逋巨万。虽好诗文,著作较丰,但生前无馀资椠刻。在王太岳去世后,经过曹锡宝、刘墉、王昶、王芑孙、鹿传霖等同僚及后来的学者相助,《青虚山房集》《西城小筑诗》等著述才免于失传。

A Research on Wang Taiyue's Writing

Li Hualei Zhang Shu

Abstract:In the 42nd year of Emperor Qianlong's reign in the Qing Dynasty, Wang Taiyue entered the Siku Library and compiled the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Siku Quanshu with Cao Xibao and others. His poetry and prose collections mainly include Qingxu Shanfang Collection and Xicheng Xiaozhu Poems, neither of which was published during his lifetime. After Wang Taiyue's death, his manuscripts were circulated through the efforts of Cao Xibao, Liu Yong, Wang Chang, Wang Qisun, and Lu Chuanlin, who commented, organized, copied, or carved them.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Pan Chengbi purchased the manuscript of Qingxu Shanfang Collection for the Hezhong Library. This book contains the most complete collection of Wang Taiyue's poems and prose, as well as Wang Chang's preface and Wang Qisun's annotations, and is stamped with several seals of famous collectors. After consulting relevant ancient books, the author conducted research on the compilation version of Wang Taiyue's Writings.

Key words:Textual Research on the Siku Quanshu;Wang Taiyue;Qingxu Shanfang Collection;Research

责任编辑:王 进

作者简介:李花蕾,女,1979年生,河南鲁山人,湘南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图书馆文献学。

张 舒,女,1990年生,河南漯河人,上海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为文献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四库全书考证》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7BTQ039)阶段性研究成果。

1 曹锡宝(1719—1792),字鸿书,号剑亭,江苏上海(今上海市)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乾隆四十二年(1777)入四库馆校书,与王太岳共同编纂《四库全书考证》。

2 罗暹春(1717—?),字泰初,号旭庄,江西吉水人。乾隆七年(1742)进士。

3 邵齐焘(1718 —1769),字荀慈,号叔山,江苏昭文(今江苏常熟)人。乾隆七年(1742)进士。

4 郑虎文(1714—1784),字炳也,号诚斋,浙江秀水人。乾隆七年(1742)进士。

5 王昶(1725—1806),字德甫,号述庵,又号兰泉,江苏青浦朱家角(今属上海)人。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6 黄景仁(1749—1783),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人。

7 王昶:《春融堂集》下,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第1058页。

8 黄景仁:《两当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05页。

1 琚小飞:《〈四库全书考证〉的编纂、抄写及刊印》,《中国典籍与文化》2018年第一期,第40~49页。

2 琚小飞:《清代内府抄本〈四库全书考证〉考论》,《文献》2017年第五期,第151~165页。

3 项旋:《“武英殿聚珍版书”收书数量及相关问题考辩》,程章灿主编:《古典文献研究》第二十一辑(下卷),凤凰出版社2018年版,第213~226页。

1 丁丙:《武林藏书录》卷上,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钱塘丁氏嘉惠堂刻《武林掌故丛编》本,第三十叶。

1 按,合众图书馆为上海图书馆前身。

2 顾廷龙撰,李军、师元光整理:《顾廷龙日记》,中华书局2022年版,第123~124页。

3 王同愈著,顾廷龙编:《王同愈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4 江庆柏:《近代江苏藏书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230页。

5 王世伟:《历史文献论丛》,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61页。

6 顾廷龙:《饮河小识》,《艺林丛录》第九编,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73年版,第272页。

1 余鹏年,初名鹏飞,字伯扶,安徽怀宁人。乾隆五十一年(1786)举人。能诗善画,工篆刻,与弟鹏翀并有才名。

2 按,王昶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至五十一年(1786)任陕西按察使,王太岳卒于乾隆五十年(1785),则王昶与怀宁二余在西安整理《青虚山房集》的时间只能在五十至五十一年(1785—1786)间。

3 王芑孙(1755—1817),字念丰,一字沤波,号铁夫、铁甫,更号惕甫,又号楞伽山人,晚号老铁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1 按,该叶眉批上仍有文字,盖修复装订时误切去,括号内文字据《庄子》原文补。

