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谈话技巧探究
2024-10-20康凯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逐渐增长,访谈节目的内容形式越来越丰富,主持人的重要地位也逐渐显现。本文以访谈节目在媒体行业的发展现状为背景,探讨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谈话技巧,如选择合适环境、分析嘉宾特性,确定访谈尺度、巧设访谈问题等。最后深入分析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创新发展路径,如多样化传播渠道、轻量化和持续化生产等。
【关键词】访谈节目;主持人;谈话技巧;嘉宾特性;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9.031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访谈节目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形式,深受观众喜爱。然而,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和观众需求的提升,访谈节目面临着诸多挑战。主持人作为访谈节目的核心人物,其谈话技巧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着节目质量和传播效果。因此,深入探究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谈话技巧及创新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提升访谈节目的品质,满足观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本文通过分析过往优秀访谈节目主持人的案例,从中归纳总结出优质的谈话技巧和主持风格,并深入分析访谈节目主持人未来的创新发展路径。
1. 访谈节目的发展概述
1.1 从出现到成熟
20世纪50年代美国NBC创办的晚间谈话节目《今夜秀》被视为现代访谈节目的开端,其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和明星嘉宾的参与吸引了大量观众,为后来访谈节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的电视访谈节目起步相对较晚。1992年,上海东方电视台播出的《东方直播室》成为中国第一个电视谈话节目。此后,随着电视媒体的迅速发展,各类访谈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形式上,访谈节目从早期的主持人与嘉宾对话,发展到多人互动、现场观众参与等多种形式。内容上,也从娱乐明星拓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人物和话题。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访谈节目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网络访谈节目以其便捷的传播方式、灵活的制作形式和广泛的话题选择,吸引了大量观众。同时,社交媒体的兴起也为访谈节目提供了新的互动和传播渠道。
1.2 访谈节目的作用地位及受众分析
访谈类节目是由电视记者或节目主持人针对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的相关者进行的专题访问报道,通过主持人与嘉宾面对面交流的形式让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等,拓宽了观众接收信息的渠道,丰富了接收信息的形式。访谈类节目的定位赋予了它准确性和贴近性的特点,能够在大信息量的基础上更加贴近生活和群众。作为一种重要的电视和网络节目形式,以其独特的交流方式和丰富的内容,在大众传播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
访谈节目的受众通常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较强的信息获取需求,这使得观众对于访谈节目的深度和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大多数受众观看访谈节目是为了获取最新的新闻、知识和专业见解,以拓宽自己的视野。还有一部分受众将观看访谈节目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方式,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希望从嘉宾的经历和观点中汲取经验,获得启发,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1.3 当下访谈节目的发展困境
由于在访谈的节目形式下,主持人的提问和嘉宾的回答都存在一定主观色彩,加之访谈类节目的受众都存在同一共性,那人物访谈的受众多为该人物及相关新闻事件的支持者或反对者,从而导致访谈类节目易引发争议和舆论。例如凤凰卫视的访谈节目《鲁豫有约》,主持人陈鲁豫在采访山区的小朋友时问道“为什么不吃肉呢?是肉太容易坏了还是什么原因?”这类刁钻的问题无疑让《鲁豫有约》获得了流量,但主持人陈鲁豫也成了观众诟病的对象。又例如央视的节目《鲁健访谈》中主持人鲁健向航天员刘洋提出“作为一位妈妈如何去平衡事业与家庭?”的疑问,也引发了受众对于“男女视角”“事业女性”等话题的激烈讨论。
