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媒体融合背景下现场出镜记者身份特点分析

2024-10-20孙钰滨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19期

【摘要】在媒体融合持续加快的当下,传统媒体纷纷试水新媒体,想要在新闻直播领域中崭露头角,进一步挖掘出新闻产品的“在场”价值,实现全平台的高效传播。对此出镜记者必须加速角色转型,寻求新媒体平台的发展路径。本文通过分析以“小彭VLOG”为代表的出镜记者在社交平台发布的Vlog短视频类报道,总结出“三全一化”——融媒体时代现场出镜记者的新身份、新特点,并基于全媒体时代的复杂性为出镜记者提出了新要求,列举了几点加速出镜记者角色转型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出镜记者;记者角色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9.027

依托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视频平台快速崛起,“小屏”进行信息输出的能力越来越强。短视频平台的迅速发展,改变了大众对信息的接受逻辑,进而影响新闻生产者主动或被动地适应新的信息传播逻辑,如何有效地生产新闻内容成为新闻生产者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媒体通过传统端口与新媒体端口的融合,推动新闻行业进入融媒体时代。而作为链接新闻现场、新闻媒体和大众的出镜记者,是新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融媒体时代现场报道的出镜记者也应该做出改变。本文通过分析以“小彭Vlog”为代表的出镜记者融媒体作品,来缕清出镜记者的身份特点及对策要求。

1. 媒体融合:时代环境变化

各类新的媒体平台快速发展,打破了以电视为主要渠道的传播体系。信息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的行为习惯,受众不再仅限于在电视上去接受信息,而是通过各个新媒体平台来综合获取信息。所以,在用户和生产者两个层面上,都出现了“媒体融合”的特征。融媒体时代的融合并不是简单的模式上的相加,而是从传播效果、传播目的、传播手段等角度出发的媒体间的有机结合。新闻作为信息的一种,自然也受到了融媒体时代变革的影响。用户获取新闻的渠道和获取新闻的数量不断增加,获取新闻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相较于广播电视时期新闻媒体与大众的强关系,融媒体时代下新闻媒体与受众的关系不断被削弱。同时,娱乐化的内容消解了受众对于严肃性议题的关注度,碎片化的表达方式影响了受众对新闻内容的需求,“全民皆媒”时代的到来从根本上对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产生了冲击。

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的总称[1]。作为展现媒体关切,提供新闻信息的出镜记者,在传统媒体时代,出镜记者站在新闻资讯的前线,所以在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时代冲击时,出镜记者同样遭受了危机。“全民皆媒”的环境下,用户生产的信息充当了现场记者带来的信息,挤压了出镜记者的空间,一度造成出镜记者被取代。在这一节点,第一批出镜记者通过Vlog的呈现方式,在出镜记者的身份上增加了一层主播的身份,借助Vlog重回大众视野[2],由此出镜记者有了新的身份特征。

2. 三全一化:融媒体时代下出镜记者的身份要求

融媒体时代出镜记者身份转变的特点是由传统的出镜记者转变为全媒体的出镜记者,对应“四全媒体”的概念层次,将全媒体记者从生态、时空、技术和社会层面上,整理出“三全一化”的特点,即融媒体时代出镜记者应该是全平台、全视角、全能力的人格化出镜记者。

2.1 生态:全平台的出镜记者

全媒体记者是全平台的出镜记者。受众对电视这一信息渠道的依赖性在融媒体时代下极度削减,新媒体成为大众更加便捷的接受渠道,这样的行为模式倒逼新闻媒体要在信息洪流中抢夺新闻报道的空间,进而影响出镜记者不再是为单一的电视服务,而是需要着眼全媒体领域下的各个平台,产出更加适配的视频产品[3]。以中国日报“小彭vlog”系列为例,通过在微博、B站、微信公众号等多平台进行内容生产,并根据平台的特点对发布的内容进行针对性的调整,比如微信公众号会利用文字对Vlog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讲解;微博则更加注重互动;B站的弹幕将受众的观看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小彭VLOG”将新闻诠释得更加生动有趣。Vlog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形成了多平台的联动效应。在新媒体端,央视也广泛发力,在抖音央视及其IP下账号数量超30个,细分至不同的题材领域和节目专号,视频时长在1分钟以内居多;在B站账号约20个,时长多在5分钟以内,语态更加灵动娱乐;央视自主的央视频客户端集长短视频为一体,新闻属性更加明显。服务于融媒体背景的报道并不是传统媒体报道的简单迁移,用户给予新闻报道的时间发生变化,浏览报道的地点发生变化,对新闻报道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这就要求出镜记者根据这些变化调整自己的站位角度以适应各个平台的呈现,向多平台供稿。用户碎片化阅读的行为逻辑要求出镜记者能够在更短的报道体量中呈现更多的信息,新媒体的娱乐化,网络化属性要求出镜记者能够让新闻报道更加具备网感以增加信息传达的有效性,融媒体的背景要求出镜记者能够根据不同平台适应性提供不同类型的报道素材。

