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传承视角下龙文化符号探析

2024-10-19刘丁黎秀梅

中国故事 2024年9期

【导读】龙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比较东西方龙文化,分析中国龙文化符号的起源发展、象征意义和社会影响,为非遗文化传承提供新的思路。

2024甲辰龙年,春晚现场多国发来贺电。贺电中的“龙年”不再译为“Dragon year”,而是启用“Lonng year”作为正式译名。由于文化的差异,西方多用“Dragon”去解释中国的“龙”。这种解释存在诸多不妥。由“Dragon”到“Lonng”的改变,在对外诠释中国龙文化内涵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龙是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中国龙是世界上有史料记载的最早的龙,至少有8000年的历史。

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国和欧洲关于龙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注意的文化差异,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龙文化。

一、龙文化符号解析

(一)中国龙的历史文献记载

《山海经》中记载:“南海之外有大壑焉,名曰不归谷。其中多封龙、青蛇、黄兔、白象。有兽焉,其状如狐而白首,其音如婴儿之音,可以语人。”中国龙的种类非常多样,有烛龙、应龙、青龙、夔龙、蛟龙、蟠龙、金龙、虬龙。有文献资料指出,龙其实是古代人民朴素天文思想的具象化。《说文》云:“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巨能细,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这里的龙指的是龙星。《国语·周语》也有云:“有中夫辰,角见而雨毕。”指的是苍龙星宿。我国考古发现中也多次出现了龙的“身影”。如河南濮阳用蚌壳堆砌的龙、二里头文化的绿松石龙、甘肃仰韶文化的原陶龙等。可见,在古人观念中,无论是龙星还是有实体形象的龙,都有极高的地位,且与水关系密切。因此,在以降水和土地为生命线的农耕时代,龙被古人奉为神明。“龙”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也有密切的关联。《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帝王世纪》也有类似表述:黄帝感“大电” 而生,并“龙颜有圣德”,因此中华民族也被称为龙的传G7FUMarnP06WVFdaU/6oruUR1pyhpEfTYl5iOC2JUHs=人。

(二)西方龙的历史文献记载

西方龙主要存在于各种以屠龙为主题的神话传说中。苏美尔诗歌《吉尔加美什、恩启都与冥府》中描述了一种叫“库尔”(Kur)的残暴怪兽,能够引发地下恶水,对大地造成危害,被视为冥界的象征。虽然诗歌没有描述库尔的具体形象,但通过古巴比伦时期出土的滚筒印纹饰可推测,它是一种头上长角的蛇状怪兽。

在西方基督教文化中,龙被视为魔鬼的化身。《圣经·启示录》中赋予了“Dragon”文化寓意。Mircea Eliade对古希腊时期的“龙”做出了明确解释——控制者。他认为“龙”是贪婪的霸占者、抢夺者、吞噬者。叙事史诗《贝奥武夫》将“Dragon”描述为能喷火的巨型怪兽,凶猛暴戾,喜欢囤积守护珍宝,有时还会食人。因此Dragon多与贪慕钱财、阴险狡诈的品质联系在一起。西方许多与龙相关的谚语也佐证了这一点:在施瓦布所著的《希腊神话故事》中,国王播下的龙牙(plant dragon teeth)长成了相互残杀的武士,挑起战争;在圣经故事中,人们把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称为Dragon。由此可见,Dragon在西方很少作为正面形象出现。

二、非遗传承视角下的龙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积淀和广泛代表性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象征。

通过梳理分析古籍文献,我们可以发现中国龙是一种被赋予了丰富象征意义的神秘生物:首先,龙能控制天气和降水,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中的天气之神;其次,龙还被视为皇权的象征。清代服制礼仪对官员服饰使用龙纹都有详细规定。“黄色,秋香色,五爪龙缎,立龙段,团补服,及四爪暗蟒之四团补,八团补段纱,官民不许穿用。其大臣官员有特赐五爪龙衣服及段疋,无论色样俱许穿用。若颁赐五爪龙段,挑去一爪穿用。若官员军民人等违例滥用者,系官革职,平人枷号一个月,杖一百,失察官交部议处,衣服入官。”直到现在,龙依然被人们认为是尊贵的象征。

在西方,龙主要作为负面形象出现在文学、绘画和电影等领域,后来也与魔法、勇士和探险等元素相结合,成为西方人追求梦想、超越自我的征服对象。少数卡通电影里龙也被赋予了可爱、勇敢等特征。由于形象比较负面,龙在西方社会中的影响远不及中国龙影响深远,其文化底蕴也远不及中国龙文化深厚。

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书法绘画作品都以龙为题材,许多民间故事也以龙为主角,龙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如社火中的舞龙表演、赛龙舟活动、龙抬头民俗等。龙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象征。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发现,东西方龙文化的起源、象征意义、精神内涵和社会影响大相径庭。相较于西方龙文化,中国龙文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和精神塑造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与龙相关的各种有形、无形的文化遗产都被中国人视为宝贵的财富。

三、中国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随着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非遗传承人通过展示和教育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的媒介和艺术形式,中国龙文化也在创新传播中不断发展,文化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吸引了年轻一代关注龙文化。

同时,传承和发扬中国龙文化在国际上面临挑战。由于对龙的转译不当,一些西方势力企图通过文化差异制造“中国威胁论”,利用西方人对龙的负面印象来误导民众,抹黑中国的国家形象。为此,一些人认为不应使用“龙”这一符号去代表中华民族。这种观点无异于削足适履。西方民族视龙为邪恶有其缘由,中华民族崇拜龙也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我们积极传承中国龙文化,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也是促进中华文化更好地融入世界舞台的必要行动。我们要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做到彼此尊重,让更多西方国家了解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龙,进而了解中国文化。

首先,我们要高度重视龙文化载体的保护和研究。深入研究与龙相关的文物、文献、艺术作品,揭示中国龙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为中国龙文化提供坚实的历史文化支撑。其次,积极开展龙文化的教育宣传。传统龙文化可以纳入第二课堂的传统文化教学,让学生了解相关文化传统;举办展览、演出和论坛等活动,将中国龙文化推广给更多的人群,增加人们对中国龙文化的认识。最后,应该加强培养龙文化传承人的工作。

四、结语

在非遗文化传承过程中,我们既要深刻认识中国龙文化的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也要兼顾东西方龙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尊重彼此,避免误解,真正讲好中国“龙”故事,树立文化自信,传承和发扬中国龙文化、中国龙精神。

参考文献

[1] 王宇信. 龙与中国古代文明[J].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1(6)

[2] 胡嘉麟. 中国龙与西方龙:两个世界的传说与艺术[J].上海文博论丛,2021.

[3] 萨缪尔·诺亚·克拉莫尔. 苏美尔神话[M]. 叶舒宪,金立江,译.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 李佳. 中国文化中的“龙”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J]. 北方文学,2011(9)

[5] 宋丹. A Comparative Study of Dragon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Britain[J]. 青春岁月,2017(3).

[6] 肖兴敏.“龙”的文化差异(英文)[J]. 文学界,2010(12).

[7] 张笑恒. 神秘的龙文化[M]. 北京:西苑出版社,2007.

[8] 段玉裁. 说文解字注[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9] 司马迁. 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10] Mircea Eliade.The encyclopeolia of religion.[M].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11] 马建石,杨育棠. 大清律例通考校注[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