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宋寓夔文人诗迹考

2024-10-19曲秋萌

中国故事 2024年9期

【导读】南宋寓夔文人的纪行诗中包含诸多夔门及其周边的自然人文景观,这些景观亦可称为诗迹。南宋寓夔文人对当地诗迹的叙写可以分为地理、历史和人文三个角度,一是吟咏夔门附近的自然风光和关注夔门在南宋时期的战略地位,二是回望夔地历史风云和追忆英雄前贤,三是重视政德教化和记录夔州风土人情。南宋寓夔文人对夔门周边诗迹的题咏,既丰富了前代夔门文学作品的内涵,又推动了当地文学创作和活动的发展,是宋代三峡区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何谓诗迹?据日本学者松浦友久《日中诗歌比较丛稿——从〈万叶集〉的书名谈起》中所言,诗迹是指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的那些相对固定的,能引发诗人吟咏之兴的山水名胜。诗迹有两个特点,一是真实存在,二是被记录在文学作品之中。夔门(今瞿塘关)一带,自古以来就是扼守巴蜀东面门户的重地,在战火纷飞的南宋时期,夔门更是因其险要的地势、雄奇的风光在军事和文学上受到许多寓夔文人的关注,如南宋名臣王十朋在治理夔州之时就曾发出“夔门社稷宋社稷,愿与天地同无穷”的感叹。是以夔门及其周边的山水名胜时常见于南宋寓夔文人的纪行诗中,这些名胜不仅是真实存在的三峡区域文学景观,而且符合“诗迹”的特点。此前,学界对夔州诗中景观书写的探讨较为少见,仅有任桂园教授《古夔州地望形胜与唐诗互证》一文将唐代夔州诗所涉及的地望形胜与历史文献资料互证,为夔州诗的解读增添了新角度;方世勇的《文学地理学视域下的宋代夔州诗歌研究》中提及了宋代夔州诗中的自然类和人文类景观,展现了夔州地域风貌的独特魅力,但还未有从诗迹视角出发分析南宋夔州诗景观书写的研究。笔者根据《全宋诗》等大量文献和数据库,共搜集出30位南宋寓夔文人的131篇吟咏夔州诗迹的纪行诗,拟从诗迹视角进一步阐释其蕴含的区域文学价值,探究外来文人通过文学创作与本地区构成的互动关系,将历史的区域文化与现实的文化建设相结合,增进对三峡区域文化的理解和阐发。

夔门地处瞿塘峡峡口,由峭立的赤甲山和白岩山构成,是当时往来寓客由水路入峡、出峡的必经之地。宋代的官员调动十分频繁,这些官员兼具政客与文人的身份,在行旅途中记录所见所闻强化了他们的纪行意识。南宋寓夔文人纪行诗中的诗迹主要有:夔门、赤甲白盐、滟滪堆、白帝城、八阵图、卧龙山、武侯祠、三峡堂、诗史堂、东屯高斋等。结合南宋时期夔门一带的政治、军事、自然与文化要素,可将包含夔州诗迹的纪行诗分为三个维度来看,即风云历史、自然地理和人文风情。

一、“夔门外户千钧重”:雄奇风光与战略要地

据滕新才教授考证,“夔门”一词在隋代前并无人使用,初次见于唐代李峤笔下,其云:“登卞肆而论宝,入夔门而抚节。”但此处的夔门并不指代今天的瞿塘关,而是指春秋时期夔子国的大门。南宋时期,战事频发,夔门以其“据荆楚上游,当全蜀之口”的地理位置备受关注,在官员往来信札和文学作品中被提及的次数也随之增多。

南宋以前的夔州诗中对于夔门及其周边的描写,多为写景状物,抒发诗人的山川情怀,这在南宋寓夔文人的纪行诗中也很常见。例如,写瞿塘关的雄伟气势,有陆游“两山对崔嵬,势如塞乾坤。峭壁空仰视,欲上不可扪”,张嵲“万古瞿塘峡,犹存禹凿痕。岷峨驱众水,滟滪没孤根”;写江行遇险的惊心动魄,有范成大“舟师欹倾落胆过,石孽水祸吁难全”,项安世“瞿塘关下惊危甚,一席巴天浪许高”。从南宋寓夔文人对夔门、赤甲白盐、滟滪堆几处诗迹的描写可见,瞿塘峡的上层空间“两崖束秋旻,中有一带苍”,下层空间“滟滪屹中流,百尺呈孤根”,不愧有“瞿塘天下险”的称号。