2.2 时空:全视角的出镜记者

融媒体时代的记者是全视角的出镜记者。全视角记者是相对于过去出镜记者只有电视这一单一输出渠道的较为全面的视角。这种全视角并非全知的上帝视角,而是尽可能通过不同的角度切入,构建出一个多角度更全面的事件呈现。在小彭Vlog当中,记者小彭通过对自己日常生活的记录,从幕后工作的角度呈现出媒体工作者如何存在于各种事件的现场;又通过自己的Vlog式的记录,呈现出新的媒体人的现场感,用极具感染力的日常小事的分享,极大地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不对事件进行解读,而是用Vlog来证明自己在场,增加报道趣味性的同时带有更加直接的呈现。除此之外,全民皆媒的环境下,需要主流媒体出镜记者更加抓紧报道的时空关系,在新闻报道时提供更多方位更宽角度的信息。在工作流程上,出镜记者不再止于对于现场情况的介绍,而是要针对后期观众和网络上的评论、关注点,第一时间给出进一步的解释、快速的反应。记者利用更先进的设备,通过采集现场的特殊信息,并将这一信息传达给受众以达到功能性的信息补充。

2.3 技术:全能力的出镜记者

融媒体时代的记者是全能的出镜记者。技术的革新带来了设备的轻量化,让内容的采集、编辑到播出的技术性工作更加简单迅速,技术的革新给予了记者一体化工作的前置条件。融媒体时代下,新闻留给记者的时间越来越少,媒体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一方面,大众对信息的迫切需求要求记者尽可能在短时间内完成从采集到播出的全流程。因此,需要记者能够掌握采编播的相关技术,特别是在重大突发性事件时,记者面临着时效和内容的双重压力,并且极易陷入单兵作战的局面,因此需要出镜记者有一体化的能力。另一方面,记者要主动创新,产出Vlog、Plog等内容,这些内容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从选题角度开始就要有网感代入的从用户思维出发的影像产品制作,出镜记者为了创造出这一系列能够适应不同平台的作品,需要自发地推动自己变成全能力记者。所以,出镜记者不能只是跑好出镜的最后一棒,必须是从前期策划、现场采访、后期编辑到播报的多项全能,并且是有持续提供新闻信息的能力和空间,才足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维持江湖地位。

2.4 社会:人格化的出镜记者

全媒体记者是人格化的出镜记者。全民皆媒的环境一度消解了出镜记者的必要性,出镜记者需要通过主播化,采取Vlog等形式,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当中。融媒体背景下,受众对于看不看新闻,看谁报道的新闻,从哪看新闻的选择能力越来越高,出镜记者作为内容产出的生力军,越来越成为大众衡量选择的标准之一。从用户层面来说,大众需要更加有温暖的新闻报道,更有人味的新闻报道,这就要求出镜记者能够更加有亲和力,更加有用户思维。在小彭的Vlog中,记者小彭年轻的面孔、高颜值、温柔的语调以及流利的英语,都体现了年轻群体在重大时政报道中的力量,塑造了一个年轻双语记者的个人IP,因此它的受众也主要是针对年轻一代,视频语言比较轻松,甚至还有点可爱。竖屏的大量使用放大了出镜记者在镜头前的呈现状态,大众在观看时会对出镜记者的状态有更加接近的感受,出镜记者不再是现场简单的报道者而是参与者,镜头也不再是简单的记录机器,还担负起帮助用户沉浸式进入现场的任务。融媒体环境下,出镜记者需要对用户进行融合和稳定。此时,出镜记者需要IP的打造、合作裂化。通过出镜记者Vlog内容的发布,可以形成传播互动的长尾效益,从而引发不同平台的二次传播。在这两次传播中,出镜记者的IP化运作显得极为重要。出镜记者通过个人魅力展现,借助Vlog的产出来形成和受众的链接。受众在信任这一网络形象后,会自发进行二次传播,影响到更多的受众,并且受众会不断重复这一过程,最终形成一个用户的群体画像。例如,主流媒体推出的“央视boys”,央视新闻记者王冰冰、庄晓莹以及新华社记者张扬都借助新媒体打造出个人IP进行内容生产。

