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表演学视域下传统体育解说的创新传播策略

2024-10-20杨凯循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19期

【摘要】融媒体时代的体育解说,在受众复杂的收视场景和有限的前台等语境因素的制约中,陷入了传播主体模糊化和语言“伪即兴”等困境。本文从社会表演学三大基本矛盾切入,对传统体育解说传播进行立体剖析,再从三大基本矛盾出发,揭示现今传统体育解说在场域、主体、语言方面的现实困境,并以此提出跨项目解说、登中台冗余、联跨领域IP等创新传播策略,旨在为传统体育解说破圈突围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体育解说;社会表演学;传播策略;前台与后台

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19.017

当今体育解说形式层出不穷花样不断。由于赛事性质的不同,催生出许多体育解说新形态。在新媒体语境下,用户的收视习惯发生了一定变化,还出现了许多参与到体育解说内容生产的自媒体博主。无论是新兴解说形式的出现还是新媒体对用户的赋权,都对传统体育赛事解说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与影响。因此,体育解说主体应对体育解说本体有一个立体的把握,继而立足场域、角色、语言的现实困境,在解说平台、解说本体、解说内容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创新,使之与时代语境相适应。本文以社会表演学为理论视角,从前台与后台、自我与角色、脚本与即兴三个方面出发,围绕前台有限、主体模糊和伪即兴等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策略。

1. 社会表演学视域下传统体育解说传播的立体呈现

1.1 前台与后台的把握

前台,是解说员社会学意义上“角色转换”的舞台,进入前台就代表着解说员进入了“印象管理”的空间。传统体育解说员的前台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节目解说前台,一是现场解说前台。

“不管社会表演的‘舞台’的形式怎么样,表演者都需要有明确和安全的后台区域”[1]。“前台”与“后台”存在一定距离。而在语言修养和道德思想等方面不断拉近前台与后台的距离是每个台前工作者的追求。“电视越来越经常地把各行各业的后台都翻出来变成前台,是因为不少行业前台的社会表演被认为可能有过多的包装甚至伪装”[1]。由此,便出现了“中台”,中台为解说员设置了一个相对放松的区域,也为其提供了一个丰富荧幕形象的第二舞台。

传统体育解说的前台与节目主持人略有不同,传统体育解说员在前台的身体形象在场不稳定,其荧幕形象不常出现,而且受众的目光和意识常集中于赛事本身,对赛事解说常处于“伴随式收听”状态。虽然荧幕形象不多,但其语言形象几乎贯穿整个节目始终,代表着节目、媒体形象并影响着受众的收视意向。这种解说员身体片段出现的前台与受众复杂的收视场景成为了传统体育解说的现实困境。

1.2 自我与角色的平衡

自我与角色的平衡,要求解说员在把握好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性。社会学认为,身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社会关系中的人们,经常扮演着不同角色。而且其社会化程度越高,“角色丛”越复杂。

绝大多数的体育解说场景中,解说员所展示的“角色”基本属于非文艺表演性质的“角色调试”“角色转换”。这种“角色”承载着节目要求、受众期望和自身的个性特征等诸多方面的制约。既不是对“本我”的完全否定、从内到外地塑造“他者”式的角色,也不是个性风格的完全绽放。而是“本我”与节目要求、受众期望等语境因素匹配后的“自我”,是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成长起来的“第二天性”。然而,由于每一场具体的比赛都有许多精彩瞬间或突发事件,有时为了降低失误、提高顺畅性,部分解说员会把本我过多地隐蔽起来,成为机械化的赛事翻译机。片段出现于前台的解说员形象,如若再缺乏个性和亮点,终将在新媒体时代的无数次级传播中逐渐模糊,被人遗忘。

1.3 脚本与即兴的辉映

前台出色的即兴依托于后台的广博积累。体育解说的脚本包括对赛事背景、赛事预测、运动员背景、节目环节、印象管理以及突发事件的预案等台前内容的准备。由于节目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似乎没有太多“照本宣科”的内容。但其台前准备也离不开对相关战术、运动技术的深刻了解和知识文化的广博积累。

相对于电子竞技解说这类新兴解说形式来看,传统体育赛事解说的节奏相对缓慢。然而,有些传统体育解说反而走向了“照本宣科”式的伪即兴,把赛事内容机械地翻译成相关术语,乐此不疲地追求“铺张数据以为富”的语言表现,却忘却了“点化”现实为精神共鸣的重要性。而出色的体育解说员往往能在有限的前台中生发出个性突出、受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形象。比如,中国中央电视台体育评论员于嘉,他的解说被网友称为“借篮球之名,解说人生”。于嘉总能将赛场细节与球员经历结合起来升华出对人生的感悟,满足受众赛事收视需求的同时,完成了精神上的共鸣,将脚本与即兴、文化底蕴与人文精神统摄起来。

