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探究

2024-10-18许晓微

格言·校园版 2024年27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了“培育思维能力”的课程目标,并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中提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思维能力的培养,意味着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模式化、浅表化、碎片化的知识训练阶段,应该从知识立意走向素养立意、能力立意,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深度学习中进行分析与交流、探究与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其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的能力。笔者结合部编版五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相关篇目,进行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探究,以期助益一线教学。

一、创设思辨情境,构建思辨场域

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语文教学需紧扣情境来开展。新课标强调,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创设运用语言文字的真实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形成有意义的互动学习环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情境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牵引学生为落实某项任务、提升某种能力而进行互动与实践,以此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笔者着力创设思辨情境,将课堂打造成思辨场域,带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有深度的阅读与思考,透过现象探寻问题的本质。

《两小儿辩日》是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是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典型篇目。由于涉及“辩论”,教师可以创设辩论情境,引入生活中的各种辩题,打造辩论的场域,引导学生品悟古人辩论的智慧。在学习该课的生字词、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辩论的相关知识,包括辩题、辩论双方、辩论裁判、辩论观点、辩论依据、辩论结果等。学生两两组合,明确小儿甲和小儿乙各自的观点,并依托文本理清各自的依据和结论。实际上,两小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他们谁也无法驳倒对方,只需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让学生在现场演绎中内化辩论知识,提升表达能力,感知论辩的智慧和力量。

当然,教师还可以结合单元的口语交际,引入生活中的辩论场景,如“信息时代,互联网飞速发展,请问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出现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在社会发展中,社会秩序更应该依靠道德自律,还是依靠法律法规”“在校期间,学生应该穿校服,还是应该穿便服”。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形成对辩题的深刻认知,思考虚拟论敌的逻辑,明确说服对方的对策。最后,在课堂真实的论辩场域中,学生经过论辩交锋,不断提升临场应变、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也于无形中种下理性思维的种子。

二、设置思辨追问,推动思维发展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构建高效课堂和深度学习的重要依据。精心设计的提问能牵动学生思绪、激发学生思考、带领学生思辨。然而,由于课堂教学的零散性和碎片化,再加上课堂生成效果的不确定性,导致课堂提问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笔者认为,追问不但能有效解决细碎散乱的问题,达到串珠成线的效果,而且能带领学生在体系化的问题中,实现深度学习,进而逐层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知与分析,推动其思维走向深刻与全面。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是思辨单元,围绕“思维的火花”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语文要素包含“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根据情境编故事,把故事发展变化的过程写具体”。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思维过程,加深文本理解,教师可以设置思辨追问,如《跳水》一课中,在梳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之后,教师提出“首段‘风平浪静’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孩子为什么会爬上桅杆”“水手们的笑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心理感受”“水手的情绪为何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船长为何会用枪指着自己的儿子”“他真的会开枪吗”“他当时的心里有何想法”“你是否赞成船长的做法”“如果不赞成的话,你又会怎么做呢”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学生在环境、人物、事件的关联中,进行思维的整合和迁移,就能体会船长的心理,理解他当机立断的做法,加深对船长人物形象的理解,从而提升阅读思辨能力。

三、融通思辨读写,绽放理性之光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最核心的两大板块,两者相互支撑,彼此融合。学生在阅读中进行思考与探究、讨论与交流,然后将阅读所得通过文字表达进行转化与内化,在读写结合中升华理性认知。实际上,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建立在语言表达实践的基础之上。学生只有在读写结合中积累一定的语言经验,才能形成理性态度,提高思辨能力,培育理性精神。因此,笔者致力于引导学生在读写深度结合中获得理性的情感体验、探究的乐趣、能力的提升。

以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手指》一课为例,文章紧密围绕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进行了生动细致的描写,阐述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微型写作,学生既可以基于手指的不同性格,由物及人,结合周围的人与事,任意选取一根手指展开叙述,深化对手指隐喻特性的认知。学生还可以结合课后小练笔,仿照课文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任选其一,写一段话,表达对五官的认知。如有学生写到“眼睛除了视物之外,更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我们能看情绪、明心意、识人心”。这样,学生对客观对象的认知与思考就实现了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的升华。

除了微写作,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的读写结合。《手指》一文出自丰子恺的系列作品。丰子恺作为国内引进“漫画”的第一人,其漫画作品多以儿童为题材,极富童真与童趣。教师可以结合单元写作“漫画的启示”进行读写结合教学,一方面以《手指》的教学为基础,拓展丰子恺的系列漫画,品味漫画的艺术语言和隐含意味;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维度展开思考,联系生活中的人和事,挖掘深层的启示,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这样,学生的认知就可以在深度学习中得以不断深化与转化,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升与发展。

四、结束语

深度学习并非一蹴而就,而需要教师有计划地系统推进。思维能力不能在短期提升,需要教师久久为功。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思辨情境、设置思辨追问、融通思辨读写,提升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从而规避思辨教学的凌虚蹈空、浮于浅表,让思维品质的培养得以落实。