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林外史》人物塑造的艺术特色

2024-10-19郝鹏锦

中国故事 2024年9期

【导读】《儒林外史》是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小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本文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塑造,进一步揭示吴敬梓创作各色人物的不同情感态度。

鲁迅曾将《儒林外史》冠以“伟大”之名。吴敬梓以讽刺手法对“盛世”之下的社会现实加以揭发、暴露。他通过描绘生活浮沉、功名得失、品德高下,塑造了一众各色人物。这些人物彼此勾连,又不显杂乱,这得益于吴敬梓高超的人物塑造方法。吴敬梓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多角度的描述。人物的性格,或直接定型,或随情节起承变化,彰显了作品主题。

一、言行对比下的丑态毕露

《儒林外史》中的人物同日常生活中的人一样,于言行之间显示出不同个性。小说中有不少人物形象是通过言行对比塑造的。

胡屠户是一个典型的小人物,仅在第二、三回中出现,但他却是作者刻意批评、鄙弃的一类人。胡屠户刻薄势利的形象,在范进进学、中举之间集中显现。范进进学回家后,胡屠户拿着大肠和酒走进来贺范进,一进门连用三个“我”(我倒运、我积德、我带酒),又用“现世宝”“穷鬼”指代女婿。此处重心在于提高“我”而贬低范进,因为此时的范进只是个没有地位的相公。其后,范进打算去乡试,找老爹借盘缠,胡屠户又有一段精彩表演:先是一口啐在其脸上,接着就是劈头盖脸一顿骂,“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尖嘴猴腮”“撒泡尿照照自己”“想天鹅屁吃”“老不死的老娘”,这一顿输出,连用十二个“你”,范进被骂得昏头昏脑。然而这一切,在范进中举后全变了。这一次胡屠户又是主动来贺喜,不过“后面跟着一个烧汤的二汉,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之前“老不死的老娘”变成了“老太太”,而“现世宝”“穷鬼”女婿,此时也成了“贤婿老爷”。称呼与态度的转变,让讽刺意味十分浓郁。短短几段描写,言语应景转换,前后对比鲜明,胡屠户贪慕虚荣、吝啬刻薄的形象层层递进。

范进也是前后言行矛盾的典型。张静斋劝诱范进同去打秋风,范进明知自己在守丧期间,不宜有此举,却又问:“不知大礼上可行得?”这一问就表明范进已动心,还穿着吉服前去高要县,其孝心之虚与人品之低已可知。其后,范进在席上的一系列行为更显虚伪。汤府席上是燕窝、鸡鸭鱼肉之类,外加一点蔬菜,用具是“银镶杯箸”,此时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汤知县知晓其守丧后,另换了瓷杯象筷,范进仍旧“不肯举”,最后换了一双白色的竹筷才行。三次换筷后,汤知县担心范进守孝不吃荤酒,正踌躇间,却看到其“在燕窝碗里,捡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范进守丧却穿吉服,遵制又去打秋风,不用银镶杯箸却捡大虾元子,前后矛盾的行为和其岳父胡屠户如出一辙。两人都是作者着力批判和嘲讽的人物。胡屠户是世风日下,社会风气唯利是图的体现;范进是虚伪的儒林士子缩影,作者借此暗讽儒林社会知识分子的操守不堪。

几段简短的言行对比,将人物个性集中暴露于自我制造的矛盾中。这种写法适合《儒林外史》的短篇结构,既节省笔力,又能使人物形象生动呈现。

二、外貌描写的隐藏表达

外貌描写极易给读者提供一个预先的人物静态图,以便对其性格展开进一步探寻。《儒林外史》对人物外貌的描写随处可见,不过,作者的外貌描写带有隐藏的表达:或呈现对人物的态度,或间接刻画人物性格。

如第二回中,薛家集众人相约去庵里商议闹龙灯事宜,夏总甲在众人的等待中亮相,只见其“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歪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人物出场时并没有描写对话,而是重点描写其外貌和衣着,简单的几句描写就将夏总甲丑陋的样貌、油腻邋遢的着装说尽。同在此回,众人又商议请周进做观音庵里学堂的先生。周进“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白花胡子”。这一段描写连用三个“旧”字,直接刻画出了周进窘迫的现状,关于相貌仅用八字略过,不含褒贬情绪。这两处均为外貌描写,却也不同。对夏总甲,作者先写相貌的丑与刻薄,后写穿着,对人物的厌恶态度直接明了,人物的基本性格大致形成;对周进则是先写衣帽穿着破旧,后简略带过相貌,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并不明显,也没有试图直接定义性格。这从侧面说明,周进的性格要随着后续情节发展加以充实,作者高超的技艺手法可见一斑。

此外,《儒林外史》的一些人物外貌描写是借他人视角呈现的,看似在写人的衣着外貌,实则反衬所看之人的性格。如十三回中,蘧公孙在新书店里看到马纯上选书的报帖,遂急赶到文海楼拜访马纯上,马纯上也随着店里人的呼叫,出现于蘧公孙的视野内,“身长八尺,形容甚伟,头戴方巾,身穿蓝直裰,脚下粉底皂靴,面皮深黑,不多几根胡子”。可见马二先生在蘧公孙眼中的形象是极好的,原因在于蘧公孙喜与名士交往。因此,蘧公孙是带着仰慕之意看马二先生的。这一段表面是介绍马二先生的出场及外貌,却暗含着对蘧公孙爱追寻名士这一性格的印证。蘧公孙早年因求名而冒名刻了《高青邱集诗话》,成为少年“名士”,此后便常与一些所谓“名士”交往。

