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佬”字的语义演变
2024-10-19尹佳
【导读】“佬”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越来越频繁。字典辞书对“佬”的释义并不完善。基于北京语言文化大学BCC语料库进行的统计表明,“佬”的词义已经发生了进一步演变,情感色彩也发生了变化。本文旨在理清“佬”的语义演变规律和情感色彩的变化过程,并分析变化原因。
当下大批的网络热词成为词汇学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大佬”是网络热词中较具代表性的一个,它在现实生活中使用的频率也比较高。在人们的通常认知内,带有“佬”字的词常常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现在,它的贬义色彩逐渐减弱,甚至带有“赞扬、敬佩、尊敬”的意味。下面,本文将以北京语言文化大学BCC语料库为语料来源,简要分析“佬”的语义演变路径以及语义演变原因。
一、“佬”的古今语义
(一)“佬”在中古以前的语义
“佬”最早记载于南朝梁顾野王《玉篇》:“佬,力彫切。侾佬也,大貌也。”《五音集韵》也有记载:“佬”,效摄宵韵来母四等字,释义为“侾佬也,大貌也”。可见“佬”直至《玉篇》出现时,并不是作为词,而是在“侾佬”中出现。笔者在《集韵》和《五音集韵》中都找到了“侾”字,其为肴韵晓母二等平声字,所作反切为“虚交切”,释为“侾佬,大貌”,“侾”“佬”属于同一韵部和声调且意义相同,但分属不同声母和等,为同韵同义的构词成分。
既然如此,“佬”究竟何时出现值得深究。《唐五代语言词典》并未收录“佬”字,但由于《玉篇》《集韵》收录“佬”字,而《广韵》却没有收录此字,因此唐代“佬”字很可能使用频率较低,是在部分地区使用的方言词。
(二)“佬”在现代汉语辞书中的语义
以下是大型辞书中“佬”的相关释义:《汉语大字典》:“佬,(一)大貌。《玉篇·人部》:佬,侾佬也,大貌也。(二)称成年男性(含轻视意)。”《汉语方言大词典》:“(一)名词,用在某些名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后面,构成人的称谓(亲昵的或不尊敬的称呼,有的含诙谐义)。(二)名词,老鹰。(三)动词,骗。(四)助词,了。”《现代汉语词典》:“成年的男子(含轻视意)。”《辞海》:“人的代称,常指成年男子。多用作贬称。”其中《辞海》的释义与我们现在使用的释义最为接近。
而现在的“佬”多使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并不单指“一个人”,也不单指“成年男性”,而是指“一种人或一类人”,在某种程度已经具有词缀的特点。此义用法在普通话中比较常见。
二、“佬”字的语义演变
为厘清“佬”字的语义演变顺序,本文将从词汇义的变化、情感义的变化两个角度来分析“佬”的语义演变情况。
(一)词汇义的变化
“佬”的本义为“大貌”,是形容词,为“高大之貌”,语料库中没有关于运用“佬”本义的词的记载。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中指出:“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往往会创制一些新的语言成分……第二是通过引申、比喻、借代、特指等方法,采用旧词产生新的义项以表示他义。”而“大貌”则是成年男子相较于妇女幼儿的典型代表性特征,因此“成年男子”是由“佬”最先引申出来的意义,并从形容词变成了名词。笔者认为,“佬”的语义演变主要以本义为基础,从具体和抽象两个方面发生演变。首先,“大貌”是指体型上的大,进而具体引申为“成年男性”,这是运用生理性特征进行引申,如(以下例子均来自BCC语料库):
例1:艇上除了船家佬船家婆和船家女三人外,还有一个用绳索套住了的船家仔,两三岁模样,很有趣。(黄谷柳《虾球传:做了“马仔”》)
上例中,“船家佬”指的是这家的“成年男性”,与“船家婆”“船家女”“船家仔”相对。另外,在BCC语料库的多领域语料库中,还多次出现“基佬”一词。该词起源于粤方言,意为“被男性吸引的男性”,在早期香港电影中角色提到“gay”时,字幕通常会用“基”代替,因此“基佬”也被用来特指极为亲密的男同性关系。这里的“佬”也是“成年男性”的意思。再如:
例2:只是便宜了那两个到苏堤上种樱花去的日本佬和翻译官,人没烧着,东西倒是烧得滑脱精光。(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例3:我祖父不是一憨乎乎的乡巴佬 ,越窗而逃证明了他是有勇有谋的。(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例4:奇迹还出现在社办工业方面。公社化前,按俗话说,这里只有“三佬 ”——剪发佬、车衣佬和焊锡佬。(《人民日报》 1960年6月2日)
上述例子说明,“佬”表示“成年男性”的意义明显减弱,也意味着“大貌”并不是一个必有条件。这表示“佬”的词汇意义的进一步扩大,可表示“一种人,一类人”的意义,或是表示一类人的代称。如“国家名+佬”“省名+佬”表示“x国的人,来自x省的人”,“乡巴佬”指“来自或者生活在乡下的人”,“剪发佬”“车衣佬”“焊锡佬”是指“从事此职业的人”。
词义引申的方式是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佬”从抽象角度引申,意指在外貌上并不高大,而是在心理上给旁人“大貌”感觉的人群。如:
例5:人话财主佬难做,我话财主佬容易做也;人话财主佬得人憎,我话财主佬得人敬也。(《俗话倾谈》)
例6:两年前来的香港大佬孙少隽犯的就是这错误;他在抗旱的人群里找一个变了的葡萄,可他错过了一点没变的葡萄。(严歌苓《第九个寡妇》)
在“财主佬”“阔佬”“大佬”的案例中,“高大”是抽象意义上的“高大”,是由于其身份和地位使常人形成了心理上的“大貌”,在一定的地域或领域中地位、权势、财力、名望有其一的人。其中“大佬”一词在粤方言中指“大哥”,后被普通话吸收,进一步泛化,才有了今天的广泛运用。
综上可见,“佬”的词义经历了长期的变化过程,由最初的“大貌”到“成年男性”,再到“指一种人,一类人”,经历了一个范围由小而大的泛化过程和内容由具体而抽象的类化过程。这说明了词汇的语义演变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情感义的变化
“佬”的本义“大貌”,为形容词,带有轻度褒义色彩,引申为“成年男性”之义时,本身也并不含贬义。而引申到“一类人,一种人”时,表示从事某种职业的人,则为中性词。由于历史文化因素,大多也带有贬义,而现在,有相当数量以“佬”为后缀构成的名词不但不带贬义,还具有明显的褒义色彩。
在近代,外国人几乎成为了“侵略者”的代称。所以“国名+佬”在较长一段时间都带有强烈的贬义。另外,人们在日常交流相处过程中,一般只在地位低微的职业后加上“佬”,表示从事此类职业的人。如:剪头佬、烧火佬等。后来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日渐平等,现在的“国名+佬”渐渐变成了中性词,用以表示“来自外国的人”,几乎不带有感情色彩,只是有时带着一点戏谑、调侃的意味。我们也渐渐在“互联网产业大佬”等高新技术产业名后加“佬”字。再如“乡巴佬”一词,当时城里人对来自乡下的人都带有鄙夷、嫌弃的看法,认为他们土里土气,没有见过世面。如:
例7:他常常神气十足地乱踢挡住了路的菜农的竹筐,说:“这些乡巴佬。”就连许多中央首长都经不起追溯,一查根基全是乡巴佬。而他是城市人。祖辈都是大城市人。(池莉《不谈爱情》)
上例的乡巴佬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再如“大佬”“阔佬”“财主佬”等词,在造词之初,语义明显表现出主体对用词对象的嫉妒、仇恨心理。而随着人们收入增加和贫富差距减小,这些词也不再具有浓重的贬义色彩,只带有轻度的调侃意味。现在的“大佬”一词,一般指资历老、辈分高、说话顶用的人。在学界,“大佬”表示“研究成果丰硕、受大家尊敬的人”;在游戏玩家中,“大佬”表示“非常资深和厉害的玩家”。如果在一个领域被称为“大佬”,这表示对方对你的能力表示肯定,此时的“佬”带有明显的褒义色彩。
“佬”从最2qAuS//qRgVqU3MgHQ9eTw==初的轻度褒义,发展为贬义和中性色彩,再到现在的褒义色彩,其语义演变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
三、“佬”的语义演变成因
(一)内因
第一,语言的经济原则。经济原则又常称省力原则,人们在语言交际活动中乐于使用更少、更熟悉、更具有普遍性的语言,达到最大的交际效果。由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词汇意义的引申往往是描述新事物、新形象的重要方式之一。“侾佬”弃用,“佬”字独立,通过旧义“大貌”引申出新义,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大貌”义是“成年男子”义的引申基础。