2. 场域、角色、语言:传统体育解说传播的现实困境

2.1 场域:有限的动态前台与复杂的收视环境

体育解说员是整个体育节目中的一环,其声音和形象并不贯穿节目始终,社会表演的“前台”空间不大、持续时间也不长,但声音形象有着长足的展现空间,这也就导致了受众大多时候仅能通过解说员有限的在场去建构对解说员的主观印象。“我们可以在想象中让无穷多未出场的万事万物与在场的有限物综合为一体”[2],但受众的想象有时并不符合于原初解说角色建构的设想。比如,解说员下意识的某句话、某个肢体动作可能引起受众的联想、反感或误解,但这并不是解说员的本意。

此外,受众的收视环境、收视方式也影响着体育解说的传播效率。受众的收视态度和收听率常取决于个人喜好以及赛事发展阶段等。部分受众对赛事的收视仅仅停留在集锦和自媒体二创内容,对常规赛事直播的收视更多地处于伴随式收听。“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状况,是因为一般情况下,赛事的淘汰赛、决赛等阶段,赛事一般会出现强强对话,激烈程度也大大增强,结果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受关注程度更是大大增强,牢牢地吸引了大部分人的目光。在现场条件或自身条件的限制下,大部分的人会选择在电视机前通过赛事直播来欣赏精彩的赛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该阶段赛事直播的收视率”[3]。但体育解说不仅仅只有季后赛和总决赛,也有一些关注度并不强的常规赛等内容。因此,前台下的观众席时而爆满时而缺席,时而全神贯注时而伴随收视,这样的收视环境成为了传统解说传播的现实困境。

2.2 角色:次级传播中模糊化的传播主体

新媒体时代,用户拥有了更多进行内容创作的平台、工具,比如抖音、剪映。其中就包括许多节目内容的二度创作,体育节目的赛事片段也常常被用户们利用起来作为赛事分析、表达观点的依据。解说员往往以声音角色出现在前台,但赛事片段在次级传播中,解说员的荧幕形象与声音形象往往被替换为内容创作者的声音和形象。

此外,在新媒体平台,还出现了“二路解说”这一模式,即主播与受众一同观看官方解说直播,此时官方解说员更趋于一种旁白式的衬托。“二路解说”主要以直播形式和切片形式进行传播,由于弹幕的加持,比官方解说多了更多有问有答的地道的人际传播。其趣味性、个性化以及高频率的互动性优势使得受众常常从官方解说中脱离出来,分流到二路解说中。二路解说前台上的主角往往是相关领域的从业者,比如曾经的电竞职业选手刘志豪,经常在直播平台对一些电子竞技体育赛事进行“二路解说”。

“二路解说”和次级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割据了传统解说的舞台、覆盖了传统解说的声音形象,制约着传统解说主体的职业发展与破圈。

2.3 语言:平淡机械、只求稳定的解说形式

由于赛事性质的不同,电子竞技解说的节奏相对较快,解说员却总能见缝插针。而当比赛节奏平缓时,电竞解说员又往往能将场内场外结合起来,对选手的背景和近闻加以介绍。当比赛走向关键阶段时,多个解说员各司其职,通过情绪饱满的关键内容解说把受众拉入紧张的氛围当中,把关键得分的前因后果讲解透彻,同时对赛事发展做出预测,尽管这种多人解说有“嘈杂”之嫌,但时刻饱满而热烈的情绪带动着受众的心绪,受众的目光被牢牢吸引在赛事当中。

相对于新兴的电子竞技解说来说,传统的体育项目的解说节奏略显缓慢,“体育解说最基本的功能便是对体育运动及比赛的性质、特点及规则、要领作清楚明了的解释,为受众‘解惑释疑’”[4]。但有些解说员由于直播节目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点,为避免语言失误,未能涵盖王群老师所指出的“教育功能”“政治与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在比赛节奏达到白热化时、关键得分出现时,高呼“嚯”“天呐”“好球”,这种情绪式叹词也并非要被全盘否定,但情绪过后常常仍是对比赛、技术动作、战术策略等学术名词的堆砌,而对运动员所呈现出的身体状况、情绪、情感鲜有挖掘与共鸣,致使语言传播被束缚在节目之内,难以向更广阔的传媒空间延伸。

3. 传统体育解说的创新传播策略

QNCI6O4g9VBfj+jLdzLbeQ==3.1 跨项目解说,活化IP建构

受众对解说员的印象大多停留在短暂的、单一的台前荧幕形象,对解说员个人和其他侧面的了解少之又少。幕后解说的方式,更使其副语言表达受阻,其角色的建构被限制在节目之内,受众对解说员的印象也不深刻。