夔州路一带占据天险,易守难攻,夔门是当时中原西入蜀道、蜀人东出的重要关隘,若敌军一旦攻破,便可顺江而下,直抵江南腹地。在南宋蜀中关乎国运安危的重要时刻,南宋寓夔文人自然意识到夔门的重要战略地位。例如,晁公遡在夔任职期间曾指出,“公遡在蜀久,于其山川险阻亦粗识之,尝料吴兴州足以蔽遮梁益,以当一面,而其力不能以及夔。或者敌人捣夔之虚而入之,是犹知守其闬闳而忘其藩垣之可穴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关键的战略地位让夔门这一诗迹反复见于南宋寓夔文人笔下。

另外,瞿塘峡雄奇险峻的风光给外来文人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如邓深在其《溯峡诗》中写道:“侵寻崖石惬幽赏,汹涌波涛反轻视。雾船烟缆恣深游,露宿风餐浥清气。百巧千奇类神工,纷至沓来恼吟思”,记录下这奇妙的体验;陆游的“奇哉一削千仞之苍崖。苍崖中裂银河飞,空里万斛倾珠玑”,生动地描写出瞿塘峡石壁瀑布的景象。从文学地理学的视角来看,当地的奇山异水也对南宋寓夔文人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如周紫芝有“天为少陵增秀句,故教迁客上瞿塘”,认为杜甫来到夔州以后的创作更为精进;孙应时的“我来溯峡才几程,所见如许心骨惊。阳台滟滪次第经,磨砺笔锋吾敌勍”,感叹自己在领略峡江风光的同时也磨砺了笔锋。

二、“夔门社稷宋社稷”:咏史怀古与家国意绪

南宋时期,国势衰微,朝廷偏安,部分积极主战的官员文人或被调任,或被贬至夔州一带,他们怀揣难以施展抱负的郁结心情,面对峡中艰苦的生产条件和凋敝的民生景象,倍觉沉闷,但在观览历史胜迹时,“深沉的山川情怀演化为浓烈的忧患意识”,想起其背后的风云历史与英雄人物,不由得产生了有关家国形势和个人境遇的忧思。

陆游登白帝庙有“参差层颠屋,邦人祀公孙。力战死社稷,宜享庙貌尊。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之句,称赞公孙述的英雄气概;晁公遡于先主庙作诗:“当时大耳儿,甚似隆准公。夫岂忘故都,崎岖巴蜀中。划然成三分,正尔阨两雄。武侯抱遗恨,秦陇竟莫通”,感慨当初刘备、诸葛亮三分天下的谋划;王十朋参观制胜楼写道:“古今制胜人何胜,天下奇才忠武侯”,赞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亦是南宋寓夔文人吟咏的对象。张表臣有“八阵功成妙用藏,木牛流马法俱亡。后来识得常山势,纵有桓温恐未详”,王刚中有“向来守蜀用此法,谁知石垒真金城”,李訦有“刻铭沙石水底碑,教战石存山下鼓。一片丹心天地间,万世闻风犹御侮”等句,可见诸葛亮的智慧、胆魄和忠诚赢得了后世的敬仰和推崇。

杜甫的《蜀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钦佩和缅怀,也传达了他对当世良相之才的希望和寄托。他晚年流落至夔州一带时,曾对八阵遗迹有所慨叹。尽管自身处境窘迫,杜甫仍然惦念故园长安,心怀天下,更于此地在文学创作上取得“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成就。故而,南宋寓夔文人对杜甫既有文学造诣层面的崇敬,更觉得他由自身的困苦延展出对世人的同理心十分可贵。陆游任夔州通判时写道:“及落魄巴蜀,感汉昭烈、诸葛丞相之事,屡见于诗。顿挫悲壮,反覆动人,其规模志意岂小哉”,王十朋亦有诗云:“少陵别业古东屯,一饭遗忠畎亩存。我辈月叨官九斗,须知粒粒是君恩”,“一饭未尝忘君恩”这一忠君爱国的精神境界,为南宋夔州宦官治理一方树立了精神典范。

此类诗迹下的白帝城、永安宫、制胜楼、八阵图、诗史堂、东屯等地,涉及公孙述据关筑城、割据一方,刘备兵败夷陵、永安托孤,杜甫漂泊夔州、忧国忧民。这几位历史人物的特质在于,在动荡的时局中拥有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胆识,足智多谋、运筹帷幄的才气,鞠躬尽瘁、忧国忧民的精神。这正是郁郁不得志的南宋寓夔文人希望拥有的品质,他们通过追咏先贤来勉励自身,亦是希望出现如此这般的英雄人物来挽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南宋王朝。