3. 通关文牒:如何做好融媒体时代的出镜记者

+94oo6Y9fCT82AFinMdqfA==

融媒体时代带来的变革成为出镜记者所要面对的更大的挑战,出镜记者的身份转变,也预示着对记者将会有更高的要求。无论从生产角度出发还是从用户角度出发,我们都希望记者在现场能够继续保持原有的专业能力不动摇、持续提高自身各方面素养。从站位、心理、技术等方面出发,提出以下几点要求。

3.1 坚定的政治立场

融媒体时代出镜记者必须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严格把控现场报道的内容,仔细选择报道时的用词用句,避免产生负面的舆论引导[4]。现场环境纷繁复杂,特别是在一些涉及重大事件或关乎国家形象的活动中,出镜记者不仅代表着个人,更是代表背后的媒体与国家形象,甚至可能会代表国家立场。在融合媒体的背景下,传播速度得到了质的提升,报道的方式也更加多样。在出镜记者为了传播效果让渡一部分严肃性的同时,一定要时刻绷紧着政治立场的神经。

3.2 真挚的热爱

融媒体时代出镜记者更需要有对新闻事业真诚的热爱。从横屏变成竖屏,拉近与受众距离的同时,竖构图更是放大了取景框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加强了和受众的情感链接[5],出镜记者是否热爱新闻事业,是否真诚地对待新闻事业,都会被受众所感知。不难发现,网友真正喜欢的是真正尊重和热爱自己事业和工作的表达者。出镜记者并非一锤子买卖,在漫长的记者生涯中,一个出镜记者,必须热爱自己的职业,爱国家、爱人民,而不是只爱自己,爱声名。

3.3 真实的个性

融媒体时代的出镜记者需要真实的个性。在出镜记者人格化的打造过程中,可能会有顾流量而忘本来的情况出现。一方面,记者不能过度在意人设而忘了自己,观众喜欢的一定是一个真实而鲜活的人代替他们出现在现场,个性是真实的个性,不是硬拗的个性;不真实的个性,更容易翻车。而对于媒体而言,也要给记者适合他们的节目,因材施教,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出镜岗位上,最大化地匹配他的个性,让他深耕;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像打造商品一样去打造出镜记者。

3.4 融媒体适应能力

面对新的融媒体传播环境,融媒体记者需要掌握不同平台的特点来主动适应不同平台的传播规则,并由此进行相关内容的生产。这就要求出镜记者积极去了解并掌握新媒体形态的生产方式,并把握其生产规律,能够独立完成从选题策划、现场报道、后期制作、平台发布等一系列内容,还要积极了解网络舆情,回应大众的关切,以个人影响力引导舆论方向。新的要求需要出镜记者在拥有更强大的基础能力的基础上,能够紧跟时代潮流,掌握更多的专业能力。同时媒体要利用资源优势加强专业内容的解读和引导,同时网络化的语态,配合不同新媒体平台的定制化内容,来培养更多的融媒体专业记者。

3.5 用户思维

出镜记者作为传统新闻媒体的代表,务必要时刻处于清醒的自我认知状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角色职能,明确意识到用户思维的重要性。出镜记者必须突破在传统新闻报道中形成的工作惯性,从信息的生产者转型为服务者,弱化固有的作为“传者”的主体性地位,强化用户思维和服务意识,将受众作为服务对象,以为受众提供最优质的信息服务为目标,通过新颖的新闻报道策划,提供贴近用户接受偏好的报道作品,满足受众多样化、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4. 结束语

为了更好地进行新闻报道,出镜记者在融媒体时代积极进行身份转变,呈现出“三全一化”的特点,即全平台、全视角、全技术的人格化出镜记者。出镜记者达到三全一化的身份特点,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素养,也需要真实的人格展现。在以后的出镜记者发展中,需要针对性地进行设计和培养,从而更好地辅助新闻行业在融媒体时代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要借助融媒体时代变革的浪潮,帮助出镜记者转型升级,更好地迎接下一个时代的到来。

参考文献:

[1]戴丽岩.浅谈出镜记者在电视现场报道中的作用[J].新闻界,2008(05):112-113.

[2]宋晓阳.媒体业迎来"新闻人博主"时代[J].青年记者,2022(01):70-72.

[3]张华.出镜记者角色转换与融合分析[J].中国报业,2023(07):212-213.

[4]汪昕.新媒体情境下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的创新方式研究[J].记者观察,2023(21):69-71.

[5]张伟浩.融媒时代竖屏视频的内容特征与底层逻辑[J].青年记者,2021(18):8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