2 按,文末钤“惕甫借观”朱文印。

3 按,文末钤“惕甫借观”朱文印。

4 徐坊(1864—1916),字士言、梧生,号榘庵,山东临清人,定居河北定兴。鹿传霖之婿 ,曾任宣统皇帝溥仪之师。

5 鹿传霖(1836—1910),字润万,又字滋轩,号迂叟,谥号文端,直隶定兴县(今属河北省)人。

6 此序亦见王太岳《青虚山房集》,《清代诗文集汇编》第三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07~308页。

7 鹿瀛理(1852—1901),字安仲,号乔笙,直隶定兴(今河北)人,鹿传霖之侄。

8 盛昱即爱新觉罗·盛昱(1850—1899),字伯熙,一作伯希,号意园,满洲镶白旗人,肃亲王豪格七世孙。

9 曾燠(1759—1831),字庶蕃,号宾谷,晚号西溪渔隐,江西南城人,官至贵州巡抚。

10 贺长龄(1785—1848),字耦耕,号西涯,晚号耐庵,湖南善化(今长沙)人。

1 李芝绶(1813—1893),原名蔚宗,字申兰,一作升兰,号缄庵,别署裘漫叟,江苏常熟人。

2 徐康(1814—1888?),字子晋,号窳叟,别署玉蟾馆主,苏州人。

3 赵宗建(1824—1900),字次侯,一字次公,一作次山,号非昔居士,江苏常熟人。

4 按,王芑孙序云“时芥子方罢职再起修书”,据王昶《国子监司业王公行状》,王太岳在云南布政使任上时,因审拟逃兵宽纵落职,乾隆四十二年(1777)再起,入四库全书馆,任总纂官。

5 彭绍升(1740—1796),字允初,号尺木,清江苏长洲(今苏州)人。

6 曹锐(1732—1793),字友梅,一字又裴,号锷堂,安徽休宁人,侨寓吴门。

7 王芑孙:《渊雅堂全集》卷八,清嘉庆刻本,第13页。

1 武新立:《明清稀见史籍叙录》,金陵书画社1983年版,第275~276页。

2 沈恕(?~1812),字正如,一字屺云,号绮云,江苏华亭(今属上海)人。

3 按,王昶《国子监司业王公行状》称王太岳卒年六十有四。

4 陆锡熊(1734—1792),字健男,号耳山,江苏上海(今上海市)人。

5 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一〇四册,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251页。

1 按,陈德芸《古今人物别名索引》作“宛时崇”,误。

2 陈德芸:《古今人物别名索引》,长春市古籍书店1982年版,第179页。

3 卢辅圣主编,丁一泉等撰稿:《近代字画市场辞典》,上海书画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4 章用秀:《民国书法鉴藏录续编》,上海远东出版社2017年版,第189页。

5 叶昌炽:《藏书纪事诗》,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版,第528~529页。

6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张謇全集》二《函电(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第603页。

7 叶景葵:《叶景葵文集(上)》,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01页。

8 万新华:《禅缘与知音——从南京博物院藏王昶致本曜两封信札说起》,《荣宝斋》2022年第八期,第104~113页。

1 江澄波:《古刻名抄经眼录》,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0年版,第43页。

2 刘墉(1720—1805),字崇如,号石庵,另有青原、香岩、东武、穆庵、溟华、日观峰道人等字号,山东诸城人。乾隆十六年(1751)进士。

1 杭世骏(1695—1773),字大宗,号堇浦,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

2 李文田(1834—1895年),字畲光、仲约,号芍农、若农,谥号文诚,广州府顺德(今佛山市顺德区)人。

3 杨晨(1845 —1922),字定夫,号蓉初,浙江黄岩人。

4 按,据光绪十六年(1890)本《定兴县志》,杨晨任纂修,鹿传霖任鉴定,鹿瀛理任协修。

5 陈田(1849—1921),字松山,号黔灵山樵,贵阳人。

6 郑晓霞、张智主编:《中国园林名胜志丛刊》二十四,广陵书社2006年版,第6~7页。

1 阮学浩(1702—1764),字裴园,号缓堂,江苏淮安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

2 阮葵生:《阮葵生集》上,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