三、“夔峡民淳狱讼稀”:人文教化与社会风情

南宋寓夔文人大多是从江南平原地区来到夔州任职,峡中的民风民俗与江南差别甚大,他们便在文学作品中对此一一记录,这不仅是他们诗文创作的素材,也是他们在当地亲近民众、想要留下善政的有力证明。观照民风民情是他们在游览山水胜迹、慨叹国势维艰以外的第三个维度,其中涉及的人文景观便是本文所要论述的第三类有政德教化之意的诗迹。

据旧志载,夔州地狭民贫,但士人之间以文绩相高,少有狱讼之争,太守王十朋曾有诗“风俗无难易,治之端在人。古夔尤易治,风俗本来淳”。王十朋曾对夔州治所奉节县内的牌坊进行题咏,作成《十八坊诗》,其中宣化坊的“圣主有美化,丁宁戒守臣。毋令挂墙壁,宣以及吾民”体现了为官者要担负起传布君命,教化百姓的责任;庆丰坊的“谁道夔门陋,兹坊号庆丰。守臣忧国愿,端似杜陵翁”表达了王十朋以杜甫为榜样,胸怀忧国忧民之心。从牌坊的命名可以看出当地重视教化、重视教育的风气,而王十朋的解读既是其从政观念的体现,也包含着他对当地民风建设和文学教化方面的希冀。

有关社会风情的诗迹,不得不提的是八阵图遗迹。这一诗迹的内涵除了上文中所论述的南宋寓夔文人对诸葛亮的缅怀以外,还有邦人为了纪念这一英雄人物所流传下来的习俗——人日踏碛。即在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这天共同去往八阵图遗迹凭吊观光,鸣鼓奏乐,唱竹枝歌。在这一天,郡守也会加入这一活动,与民同乐,有诗句“常使夔人知感公,踏碛年年吊千古”“夔门春水拍天流,人日倾城踏碛游”“今日日为人,倾城出江皋。遨头老病守,呼宾酌春醪”等为证。

南宋寓夔文人初到夔州之时,在气候条件和风土人情方面存在诸多不适,这难免为漂泊的生活增添愁绪。但当他们逐渐习惯了在夔州寓居的生活后,便开始转变“寓客”的心态,把这里当做另一个故乡,进而更用心投入地方建设,了解、记录当地的生活,渴望留下政绩和遗爱。值得一提的是,南宋寓夔文人还在当地广泛交友,往来论学,他们的此类文学活动对当地区域文学的形成具有支撑作用。例如,王十朋在夔州任职期间,与十余位官员文人有诗文唱和、交游活动,他的诗句“天遣西来结诗社,邮筒毋惜往来传”“酬唱又成夔府集,论文欣对少陵尊”等都体现了他爱好交友的性格和渴望筑成一地之文学的愿景。

四、结语

综合与夔门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来看,夔门、白帝城、瞿塘峡、八阵图、滟滪堆、夔州武侯祠、卧龙山等名胜佳迹在南宋寓客到来之前就已经由于其历史、文学等因素被人熟知,南宋寓客在前人的基础上丰富了当地的文学创作和活动,为宋代三峡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又使后世历代诗人与之产生共鸣,这些有关夔州诗迹的渐进式叠加创作及其产生的文学影响,共同筑成了南宋寓夔文人的“诗迹化”过程。从诗迹视角出发探究其背后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对推动当今三峡文化研究和区域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松浦友久. 日中诗歌比较丛稿——从《万叶集》的书名谈起[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2] 王十朋. 王十朋全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 董诰,辑. 全唐文[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4] 吴潜,傅汝舟. 正德《夔州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重庆府县志辑:25. 成都:巴蜀书社,2016.

[5] 钱仲联. 剑南诗稿校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 全宋诗[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7] 范成大. 范石湖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8] 仇占鳌. 杜诗详注[M]. 北京:中华书局,1999.

[9] 李心传.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10] 滕新才,陈厚清,雷庭军. 夔州文化论纲(下)[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1(5).

[11] 杨慎. 全蜀艺文志[M]. 北京:线装书局,2003.

[12] 曾秀翘,杨德坤,等. 光绪《奉节县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重庆府县志辑:31. 成都:巴蜀书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