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4-10-18陶静美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载体。但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十分僵化,使学生看到古诗词就会想到最终要背诵,从而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其学习积极性。而群文阅读教学将情感表达、作者、意境、朝代、写作手法、主题等方面具有一致性的诗词内容组合在一起,带领学生从不同维度深挖古诗词意蕴,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与蕴含的深刻哲思,与单篇阅读教学相比,优化了教学模式,更有益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与文化自信的形成。为此,教师应立足核心素养,探究科学有效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围绕核心素养,确定群文阅读议题
群文阅读是围绕一个核心议题,将存在内在联系的古诗词组合在一起,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在多文本中完成探索与创新。因此,确定议题至关重要,其指向群文阅读的核心,统揽教学全部内容。但议题并不是随意确定的,要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确定具有教育意义、正能量、符合学科特点、符合学情的议题。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为例,诗歌描写了雨后山林景色、浣女儿童,表达王维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与向往。王维擅长从生活中平凡而普通的事物出发,将音乐、绘画融入创作中,使诗歌动静结合、诗中有画。为此,教师确定群文阅读议题为“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带领学生在王维描绘的优美画卷中寻找意象,分析静态、动态特点,完成审美体验。
需要注意的是,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将古诗词与某个具有一致性的方面联系在一起确定议题,但并不能保证议题的精准性与具体性,也并未考虑到议题对学生情绪与态度可能产生的影响,从而导致设置的议题过于笼统、内容过于片面。《山居秋暝》采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静衬动等手法,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映衬了苏轼对王维诗的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师将探究这一评价作为议题,组合合适文本,引导学生深入分析王维写景抒情的手法,掌握动静描写技巧,从而精准覆盖核心素养要求与语文要素,使学习有具体指向。
确定议题是群文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议题要紧密结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要求,但也要综合考虑学情、古诗词特点,从而确定有内涵、精准、具体的议题。
二、合理选择文本,明确群文阅读目标
有了议题之后,教学的中心内容便得以明确,教师需要围绕议题选择合适的文本,才能确定群文阅读教学目标。议题是群文阅读探究的核心,因此,教师在选择文本时,要确保通过探究能够完成议题,继而将教学目标细化,设定探索议题的具体化步骤。
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赠刘景文》为例,这是苏轼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结合核心素养要求,此类诗歌需要教师以多文本带领学生体会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丰富情感体验。因此,教师确定群文阅读议题为“友情送别”。而议题也决定了本次群文阅读应以“情”组文,与情感相同的诗词组合在一起,包括课内的《送元二使安西》《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与课外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等。
完成组文后,教师要进一步明确如何探究诗歌,并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本课例的教学目标如下。
语言运用:分析诗中送别友人的原因,提炼送别诗的语言特点以及语言在抒情上的作用。
思维能力:比较诗中描绘的场景、人物的动作与心情、写作手法,分析文本在友情方面的表达,明确差异所在。
审美创造:结合阅读后的感受、理解,鉴赏文本的语言特色与写作手法,并回忆与友人的分别场面,进行自主创作。
文化自信:自古以来,友情都受到国人的重视,因此,各时期都诞生了诸多名篇佳作。评价友情送别诗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从而通过诗歌中传递的真诚劝勉、鼓励之意、不舍之情、担忧之心,完善友情观,对作者关于友情的理解产生认同与共鸣,促进诗性智慧发展,积淀民族文化基因,形成文化自信。
教师围绕议题选择合适文本,组合形成群文阅读载体,再以议题为核心,细化教学目标,使学生在系统、有序的探究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加深情感体验,拓宽思考边界,保障教学效果。
三、丰富教学活动,培养整体阅读能力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致力于学生“辨识与提取”“比较与整合”“评价与反思”“应用与创造”四项关键能力的培养,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体现在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应用之中。因此,群文阅读教学应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支撑,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能力。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部分教学为例,教师将课内《送元二使安西》《春夜喜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组合在一起,以议题“唐诗中的雨”引领群文阅读教学,深入探究唐诗中“雨”的意象。结合教学需要,教师组织开展“剧本杀”活动,主题为“梦回大唐”。“大雨将至,有一人漫步在街头欣赏街景,街道逐渐被细雨浸润,这时,迎面走来了杜甫,你看到他的神情了吗?走着走着,你又邂逅了王维,他是在画画还是在弹琴?走到天街又遇到了韩愈,他又在做什么呢?”由此进入剧本杀,走进唐朝雨幕,和不同的人分享赏雨的心情。
首先,诵读诗歌,读出王维的赞赏与热爱、杜甫的激动与喜悦、韩愈的担忧与惆怅,并结合作者的生平与创作背景,进一步理解诗歌情感,使欣赏街景过程中的“雨中情”不断变换,从而锻炼学生的辨识与提取能力。
其次,比较三首诗的写作地点、类型、观雨时间以及春雨的不同,汇总成表格,并基于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原则,总结春雨的特点是滋润。但滋润的对象不同,王维写春雨润尘土、润杨柳,杜甫写春雨润万物,韩愈写春雨润青草,继而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为何会出现“百般滋润”?由此总结出平凡的事物因人赋予的不同感情而变得不同,培养学生的比较与整合能力。
再次,引导学生跳出诗中描绘的小环境,结合作者的创作背景,分析时代大环境,思考诗歌为什么要抒发这种情感。教师应提醒学生要结合时代、国家、民族、社会等情况加深思考。教师可以提供史实助力学生思考,如学生了解《春夜喜雨》创作于作者结束颠沛流离生活之后,刚开始有了较为安定的生活,也在耕作中对土地、作物有了更深厚的感情。这样,教师从更高的层面引导学生思考,寻找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最终全面领悟诗情,锻炼学生的评价与反思能力。
最后,与作者共绘美景,选择最能突出春雨特点的诗句,结合联想,以合理的写作手法与表达方式将古诗中的雨的意境美、情感美写出来,锻炼学生的应用与创造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群文阅读将单篇古诗词组合起来,引领学生围绕核心议题展开分析、学习,能够发展学生多项核心素养。因此,在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应善于利用群文阅读教学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使学生深入挖掘古诗词中的情感、意象、写作手法等,感知古人的表达特点,从中丰富情感体验,积累语言文字知识,生成文化自信,提高小学古诗词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