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
2024-10-18陈克钧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离休干部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群体,在缔造和捍卫新中国的艰苦斗争中,在建设和发展新中国的伟大征程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往,对他们的了解基本停留在书本和他人的描述。当有幸和他们亲密接触后,突然发现,他们佝偻的身影在我们眼前竟变成了团团闪耀的薪火。
淡泊名利,方能致远
他们都是年过九旬的高寿老人,交流中,尽管他们的谈吐有些混沌,提供的信息也有些零散,但还是让我的心情逐渐变得难以平静,不由自主地沉浸到他们那段苦难而辉煌的岁月。彭守科,一个参加过重大战役并立过重要战功的老兵,谈起枪林弹雨中的往事,无论我们怎么引导,对于他自己的往事他总是刻意地回避着,念叨得最多的是那些牺牲的战友。其中,有一件往事让他记忆深刻。抗美援朝期间,在一个隆冬的夜晚,战士们为了抢渡一条小河,把衣服和枪支顶在头顶蹚过齐腰深的河水,河水中,他们感觉有很多鱼儿在不停地触碰他们冻得有些麻木的身体。“河水中怎么有那么多的鱼啊?”他们有些纳闷。等爬上岸后才发现,那些所谓的鱼儿,其实是河水中涌动的冰碴,那些被“触碰”的部位,早已被划得血肉模糊。想到那些牺牲的战友,他总是满含热泪嘟哝着:“血是战友们流了,荣誉却我一人受了。”当我们请求他将保存了七十多年的奖章奖牌捐献给组织时,他毫不犹豫,一件不留地上交了。
94岁的周临轩,面对党和政府给予的优待,他总是强调自己有些惭愧。他说他是在革命即将成功的时候,“卡点”参加工作的,和那些血雨腥风中走过来的同志相比,他的事迹微不足道。那份坦诚与谦逊让我们感动。但我们知道,他的经历并不是他说的那样波澜不惊。在解放初期,面对反动势力一次又一次的暗杀,他和同志们每天晚上都是辗转好几个地方休息,才得以幸免。在百废待兴的建设时期,他积极服从组织安排,从首都北京转到了地方,没有任何怨言与不舍。王凯,一名从事革命文艺宣传工作的坚强女性,一天晚上,反动势力趁黑偷袭了他们的住所,是楼下专程保护他们的武装战士,在付出七条年轻生命的代价下,才让楼上的文艺兵们得以保全。回忆起这件事,她的神情中看不到劫后余生的惊悸与庆幸,只有对逝去战友的深深感激与怀念。有时想到她把招录的一百多名青年送到朝鲜战场上后,很多人再也没有回来时,她就潸然泪下,几度哽咽。
心有所属,情有所依
现存的离休干部,都已是“风烛残年”,他们与组织已经绕不开“两条腿的距离”,组织凝聚力对他们来说,只剩下深刻的认同和无限的依恋。94岁的曾国杰,卧床多日,意识已有些模糊,和前来看望他的亲朋好友少有交流。但我们的到来,却让他精神焕发,当我们走近病床的那一刻,他颤巍巍的双手一把抓住了我们不愿松开,嘟哝的喉头里发出一串串含混不清的声音,唯有“感谢组织又来看我”让我们听得那样真切,他还不停地打着手势要求子女好好招待我们。99岁的杨惠庭,直到我们告别走到了楼下,还清楚地听到他从三楼发出的叮嘱声,叫我们慢走,并不断地感谢组织还记得他。94岁的姜钦道,已步履蹒跚,平时鲜有下楼。当我们走进他家时,茶几上早已摆满了各色水果和零食,听他的家人讲,这都是老人家在子女的搀扶下,亲自下楼一样样挑选的,挑选时还不时告诉店员,组织又要来看他了,那种自豪溢于言表。等到我们离开时,他硬是把零食塞满了我们每个人的口袋,让我们无法拒绝。对于这群老人来说,我们的到来,就是组织的到来,他们怎会不惊喜,怎会不兴奋,又怎能不紧握我们的双手,送了一程又一程,让我们不敢对视他们湿润的眼眶。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什么是信仰?对于这些鲐背老人来说,他们早已很少提及这个词,更没有相关的豪言壮语,但他们却把“信仰”二字融进了自己的血脉,写进了自己的言行。
陈杰老人,已经94岁高龄,家中的大小事情已不再过问,个人生活也需要子女打理,但唯有按时缴纳党费这件事,她却记得清清楚楚,每个月她都会第一时间提醒子女为她代缴。
与之同龄的刘德超老人,一直住在几十年前的老旧步梯房里,上下楼非常吃力,家中的家具设施也非常简陋,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每年都要交上一笔数额不菲的特殊党费,多年来从未间断。此外,他每年还会拿出一定的资金,支助一名遇到困难的学子。用老人家的话说,这一切都是源于他们对党始终不渝的坚定信仰。
96岁的胡哲明老人,哽咽着告诉我们,他到74岁时才实现自己的“入党梦”。退休后,写了上百篇歌颂党和祖国的诗歌,并印刷成集,准备百年后作为最宝贵的财富留给子孙。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老人们对祖国表达了最美的祝福。他们一致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越来越强大,不再遭受他人的欺凌。是的,他们都是从饱受欺凌的旧中国走来,深知祖国的强大代表着什么。面对他们的期盼,我们很自信地告诉他们,我们的国家正在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美好篇章,不久的将来,一定会以昂扬的姿态屹立在世界面前。
编辑/徐炯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