第二,语义泛化。刘大为提出:“语义泛化是词语在保持越来越少的原有语义特征的情况下,不断产生的新的使用方式,将越来越多的对象纳入自己的指称范围内的现象。”“佬”从本义“大貌”引申为“成年男性”,再到“表示一类人,一种人”,到现在缺少了[+男性]、[+贬斥]、[+轻蔑]的语义特征,这是词义泛化的典型现象。并且“佬”一词的泛化因为网络传媒的飞速发展已经泛化到各个领域。“佬”的语义泛化并非线条式的演变,而是呈现出立体性的变化,其泛化路径大致为:
因此,由于语言的经济原则和词义的进一步泛化,“佬”词义由一开始的“大貌”演变成今天的“一类或一种人”,从“成年男性”演变到“不特指男性”,也从侧面表现出女性地位提高。
XEtJMIOFT2FnZbudntqnfA==(二)外因
首先是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一些“职业+佬”的词已经在社会中隐退淡去,只存留在老辈的记忆中。“佬”的情感色彩从一开始的中性词,慢慢分化,部分变成贬义。现在,需要有新词来描述“在某一领域有威望、有话语权的人”这一语义,所以有相当数量带有“佬”的名词具有了褒义色彩,甚至有了尊敬、敬佩的意味。
其次是由于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大佬”一词从方言中跳出,开始风靡一时。网络社交媒体和电影使“大佬”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大佬”如今成为网民耳熟能详的词语,跻身于网络流行语前列。所以,“佬”的意义和感情色彩能够得到泛化和传播,离不开现代传媒的支持。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古至今,“佬”的语义变化明晰,情感色彩的变化也比较丰富。虽然它的本义我们现在已不再使用,但后来的词义演变只表现为义项增多,产生的新义并没有导致旧义消亡,这是比较特别的。如近几年的网络流行语“女装大佬”中的“佬”,仍然是指“成年男性”的意思。社会经济发展,导致“佬”的情感色彩变化。任何一种语言现象的产生都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语言不能脱离社会存在,我们只有掌握词汇背后的形成机制,才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研究语言。
参考文献
[1] 顾野王. 大广益会玉篇[M]. 北京:中华书局,2003.
[2] 韩道昭. 五音集韵[M]. 宁忌浮,校订.北京:中华书局.1992.
[3] 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字典[M]. 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6.
[4] 许宝华,宫田一郎. 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三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4.
[5]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6] 葛本仪. 现代汉语词汇学[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7] 刘大为. 流行语的隐喻性语义泛化[J]. 汉语学习,1997(4).
[8] 程明安,何洪峰.“佬”义考辨[J].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2)1.
[9] 祝克懿. 名词后缀“佬”的感情色彩[J]. 咬文嚼字,2002(9).
[10] 祝克懿. 名词后缀“佬”的词素义及色彩义[J]. 辞书研究,2004(1).
[11] 王世凯,代丽新. 通用领域流行的方言词的语义功能变异——从地域方言词“大佬”谈起[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12] 习宏,陈新潮. 现代汉语后缀“老”与“佬”[J]. 文教资料,20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