结合以往优秀的访谈类节目来看,不难发现每位访谈嘉宾都有不同的表达习惯,主持人提出的问题和谈话状态都直接影响嘉宾的分享欲望,决定了整期节目的内涵和深度。主持人既需要迎合嘉宾以激发表达欲望制造话题,又要兼顾传播的需求和受众的喜好。在当今“流量为王”的时代背景下,新颖的视角有风险、保守的问答无流量成为访谈类节目的新挑战。在这种挑战之下,主持人需要掌握更加完备的谈话技巧。
2. 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谈话技巧
2.1 选择合适的访谈环境
美国的心理学教授罗兰·米勒(Rowland S. Miller)在《亲密关系》一书中提到,当人们感到舒适、放松和愉快时,他们更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感受和经验。因此访谈类节目需要搭建起一个较为舒适的聊天环境,激发嘉宾的表达欲望,而这个聊天环境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演播室,例如腾讯新闻出品的深度访谈节目《十三邀》,其中一期在采访法学教授罗翔时,主持人许知远将访谈的地点搬到了餐厅、书店等罗翔熟悉的地方,一起逛书店时,罗翔回忆起了当年学法律的过往,于是自然而然地在镜头前进行表达,避免了传统访谈类节目“我们再来看看下一个问题……”等生硬的衔接,而这样的真情流露也更能引起观众共鸣[1]。
如果是外景访谈,可以根据访谈对象的成长经历、生活经历等,精心挑选其相对熟悉的环境,能够有效地勾连出访谈对象的回忆,提高嘉宾的分享欲。同时,访谈环境要始终保持与节目主题的高度相关性,这样才能使整个访谈过程更加紧密、连贯,主题更加突出。如果是演播室访谈,可以巧妙地利用“小物件”来串联谈话内容,例如访谈嘉宾的日记本、奖杯等相对私人化的物品,还可以利用光影等先进技术构建虚拟场景,例如“毕业前的最后一节课”“童年的家”等。这样的创新举措,能让观众通过这些精心打造的场景,切实感受嘉宾的内心世界,进一步增强节目的观赏性。
2.2 分析嘉宾特性,确定访谈尺度
如今大众视野内访谈节目的风格有很多种,但其中网络讨论度较高的都是一些“针尖对麦芒”的访谈风格,在节目中,主持人制造“矛盾”的同时,要注意尺度的把握。虽然有学者认为,“恰恰是这种‘冒犯式发问’,因语句短、角度刁钻、直击要害,反而使受访者更愿意推心置腹,给予认真回应[2]。”但这样较为激进的采访风格并不是所有时候都适用,例如易立竞在采访演员周杰时,两个人针锋相对的辩驳将易立竞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节目上线后,易立竞在微博表示,这次采访,给她20年记者生涯上了极为重要的一课[3]。可见,主持人与嘉宾的谈话状态的选择因人而异,可以参照心理学上一种经典的性格分类模式——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胆汁质的人热情直率但可能比较急躁;多血质的人活泼好动、善于交际,例如在采访胆汁质的人,说话需要直接明了,避免拐弯抹角,尊重他们的主见和果断,不要轻易质疑和反驳。对于多血质的人来说,他们更喜欢轻松愉快的氛围,要跟上他们思维跳跃的节奏。此外,分析人物性格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MBTI人格测试,大五人格测试等等。
学者周宣春在文章《论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访谈技巧》中也提出了以嘉宾不同的工作性质来确定访谈方式:对商业精英或风云人物,应以节奏感强、具有跳跃性、与时代联系紧密的问题为主;而艺术工作者往往有自己的风雨历程和故事,应以故事性话题为主;对那些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应以人情味的话题为主,让受访者抒发情怀,让观众体验心灵的感动和慰藉[4]。这些访谈技巧虽然不能保证主持人能够完全了解采访嘉宾,但也为话题的制定提供了一份有力参照。
2.3 巧设访谈问题
访谈问题的设置是为了节目的主题服务,所以在提问时要注意时刻扣题。例如董卿在《朗读者》中以“选择”为主题采访徐静蕾时,徐静蕾谈到了自己的婚姻观念。她与黄立行的恋爱长跑已经走到了第十年,虽然多次被传已婚,但她本人澄清并未结婚。她认为,两人的感情很好,不需要通过婚姻来证明什么。董卿顺势提问:所以只恋爱不结婚,也是你的一种选择对吗?”没有被窥探隐私的不适,没有让人不悦的追问,就这样以一种平静的语态被董卿问了出来。主持人董卿的提问既顺着嘉宾的聊天内容继续延伸,又与这一期“选择”的主题紧紧相扣。
主持人还可以调节问题范围的方式来保证采访始终扣题,如果这个问题比较容易回答或有约定俗成的答案,可以进行开放式提问,让嘉宾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外,还有很多问题是不太“好聊”的,又或者被采访的对象是一位不善言辞的人,就可以采用闭合式提问,内容越具体、范围越狭小、语句越简短越好。这样的提问能够让回答者按照指定的思路去回答问题,而不至于跑题。以经典的访谈类节目《等着我》为例,主持人倪萍面对的大多是内心有伤痛往事的求助者,嘉宾往往难以组织语言进行有条理的表达,所以在节目的访谈过程中,倪萍采取了大量闭合的提问方式,这样就使主持人在把握节奏上更加灵活,也让整期节目的逻辑脉络清晰可见[5]。
3. 访谈节目主持的创新发展路径
3.1 故事化和情感化的表达