外貌描写是一种既直接又复杂的人物塑造方式,难以把握得当:寥寥数语不能将人物性格全部展现,介绍太多又过于累赘。作者在描述人物外貌时,既表达了自己的喜厌褒贬,又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去探索人物性格。

三、空间表征法塑造人物

叙事作品是一种时间性的艺术,“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是模糊的、漂浮的、生成性的”,这涉及记忆的易逝性。反过来说,若将人物放于一定的空间,安排活动,人物形象就会通过与空间发生的种种联系而被塑造。

如第五回中的严监生正室王氏,严监生盘剥、悭吝,其妻王氏比严监生有过之而无不及。王氏形象在空间中的塑造有两处,一为明示,一为暗写。明处是在王氏房内。王氏病重,二位舅爷进到房里去看望妹子时,见其“面黄肌瘦,怯生生的,路也走不全,还在那里自己装瓜子、剥栗子、办围碟”,王氏拖着病恹恹的身子,还强撑着做活计,于此看出其“节俭”异常。暗写处在除夕夜的家宴上。严监生踢开脚下的猫,猫受惊跳到了屋内(此屋正是病故王氏曾住的屋子)床头上,将一块板跳塌,掉下一个大篾篓来,篾篓内有黑枣,不过黑枣下面却是一封一封的银子,竟有五百两之多。王氏一个妇人,并不从事经营活动,能攒下如此多的家私,侧面说明都是其日常节省、克扣下的,也解释了上文中王氏于重病中还坚持剥果子、办围碟的行为。王氏吝啬的性格特征在这两处屋内空间中被塑造。

此外,对人物居住空间里的装饰、布局等进行描述,也能表现人物性格的独特性。如第十一回,二娄终于在邹吉甫的安排下访杨成功。二娄进到杨执中家中时,看到两边有一副对联“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似乎是一个豪放不羁,无心功名之人。然此联上一个三年前的报帖“捷报贵府老爷杨讳允,钦选应天淮安沭阳县儒学正堂……”却暴露了他并非真无心功名,杨执中双重心性于墙上的两处装饰中表露出来。

此外,在中国古代还有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花园。中国古代的花园是一种艺术,也是一块“私人空间”“休闲空间”,花园的布局中蕴藏着人的内在追求。花园空间对人物的个性也具有表征作用。《儒林外史》中涉及花园的描写较少,有些仅是简单概括,但亦能从中窥见人物个性特征。如f434d9cdd3d28980d8135d26f2c21c0a第八回中,娄三、娄四来拜访蘧太守,被请在书房里,书房前就有一个小花圃,“琴、樽、炉、几、竹、石、禽、鱼,萧然可爱”,花圃虽小却也精巧典雅,可见蘧太守淡泊清雅的个性。再如第三十一回中,韦四太爷去访杜少卿,在前往书房的一个走巷内,有一个花园,此处对花园的描述就比较仔细,“曲曲折折走进去,才到一个花园。那花园一进朝东的三间。左边一个楼,便是殿元公的赐书楼,楼前一个大院落,一座牡丹台,一座芍药台。两树极大的桂花,正开的好。合面又是三间敞榭,横头朝南三间书房后,一个大荷花池。池上搭了一条桥。过去又是三间密屋,乃杜少卿自己读书之处”。随后,韦四太爷自己说出此次来访的目的:“想着尊府的花园,桂花一定盛开了,所以特来看看世兄,要杯酒吃”这段话表露出他对杜少卿家花园的赞赏之情,侧面反映杜少卿之雅。杜少卿家的花园建筑布局不落俗套,整体给人幽雅大方、闲淡放松的气氛。花台、花树与院落楼屋位置相宜,荷花池前又是书房,清雅怡人,从池上的桥过去,便是杜少卿自己的读书处,可见其读书环境幽静。这样的空间布局其实就是主人杜少卿性格特征的空间表征。这种性格是杜少卿过游山玩水潇洒日子的根源,也契合其不顾世俗眼光,携妻子之手游清凉山的豪放洒脱性格。

四、结语

《儒林外史》通过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黑暗,塑造了大批人物形象。作者采用了不同的人物塑造方法,使得人物之间前后勾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蕴藏着构思机巧。语言与外貌描写虽然是最直接的塑造方法,但简单的言行举止隐含着人物的性格特征。前后矛盾的言行对比能暴露人物的隐藏个性。空间表征法则将人物置于固定空间中,在空间特征中表现人物个性。作者从不同的角度塑造人物形象,揭露了八股取士社会下文人士子的僵化与堕落。

参考文献

[1] 吴敬梓,陈美林. 新批儒林外史[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

[2] 傅修延. 讲故事的奥秘 文学叙述论[M].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3.

[3] 塔迪埃. 普鲁斯特和小说 论《追忆逝水年华》中的小说形式与技巧[M]. 桂裕芳,王森,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

[4] 龙迪勇. 空间叙事研究[M]. 北京:三联书店,2014.

[5] 陈华. 论《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概念隐喻[J].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