采用跨项目解说的方式,可以让解说员在不同体育赛事或其他节目领域中出现,在多个前台中活跃起来,使解说员的角色形象渐趋丰满。但跨项目解说要建立在对相关领域知识素养的广泛积累上,空凭一身转化语言的本领无法胜任多项目解说。比如,篮球解说殳海、王子星作为嘉宾解说出席2023英雄联盟职业联赛夏季赛第二周《饭堂周末夜》。这次跨界尝试不仅让自身的角色形象有了更丰富的展现,还由于该节目解说形式以“吐槽”为主,使得其语言有了更多展现风趣幽默的空间,属于不同领域的粉丝也开始融通起来。常任电竞解说的管泽元在《原梦冒险团-蜀中行》中,暂时脱离出解说员IP的限制,展示出了更多的风趣幽默。值得一提的是,管泽元在赛事预测方面鲜有成功,或是有意为之或是误打误撞,总之“反向预测”也成了他IP中的一页,常为受众津津乐道。

3.2 登中台冗余,规避“熵值”影响

受众对赛事收视的方式纷繁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解说员的关注。解说员的声音形象在次级传播中由于自媒体博主倾向性的不同,呈现出衰减的趋势。信道中出现了许多“噪声”,相对“熵值”递增,这种噪声包括但不限于传播渠道中的杂音,更涵盖了引起受众注意力分流的干扰因素。因此,在前台和后台中间开辟“中台”区域去冗余,以保证声音形象、荧幕形象建立与传播的完整性。中台冗余可以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效仿新媒体主播的“二路解说”;一是日更相应赛事的评论解说短视频。

“二路解说”,即解说员在非工作前台期间,以官方赛事为底板,在新媒体平台开启直播与受众共同观看比赛、交流观点。这种方式使解说员对节目的整体调控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其荧幕形象和语言形象有了更多向个性化、人文性发展的空间。但登中台冗余并不意味着完全脱离了前台的制约,解说员在镜头中仍然在代表着媒体形象、栏目形象。

“日更短视频”,即解说员在短视频平台上每天发布一些关于赛事总结、场外新闻、球员分析等出镜内容,这可以帮助解说员频繁地出现在受众的视野中。赛后总结或与赛事新闻相关的短视频应在时效性范围内发布,以便适应热点趋势和受众碎片化的收视趋势。比如,腾讯NBA频道解说员段冉就在抖音平台开通了名为“段冉在线”的账号,每当有篮球比赛结束或者篮坛新闻发生,受众总能在他的账号里找到相应的分析、评论和预测。

无论是二路解说,还是日更短视频,都可以帮助解说员在节目之外获得更多的展示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信道中的“噪声”影响以及形象在次级传播中的衰微。

3.3 联跨领域IP,增强语言黏性

在赛事直播中,许多需要文采与升华的赛事瞬间常被“哦!”“嚯!”“好球!”等叹词完全覆盖,在次级传播中被二度创作者以更传神的文本替代。“文学性浓厚的语言表达是体育解说中颇具灵性的一抹色彩,使体育解说的想象力被激发,实现审美价值的跃升”[5]。因此,在语言方面,解说员可以通过联动跨领域IP的方式来增强语言的诗性、文学性,从而提高对于画面的黏性,规避在次级传播中解说语言的衰微。

联动跨领域IP,也就是将即时发生的内容与平时积累的各类文学IP、艺术IP或者其他领域的人物IP联动起来。但“无论我国的体育解说要发展怎样的风格特点, 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要符合‘复原至生活中仍然能被人们接受’的要求”[6]。因此,在选择联动对象时,要考虑到语境因素,如节目要求、受众接受能力以及与赛事的关联性等等。比如,腾讯体育解说员孔祥宇,在2020年美职篮季后赛独行侠队和快船队的第四场比赛中,以“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形容卢卡·东契奇绝杀比赛的亮眼表现,这句纵横排宕的呐喊出自唐代诗人贯休《献钱尚父》。其解说语言通过与文学IP的联动,将精彩比赛瞬间延伸至球员整个赛季的表现,拨动了受众的心弦。

在语言上联动跨领域IP,大大提高了语言的凝练性和诗性以及声音与画面的黏合性,使解说员的语言在次级传播的二度创作中被保留下来,成为了自媒体生产者们在视频开篇夺人眼球的法宝。

4. 结束语

社会表演学的引入,使得体育解说的本质和困境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但时代语境向传统体育解说提出的考验,仍需要解说主体结合节目特性、受众审美意识、媒介平台等诸多语境变化,在实践中不断突破瓶颈,探寻更多的角色可能性。新媒体平台使得受众升格为用户,也为传统解说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与时代语境相契合、把受众需求放心上才能常青于用户视野之中。

参考文献:

[1]孙惠柱.社会表演学[M].商务印书馆,2009:112,114.

[2]张世英.哲学导论(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43.

[3]白永峰.体育赛事直播节目收视率的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10.

[4]王群.体育解说的内涵与功能[J].现代传播,2003(03):131-132.

[5]侯鑫,陈丹.诗性文化下体育解说口语表达策略[J].电视研究,2024(01):68-70.

[6]王群,徐力.由世界杯转播再谈体育解说艺术的创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1):141-142.

作者简介:杨凯循(2000—),男,内蒙古赤峰人,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