访谈节目往往选取具有时代特征和社会意义的主题,并通过聚焦个体或群体的经历来展现,以小见大,从微观层面的个人故事反映宏观层面的社会现象和问题。主持人和嘉宾在交流中展现出真实、自然的情感状态成了许多访谈节目的制胜法宝[6]。例如在《杨澜访谈录》中,面对杨振宁院士和翁帆的婚姻,杨澜是这样提问的“你们的结合也让这个世界都大跌眼镜,你们有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这句话其实是给了嘉宾一个讲述自己真实感受的机会,杨澜又继续追问翁帆:“那您会把杨先生当作您生命中的一个什么呢?”翁帆回答:“可以说他是我生命中的带路人。他们这一代人经历过的社会的变迁,是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不能够感同身受的一件事情,我们小时候已经基本上是现代化了,中国也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也不再受人欺负了,就是我会很感动,他会说我可以替他看到天亮,有时候我们讲话,他会说假如将来是这样那样的话,你不要忘记告诉我一声。”虽然这个话题的起点是二人恋爱时的一些趣事,但最终落脚点是嘉宾的真情实感,翁帆的回答更是从爱情的层面上升到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充分关注嘉宾的情感世界,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表达内心感受。通过倾听和理解,由浅入深地让访谈嘉宾和观众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连接。
3.2 多样化的传播渠道
丰富节目的传播渠道可以为访谈节目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当前,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B站等已成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大白show》作为抖音平台上的访谈节目,与传统访谈节目存在多方面的不同。首先,主持人把访谈节目内容通过抖音发布,这种形式更加灵活便捷,适应了新媒体时代的快节奏和碎片化特点。其次,主持人还利用直播增强与观众的链接,与粉丝社群保持紧密互动,会在评论区选择出粉丝们最想看的访谈嘉宾,主持人可以根据这些信息调整节目内容,增强与观众之间的共鸣。这都是单一的传统媒体传播方式所不具有的特点。
此外,除了视频社交媒体,还可以通过音频平台如喜马拉雅、荔枝FM 等适合将访谈节目制作成音频版本,满足用户在移动场景下的收听需求,如通勤、运动等。根据节目定位和目标受众特点,整合不同类型的传播渠道,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网络。通过合理运用策略,整合资源,定制内容,加强互动,访谈节目能够更好地适应媒体环境的变化,满足观众需求,提升节目影响力和传播效果。
3.3 轻量化生产和持续化生产
在传统媒体加速更迭与深度融合进程中,新媒体平台成为主持人与记者的新阵地,许多主持人借此转型为主流大V。访谈节目也能在新媒体平台播放推广,如浙江广电的“新闻姐”就是主持人转型成功的范例,历经两年多,粉丝千万,稳居新媒体领域首位。
访谈节目转战新媒体平台,需实现轻量化和持续化生产。轻量化生产即摆脱传统拍摄流程束缚,用手机剪辑、拍摄、推送,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内容生产效率。主持人可在录制之余与嘉宾拍轻松短视频,询问在节目中不便问的问题,或揭露幕后有趣互动,随时记录花絮,为剪辑提供素材,为节目引流并扩大个人影响力。
媒体融合时代,优质内容生产分三个阶段:生产内容、生产优质内容、持续生产优质内容。新媒体账号起号时,不必急着输出优质内容,先获平台“流量青睐”,可借助嘉宾影响力,拍简单互动视频,如手势舞等。流量稳定后再填充内容。新媒体账号风格并非一成不变,需根据互动评价和流量反馈修正,像“新闻姐”起初也是尝试了多种形式,才确定如今的风格。
4. 结束语
在信息传播多元化的当下,访谈节目在形式、内容和传播渠道上不断演变。如今,虽在大众传播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但仍然需要不断创新以提升节目质量,访谈节目作为信息交流与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其发展离不开主持人的专业素养和创新探索。需要主持人娴熟地运用各类谈话技巧,把握好节目定位及未来发展方向。在未来,访谈节目应不断适应时代变化,以更优质的内容、更贴心的形式、更广泛的传播,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众带来更有价值的视听体验,成为引领社会思潮、传递正能量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叶雯.新媒体时代访谈类节目新模式探析——以《十三邀》为例[J].新闻前哨,2021(02):21-22.
[2]郭佳林.简述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语言塑造——以《立场》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9,3(29):141-142.
[3]芮一凡.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话语风格研究——以访谈节目《立场》为例[J].声屏世界,2023(07):29-31.
[4]周宣春.论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访谈技巧[J].现代视听,2016(08):57-60.
[5]陆瑶.怎样让"不善言辞"的嘉宾尽快敞开心扉——从《等着我》中倪萍的访谈技巧谈起[J].中国记者,2016(08):114-115.
[6]王业."播""说""聊":电视新闻三种语言表达样态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8):15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